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不做亡国奴

换源:

  此时,朱重阳看到了脸色阴晴不定的朱元璋。朱元璋一言不发望着堂下,堂下的争吵又安静下来。李善长焦急地拿着羽毛扇扇风。而刘伯温正在闭目养神,却是一字不提。

这老小子,肚子里有货,装什么大尾巴狼。朱重阳决心要挑刘伯温出来。

“父帅,孩儿请战!”

一声清朗稚嫩的声音传来,正是朱重阳。他松开南宫仙儿的手,大踏步从后堂走上前,跪倒在地。

“哦!”朱元璋也一愣。他正生气着,等着将领中能有人开口,没想到这个不到五岁的儿子冲上堂。

群臣众将都是懵住了。那么提倡投降的将领和谋士面前,你一个刚断了奶的小娃娃也来打脸。

李善长更是气愤不已,他是淮西将领的老大哥,他也是提议守或者投降的,现在被朱重阳这个小娃娃扫了脸,他更是坐不住。

为什么总有这种人出头搅合,偏偏这人还是朱大帅的亲儿子。亲儿子可不是义子,那真是朱元璋的宝贝疙瘩。李善长也不敢明着骂他,只是摆足了第一谋士的架势,冷冷训了他一句:

“小世子,这是议事堂,这里坐的都是将帅谋臣。不是过家家,你要分清场合!”

这语气顿时让朱重阳想到了自己的博士生导师,口口声声也是“你要负责”、“你要分场合”、“你要……”。朱重阳心想,我都回元朝了,还能被你欺负啦?

朱重阳可不惯着他,马上怼回去:“李伯伯,这里有人吗?满堂的将领和军师,为何鸦雀无声呢?”

一句诘问,让李善长有种一拳打不出去的无力感。确实啊,都是些沙场宿将,没有一个敢上的。勇一点的人说守,怂一点的家伙直接就说撤。

满堂将帅,鸦雀无声。

一席话说得刘伯温睁了眼,诧异地盯着朱重阳,像是在想着什么。

“怎么出战,陈友谅六十万大军,不退不撤,拿什么跟他拼?小娃娃吹什么大气!”陆仲亨这时候也就十七岁,他是李善长的铁杆,见到自家大哥被小娃娃怼了,立刻站起来吼道。他也不管,十七岁的人对一个五岁的娃娃是不是以大欺小。

“你放肆!”徐达见自家亲侄子朱重阳被陆仲亨说了,一拍桌子就站起来。他是当下第二武将,与汤和并列双帅。徐达发威,陆仲亨忍不住缩了头。

“你继续讲!”朱元璋也不管了,这儿子今天长脸。反正你们这群将领都心存怯战,不如就借咱的娃娃的嘴堵一堵你们。

却见到朱重阳用轻蔑的眼光俯视着这些平日自视甚高的所谓的将帅们,用一种近乎歇斯底里的声音喊出来:

“你们就这么怂吗!陈友谅现在虽虽然强大,但却骄横,只要我们循循善诱,然后逮住机会伏击他,打败陈友谅又有何难处?

区区六十万大军就吓住你们了,赤壁一战,曹操八十万又如何?满心逃跑的人,也配称臣吗?!”

声如洪钟,渊渟岳峙。

他训斥了那些懦弱的人,并告诉所有的人,陈友谅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周围的人被他惊呆了,愣愣的看着他。

朱重阳停顿了片刻,朗声说道:“要走你们走!我生在应天府,誓死不做亡国奴!”

他的声音如同狂风暴雨,扫荡着大殿的每一个角落。连朱元璋为之侧目。南宫仙儿更是美目流情,怎么是个五岁不到的小孩说出来的话呢?竟然这么有气势。

朱重阳其实是想到了小鬼子进攻中原大陆的场面了,又是类似的生死存亡的时候。当年山河破碎,做汉奸的活着,反抗的被杀光,村村杀光,镇镇屠净,十里百里没有人烟。

竟然逼得近代历史学家钱穆躲到山洞里,写出了《国史大纲》,字字血泪,这哪是本书,这是为将来复国用的啊。那个年代读书人的绝望至于此地!

朱重阳不想再经历一次这样的事情,只要他有机会能参与,就决不能让这样的历史重现,于是他喊出“不做亡国奴!”。

“好一句不做亡国奴!好一句曹操八十万又如何!”刘伯温见状大喜,摸着胡须站起来,继续大声说道,“大帅,我有计策,必能克敌。请大帅俯准!”

“你先说!”朱元璋今天大喜过望,指着刘伯温让他献计。

“那些说要投降和逃跑的人应该立刻杀掉!我们要搞清楚一点,陈友谅的六十万人是来包围消灭我们的,他是来玩命的。对他而言,我们没有降,或者逃这两个选择,只有死。”刘伯温冷静的说道。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