第四十三章 扭转大明命运的人出现了。

换源:

  面对亲爹的震惊,朱橚不好意思得笑了,他并不傻。

只是他从小对读书习武都不是很感兴趣,不挨骂就心满意足了。

所以一直表现平平。

这次好不容易父皇给了他实现梦想的机会。

他可是绞尽脑汁要好好表现,尽量做到尽善尽美的。

朱元璋有点为难,“老五,你的法子不错,但会不会时间拖得太长?

咱想尽快把药卖出去,让梁先生的药对大明的影响变深。”

朱橚很疑惑,“父皇怎么如此着急?是要给梁先生造势还是急等着用钱?”

“呃,都不是,咱是急着去剥朱祁镇那个畜生的皮!”

朱元璋感觉一句两句解释不清,索性把写下的记录又拿给朱橚看。

最近朱橚一直在外面忙,错过了太多。

看完之后,怎么说呢,他看不太懂,但大受震撼!

“竟有如此祸国殃民之人?如此德行哪里配当君主?”

说着他的眼神不自觉的瞄向了朱棣。

似乎想说我四哥挺聪明啊,居然有这种脑残后代?

朱棣心塞塞的,他也不想有这种后代啊!

妈的朱祁镇,真是给我转着圈丢人。

朱元璋提到朱祁镇也是心梗。

“行了,老五你就别感概了,想想怎么尽快把药卖完吧。”

朱橚摸了摸下巴,“父皇,我是这么想的。

如果考虑到文明值,那就最好是不仅把药卖出去,还要让病人用药。

不能让少数人家仗着权势财富把药包圆了,然后囤着不用。”

朱橚无师自通了限购政策。

“儿臣打算放出风声,告诉大家抗生素消炎药和布洛芬止痛片乃皇家研制出的秘药。

药品所用原材料极其珍贵稀有,很紧俏,数量不多。

为了大家都能买到药,儿臣只好让各个大户人家登记购买。

每家只能买十片抗生素消炎药和十片布洛芬止痛片。

家中有病人的可以优先购买,卖光为止。”

朱元璋点点头,“好,你既然有成算,咱就交给你了。”

朱橚:“父皇放心,儿臣一定尽心尽力。”

皇家秘药一经推出,果然大受追捧,短短三天梁丰就收到了很多文明值。

梁丰猜到是大明世界的人有了新动作,为了感谢老板,于是赶紧加班肝视频。

三日后,梁丰的下一期视频播出:“哈喽,我是你们亲爱的up主梁老师讲历史。”

“上期我们主要讲了堡宗朱祁镇及土木堡之变。

今天的主要内容是土木堡之变以后的故事。”

一听梁丰的声音,朱元璋来了精神,死死盯着光幕,“快说说京城怎么样了!”

梁丰:“正统十六年八月十六日,土木堡兵败及皇帝被俘虏的消息传到京城。

云南麓川宣慰司思任发、思机发父子发动的前后长达九年,四次叛乱的麓川战争于正统十四年刚刚结束。

西南方向明朝又碰上了贵州苗族叛乱。

东南方向则发生了波及福建、浙江、江西数省的七矿工起义。

能力出众的三位大将,王骥、陈懋和蒋贵都去了南方,不在京城。

最糟糕的是,朱祁镇和王振出征时带走了京城三大营的二十万精锐。

导致京城所剩兵力不足十万,还都是士气低落的二线部队。

也先击溃明军主力后,进逼京城,导致城中人心惶惶,许多贪生怕死的朝臣提议南迁。”

朱元璋痛心不已,“真要南迁吗?这一走,咱才收复的燕云十六州可就又丢了啊!”

朱棣:“一旦南迁,北方无险可守,蛮夷必定侵扰更甚,难道大明就是因此而亡?”

还是朱标更沉稳,“四弟别急,之前梁先生提到本期要讲明代宗朱祁钰以及著名的北京保卫战。

也许他们并没有南迁,而是成功守卫了京师。”

朱元璋苦笑一声,摇摇头。

“守卫京师?重臣死了那么多,靠朱祁钰还是靠孙氏去守?

梁先生也说了,郕王朱祁钰懦弱无刚,是个没野心的人。

孙氏的品行和能力更不用指望。

还有谁???”

梁丰:“十七日早朝时,面对危机局面,大明朝堂之上围绕逃还是战展开了一场争论。

以徐珵为首的许多大臣提议南迁,以保全富贵和性命。

值此危急存亡之际,幸好朱棣留下的四朝老臣胡濙驳斥道。

‘永乐皇帝将陵墓放在北京就是为了警示子孙不可迁都!’

兵部侍郎于谦更是慷概陈词道:‘提议南迁之人,斩!’

扭转大明命运的人出现了。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

永乐十九年,于谦进士及第,受到朱棣青眼,被任命为御史。

朱高炽和三杨亦认为他是难遇之奇才,将来会成为国家栋梁。

宣德元年,朱瞻基平定朱高煦叛乱后,派于谦数落朱高煦的罪行。

于谦表现极佳,狠狠地教训了朱高煦,并给朱瞻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词崭崭,声色震厉)

宣德五年,朱瞻基任命于谦为兵部右侍郎,并派他巡抚山西、河南、陕西等地。

于谦在外历练十九年,工作兢兢业业,又十分清廉,老百姓自然非常爱戴他。

到了正统年间,王振四处收受贿赂,因于谦进京述职不向他送礼,而怨恨于谦。

正统六年王振找了个借口,打算将于谦下狱处死。”

“好啊,又是这个王振在残害忠良!”

朱元璋大怒,于谦有能力又清廉,多对他老人家的胃口啊。

骂完王振他还不解气,“昏君无道,奸宦才横行,咱看都是朱祁镇的错!”

梁丰:“因百姓群情激愤,连地方藩王都上书求情,王振迫于压力,不得已将于谦放出。

正统十三年,于谦被召回京城,任兵部侍郎,直到土木堡之变。

面对是否南迁的决择,于谦的态度是坚定的。

他表示:‘京师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南迁,大势将不可挽回。

难道不见宋朝南渡的故事吗?(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于谦的话得到了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爱国官员的支持。

经过他们的努力,打动了犹豫不决的朱祁钰,防守北京的决策终于定下来了。”

兄弟们,求收藏!求鲜花!求月票!新书需要一点鼓励!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