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常遇春杀降

换源:

  只听见朱元璋还在义正言辞教育他:

“还有,我告诉你,陈友谅张士诚,虽然蝇营狗苟,但他们也是义军,打元人那就是朋友。朋友间有些磕磕绊绊事小,到了关键时候,一致对外才是真。

咱不能做小人,咱是朱元璋,不是乌龟王八蛋,咱是替天行道的义军。”

就冲这个,朱重阳对这个父亲还是很敬重的,因为朱元璋此时的确义字当先。

这时候,门外传来“笃笃”的敲门声。

“上位,军情来报,太平危矣!”李善长那焦急的声音从院里传来。

“上位”是淮西老将和乡党们对朱元璋的称呼。久而久之,这就像是一种特权,只有和朱元璋极其亲切的人才能这样称呼他。

门一开,李善长一派儒士模样,蓄着短短的胡须。尽管是火急火燎的军情,他也尽力正衣冠,袖口也一丝不苟的抹平了再进的门。

这真是年轻啊,李善长。

电视剧里的大明第一权相,一直是个皓髯老臣,一对丹凤眼瞧人,能看穿人的心肺肚肠。

这时候年轻的李善长,也有一对丹凤眼,胡须还没那么白那么长,爱穿白色长褂,样子就像是市医院穿着白大褂的医生。

“妹子,咱去去就来。”

朱元璋小心翼翼地扶着马夫人躺下,见夫人合上眼点了头,这才为她掖了掖被角,转身对李善长说道:“走,善长,出去说。”

“太平就要失守了。军报是三天前发出的,采石渡已经被陈友谅拿下了,花云的部队困在短门坡出不来,常帅回军在半道上,也去救援了。这是简报。”

李善长递上了一封的书信,盖着日月样式的红戳。

朱元璋抢过信匆匆读完,脸色乌青。

原来,这年六月,常遇春拿下池州。陈友谅率军企图抢夺,事不密被朱元璋的红巾军义军探知。

于是,徐达和常遇春一起,在陈友谅的必经之路,九华山布下了伏击。

九华山下,大将徐达与常遇春联手,如同一对猎豹,静待猎物的到来。当陈友谅的军队懵懂踏入陷阱,一场伏击战就此展开。

铁骑冲锋,刀剑无眼,常遇春与徐达两支队伍如同两股旋风,将陈友谅的部队吹得七零八落。

三千俘虏,束手就擒。

然而,就在这个胜利的夜晚,常遇春的手又痒痒了。他派人告诉徐达:“我要杀掉这三千人。”

徐达当时坚决反对,并将事情寄递给应天府的朱元璋。

但常遇春的胆子,却如同一头狂狮,莽得无以复加。他竟敢未经请示,连夜将这三千人全部活埋。

在这片沉寂的夜色中,旁观者目睹了这一幕惨烈的杀戮。泥土飞溅,哀嚎声声,仿佛是天地间最残忍的乐章。

朱重阳心里清楚,史书这样大规模的坑杀,远远不止一次。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历史的篇章被鲜血和泪水浸透。比如公元156年,汉朝大地上人口繁盛,达到了5007万之众。然而,随着黄巾起义的烽火和三国混战,生命如同秋叶般凋零。

到了赤壁之战,全国的人口仅剩下140万,人命稀少而珍贵。而到了公元221年,这个数字更是跌至90万,人口损失高达98.3%,几乎是一场人间浩劫。汉末三国大动荡后活下来的人,只是原来人口的1%!将军们的残忍令人发指。

马前悬人头,车后载妇女。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

再比如,后来的的倭人屠杀中原……

想到这里,朱重阳咬紧牙关,狠狠骂道:“奶奶的倭寇,咱现在有机会到了明朝前,一定把你们小岛屿干沉底。”

朱元璋听到后很诧异,他却转头望去,只看见小重阳笔挺得跪在地上,像一杆旗。

这时候,李善长说道:“常遇春没有活埋所有人。他还放了几个回去给陈友谅报信。”

朱元璋听罢,撸起袖子气得大骂道:

“常遇春你奶奶的真是个混账王八蛋,好端端的杀什么降,咱义军的脸都叫你丢尽了。”

李善长摇摇头,说道:

“大帅,现在不是生气的时候。陈友谅现在围了太平。他有十万汉军,水师战船更是无敌。

有混江龙、塞断江、撞倒山、江海鳖等各式各样战船,大都有数十丈高。我们的水兵不是对手。

如果吃掉太平,我们金陵就危险了。还得派兵速速救援才是啊!”

“太平必然失守,不能救。”一个温和坚定的声音传来。

刘伯温到了。

“刘基,你自诩多智,来我义军以后一计不出就算了,你别添乱。”李善长再也忍不住名士派头了,指着刘伯温斥责道。

朱重阳隔着木门听着这场对话。他虽然不是什么沙场宿将,但他知道历史上的陈友谅,是个能喊出“首战即决战,一战定乾坤”的战疯子。

这是个你戳他一下,他能家里一个兵不留,倾尽国力来跟你玩命的战疯子。

朱重阳的脑海里瞬间就演化出了敌我战势布局。刘伯温说的没有错,三天前的战报就已经丢了采石渡,现在或者顶多两天之内,太平早就是陈友谅的了。

此时此刻,与其救援,固守才是最有效维持兵力的办法。

要是在现代,一叶小舟架上一挺机关炮压上去,什么狗屁混江龙,打也能打得粉碎。

哎,创业果然艰辛。世上创业的人,大多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

“我不是添乱,现在救援必定来不及,还会牵制我军。徒劳无功,损兵折将。为今之计,只有——”刘伯温一边思索一边说道。

“只有破釜沉舟,伺机破敌。”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