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朝局纷扰

换源:

  麟德二年八月十三日,高宗颁布明诏昭告天下,宣称将于次年正月初一举行封禅泰山之举,旨在为民祈福,命武后为亚献,大司空李勣为终献。此诏书一经下达,满朝文武议论纷纷,有人惊喜,有人惊叹,更有人强烈反对,朝野上下一片哗然。

麟德二年八月十四日,大司空李勣呈上奏本请求辞去终献一职,称旧伤复发,难以承受登高之苦,唯恐耽误大事,恳请高宗收回成命,另选他人。

麟德二年八月十六日,工部尚书阎立本、礼部尚书刘祥道联合数十位朝臣共同就封禅泰山之事上奏章,指出古礼不可轻易更改,否则恐生不利,恳请高宗收回让武后担当亚献的决定。与此同时,户部侍郎王德俭、大理寺少卿侯善业、左史刘祎之等武后一党官员则上奏反驳阎、刘的奏章,声称武后对国家屡有大功,担任亚献实至名归,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并在东宫显德殿争执不休,太子李弘无法压制,双方于是各自向皇帝呈上奏本,打起了御前官司,一时间朝野为之震动。

麟德二年八月十八日,璐王李贤也就封禅泰山一事上奏本,明确表示支持武后为亚献,更有工部侍郎杨武等十多位朝臣附和。此本一上,原本就混乱的朝局愈发让人摸不着头脑,其中的玄机更是难以捉摸。

麟德二年八月二十二日,始终对各方奏本未作表态的高宗突然下达旨意,公开斥责阎立本、刘祥道等人狂妄悖逆、胡乱议论,将阎立本贬为河南道黜陟使,刘祥道出任泽州刺史,其余联名的大臣也各有处罚,有的被罚俸禄,有的被降级,种种处罚不一而足。同时,接连下达数道诏书,坚决请求大司空李勣担任终献,李勣多次上奏推辞无果,只能接受任命。

麟德二年九月初三,高宗再次下诏,调璐王李贤及周王李显参与封禅泰山之事,并令太子李弘留守京师。这道诏书一下,原本因反对武后一事遭受重大挫折的李弘再次遭受重创,心情郁闷之下,竟然病倒在床。九月初九,周王李显奉诏离开京城前往洛阳,十四日,留宿于函谷关。

函谷关,西靠高原,东濒深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地势险要,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的美誉。自古以来,这里便是兵家必争的要地,同时也是长安古道上最为著名的一道雄关。自丝绸之路兴盛以来,商旅络绎不绝,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纵使是见多识广的李显见到这番景象,也不禁连连惊叹。

何为盛唐?此乃真盛唐!能生活在这天下第一的朝代,实乃幸事!李显心情愉悦,看什么都觉得美好。他站在高耸的城门楼上,一脸满足,完全没在意身旁一众地方官吏的奉承之语。他的双眼不时在关下的繁华集市与大道的远方来回切换,似乎有所期盼,实则心神早已不知飘向何处。

“殿下快看,来了,来了!”

就在李显走神之时,陪侍在旁的高邈突然高声呼喊起来,瞬间将李显从思绪中惊醒。他抬头望去,只见大道远处扬起一阵尘土,数辆马车在一队军马的护卫下从一道山湾处转了出来,风驰电掣般沿着古道向关城驶来。队伍前方一面火红的大旗迎风飘扬,上面一个硕大的“李”字,旗帜上的徽号清晰地表明了来者的身份——璐王李贤!

好啊,总算来了!看清旗上的徽号,李显心中一阵激动,手臂一挥,高呼道:“走,随本王下关迎接六哥大驾!”话音刚落,他迈开双腿,大步跑下了城门楼,显得激动万分。他这一动,随侍在侧的众人哪敢怠慢,纷纷跟着涌下了城头。

马车队看似很近,实则离关城尚远,正所谓看山跑死马。李显翘首以盼了近半个时辰,疾驰而来的马车队才缓缓停在关前。当先一辆豪华马车的车帘一动,璐王李贤弯腰从车里钻了出来。

“六哥,您可算来了,把小弟我等得心焦!”

一看到李贤下车,李显立刻大步迎了上去,语气激动地招呼道。

“有劳七弟了。”

大半年的时间不算长,但李贤的变化极大。正处于发育期的他个子猛蹿了一大截,比起尚未发育的李显,整整高出一个头。原本青涩的脸庞经过地方政务的磨炼,也成熟了许多。站在那里,已然有了贤王的风范,纵然眼中满是激动之色,脸色却依旧沉稳,言语也只是简简单单一句,没有过多的修饰。

“六哥,走,小弟已让人备好酒宴,你我兄弟今天要好好畅饮一番。”李显见李贤气度不凡,心中不禁有所触动,但脸上依旧热情洋溢地笑着,赶忙邀请道。

“好,七弟的酒,哥哥一定喝,七弟请!”

