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入京都

换源:

  高耸的城墙坐落在视线的尽头,若隐若现,宛若一条朦胧的黑线,浮现于天地间。

隔着许多里,可依旧给秦宣带来强烈的冲击,如同蝼蚁站在巨人面前。

这是他第一次亲眼目睹京都城,哪怕尚未见其繁华,可仅仅只是一眼,就足够震撼。

黝黑的城池散发着磅礴的气势,支撑于天地之间,然而震撼之余,转念一想,自己未来数年,都要在这座囚笼之中待着,却又觉得沉重。

“这便是京都。”

“我们庆国最为宏伟,最为繁华的大城,也是天下最为坚固的城池。”

李河东骑在马背上,语气之中,难掩一股子浓浓的骄傲。

他也确实值得骄傲

亦或者说整个庆国都值得骄傲

可惜,秦宣却没办法和他感同身受,仅仅只是掀开帘子,将半个脑袋探出马车,远远的眺望一眼,便收回目光,回了车内。

没有一句夸赞,也没有一句吹捧,这让李河东心里不怎么舒服。

不过李河东也清楚,庆国和秦国乃是死敌,庆人的骄傲便是秦人的痛恨。

想到这位西秦的二皇子,日后就要囚于京都之中,若是高兴才有鬼。

如此转念,李河动的心里顿时舒坦了,就连那张刀疤脸也略微释然,嘴角噙着些许笑意。

扯动缰绳,策马疾驰,领着数百甲骑护送马车,直奔西华门。

战马撒开蹄子狂奔的阵势极为响亮,这些庆人铁骑,似乎在炫耀一般,扛着大纛,握着长枪,骑着高头大马,一个个气势如虹。

西华门早已戒严,有禁军前来接管防卫,一个个全副武装的甲士昂首挺胸,展现庆军的精良。

城门内外,聚集了许多的百姓,士农工商,三教九流皆有,三三两两,十人八人的凑团扎堆,看着那两辆疾驰而来的车马和西秦人的依仗,议论纷纷。

尤其是在瞧见这些长途跋涉的宫女太监,一个个疲惫不堪的模样,更是宽慰。



那些苦秦的蛮子,还是向咱们大庆低头,甚至还将自己的皇子送来京都当人质。

咱们大庆威武

庆军天下无敌

许多人如是这般想到。

还有警备司的人马,在人群中吆喝解释,宣扬此番事迹,更有许多早早得到消息的京中商贾贵族前来围观,就好似看耍猴般。

更有城内许多酒肆客栈,临街的位置被炒出平常数倍甚至于几十倍的价格。

只为一睹西秦二皇子入京的场景,亦或者看看那位二皇子的狼狈模样。

倘若能瞧见些惶恐,惊惧,不安则更是乐事。

如此阵仗,造就西华门前,人山人海,丝毫不比前线大捷庆贺的人少。

马车渐近,隔着车板,秦宣都能听见从四面八方传来的山呼海啸之声。

他的耳力极佳,马车入城,周围人群的议论和嘲讽都能听的清清楚楚。

“有时候,耳力太好也不是一件舒坦的事情。”

车内,秦宣摇了摇头。

两个贴身的侍女黑着脸,她们不笨,自然知晓庆人的用意,无非就是借此羞辱自己等人。

“好阴险的庆人。”

月儿冷哼:“不要脸。”

“这是属于胜利者的权利。”

秦宣倒是颇为坦然,也不去看,也不露面,安然的坐在马车内,左拥右抱,躺在怜儿的大腿上,悠悠道:“谁让咱们败了,只能低头。”

车马在铁骑的护送下,穿过人群,穿过城门,进入京都城,转上大道,自有鸿胪寺的人前来迎接。

街道两旁,楼舍上下,黑压压的人群以及肆无忌惮的嘲笑,让西秦的内侍们一个个低着头,沉默不语。

唯有驾车的苏喝脸色阴沉,就如同黑炭般,强忍着心底的怒气。

京都之大,还是超出秦宣的想象,足足走了半个时辰,才到达宅院。

宅院门前,秦宣下车,鸿胪寺的官员快步迎上来,脸上挂着虚伪的笑容,嘴角带着些许不屑。

“陛下本想今日召见,又考虑到二皇子舟车劳顿,想必极为困乏,因此便将召见的日子往后推了些时日。”

跟在鸿胪寺主事后面,踏入府邸,这院子乃是一个皇宫贵族的府邸,后被抄没,一直封存。

三进三出,极为宽广,有前院,后院和客院以及花园,假山流水,长青草木,一应俱全。

庆帝极为贴心,在府邸外面留了一支禁军,专门负责守卫此处的安危。

将整个宅院走一遍,大抵熟悉,自去前堂,那鸿胪寺的主事瞧见他来了,急忙放下手里的热茶起身。

“可还有什么事要交待的?”

秦宣开口。

“还有一事。”

主事道:“府邸的吃穿用度,以及所有东西,都由内廷供应,二皇子若是缺什么,少什么,可外面的禁军说便是。”

秦宣心底微沉,不过并未表现在脸上,只是微微点头:“本殿下有些乏了。”

“在下告退。”

说罢,这位鸿胪寺的主事领着两个小吏,大踏步离去。

府邸的大门合上,和外界隔绝,秦宣才长舒一口气。

这里,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要成为自己在京都的落脚处,府里的事情,自然有张公公安排打理。

苏喝则是领着几个侍卫,将宅院里里外外,翻来覆去的检查一遍。

至于秦宣,胡乱吃了点东西,便回后院房间躺着歇息。

荀月光景,跋涉千里,入异国他乡,又遭遇接二连三的刺杀,哪怕他两世为人,心性沉稳,也难免有些紧绷。

此时事了,紧绷的心神骤然间松缓,只觉得无尽的疲惫涌上心头,眼皮都睁不开。

躺倒床上,倒头就睡,直睡的天昏地暗,等醒来时,已经是第二天傍晚。

皇宫里宣召的旨意没有下来,秦宣也不着急,能不见那位庆帝最好,乐的自在。

张公公是秦宫里的老人,做事极为老练,已然将府里的人安排妥当。

三四十个人,住着这个三进三出的宅院,倒也刚刚好,既不显得冷清,也不觉得拥挤。

“在这京都,最好谁都别想起我,记着我,让本殿下安安心心做个透明人就好。”

秦宣这般想着。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