对于李显的邀请,李贤自然不会拒绝,微微一笑,做了个“请”的手势,笑呵呵地与李显并肩走进了关城。兄弟俩一路有说有笑,尽显兄弟情深,看得随侍在旁的众人暗自钦佩不已……

接风宴其实就是个形式,李贤和李显兄弟俩都不贪杯,意思到了便结束了。但毕竟参加宴会的人众多,不仅有两家王府的众多属官,还有函谷关的地方官员。兄弟俩虽不想在宴会上多耗费时间,却也只能耐着性子应酬一番。这么一场宴会下来,天都已经黑透了。将一众官吏打发走后,同宿在驿站中的兄弟俩终于有了单独会面的机会。

“七弟,此番之事为兄感激你的恩情,日后定当报答。”

驿站的一间空房里,兄弟俩隔着几案相对而坐。虽然脸色都因酒后有些泛红,但眼神都清澈明亮。彼此平静对视了一会儿后,李贤率先打破沉默,感慨地说了一句。

李贤这番话极为真诚,没有半点虚假。此次若不是李显及时通报太子的计划,并给出明确的建议,李贤绝对无法做出准确的应对,更不可能从中获利。换句话说,他能参加封禅大典,并获得调回京师的机会,全靠李显的巧妙安排。否则,他还不知道要在岐州刺史这个职位上待多久。倘若远离京城中枢太久,即便日后能回来,恐怕也难以有所作为。

“六哥言重了,你我兄弟本为一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能为六哥做些小事,是小弟的荣幸。”李显并未因李贤的感谢而骄傲自满,淡淡一笑,诚恳地回答道。

“嗯,七弟的话为兄信得过。你我兄弟齐心,其力足以断金。为兄能得七弟相助,实乃上天眷顾。”经历了诸多波折之后,李贤已不再怀疑李显对自己有二心,虽说仍有一些防备之心,但基本上已认可李显是自己人。

“六哥过奖了,小弟不过是庸碌之辈,只能略尽绵薄之力,跑跑腿罢了,实在不值一提。如今朝局混乱,诸事还需六哥统筹安排才好。”听到李贤这番话,李显便知道自己已基本取得李贤的信任,躲在其背后发展的初步计划算是基本成功,心中暗自欢喜,但脸上依然保持着谦逊,恭维地说道。

“嗯,如今那一位大败亏输,倒是个好时机,七弟对此有何看法?”李贤没有在意李显的恭维,倒是对“朝局混乱”更感兴趣,毫不掩饰地直接问道。

啧,这家伙虽然比以前沉稳了些,但急性子的毛病还是没怎么改,够呛!李贤的话虽然平和,但李显一听就知道他有乘胜追击的想法,心中暗自骂了一句,但脸上并未表露,而是略作思考后说道:“六哥所言固然在理,只是小弟认为,那人此次虽受了些挫折,但根基仍在,并非轻易能够撼动。如今六哥刚刚回朝,实在不宜锋芒太露。在小弟看来,六哥若能在父皇、母后面前为其稍作说情,或许会有意外的效果。当然,这只是小弟的浅见,具体如何决策,还得六哥定夺。”

“嗯,再看看吧,暂且如此也好。七弟,封禅之后,估计父皇必有旨意,为兄或许能够参与朝政事务,七弟对此可有什么建议?”听到李显不赞成自己的想法,李贤明显皱了下眉头,沉默许久,在心中反复思量李显的建议,最后长叹一口气,算是勉强同意了李显的提议,只是心中显然不太情愿,便将话题转到了实际事务上。

呵,这家伙的好胜心还是那么强,有趣!李显一听就知道李贤这是被自己反驳后心有不甘,想从朝局实务上找回面子,心中暗自好笑,但面上并未表露,而是假装思考了一番后摇了摇头道:“六哥见笑了,小弟未曾有过历练,对此恐难有独到见解,一切全凭六哥决定。”

“嗯,那倒也是。不过,依七弟的才能,再过些年历练一番,必定是个中高手。”听到李显如此说,李贤顿时觉得之前受损的面子找回来了,笑着宽慰了李显一句。

“六哥过誉了,小弟也就是个混日子的,不知六哥打算从何处入手,小弟也好帮忙参谋参谋,哪怕出一点微薄之力也好。”朝堂实务可不是闹着玩的,万一出了差错,后果不堪设想。听到李贤似乎早有计划,李显心里不禁犯嘀咕。

“不瞒七弟,为兄打算从户部入手。如今关中虽然富庶,但粮食短缺,漕运不畅也是其中一个原因。若能从此处着手,应当大有可为,不知七弟觉得如何?”李贤果然早有打算,爽快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却让李显感到头疼……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