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科举之议

换源:

  科举之事,李贤以前从未考虑过,对其中的门道也不清楚。要是以前听到李显如此郑重其事地提起,他可能会不屑一顾。但经过大半年的外放历练,李贤已今非昔比。

虽然他还没意识到科举的重要性,但李显的分析让他明白确实有问题。他在短暂的刺史任上,确实听到过民间寒门学子对现有科举制度的抱怨,只是当时没太在意。如今经李显这么一分析,他自然就明白了。

当然,明白科举制度要改革是一回事,由他李贤来提出又是另一回事。在李贤看来,这简直是在火中取栗,能不能取到栗子还不烫手,他必须仔细斟酌。

难,太难了!李贤在心里反复推演了几次,无奈地发现自己根本找不到两全其美的办法。这样一来,得失问题就明显了——讨好寒门士子的同时,必然会严重触犯豪门世家的利益,两者紧密相连,无法回避。问题是只要李显一提出科举改革的奏折,还没赢得寒门士子的心,就先把豪门世家得罪了。就这一点,就让李贤望而却步。但这策略毕竟是李显提出的,李贤不愿也不敢轻易拒绝,只能在心里默默琢磨委婉拒绝的说法。

“七弟既然说科举要改,那不知具体该怎么改?”

李贤心里已经拒绝了李显的提议,但不想一开始就表现出来,斟酌了一下语气,小心地问道。

“哥哥听好,小弟思考此事已久,有些心得。其一,如今大唐军威虽盛,但良将渐老,后继无人,然而民间多有豪杰,如果能招揽任用,何乐而不为?所以小弟认为应当开设武科,广泛选拔将才,科目可设为兵策、骑射、步射、马枪、负重五项,县里考核优秀的,称为武秀才;州里选中的,称为武举人;所有武举人都有资格参加三年一次的大考,考中的就是武进士,授予武职,这样应该能选拔出军中的干才。其二,现有的科举繁杂混乱,有进士举,还有明经、明算、明术等各种名目,其实不是为国家选拔人才,而是方便豪门世家谋取私利,不可取。依小弟看,明算、明术可以保留,为工部等选拔专门人才,至于明经不过是投机取巧的小道,不是选拔人才的必要途径,应当废除,以进士举代替。当然,进士举也需要改革,除了各项程序都像武举一样,科目也应当改变,时事策略、经论等实际事务应当作为核心,至于诗赋,作为辅助。扩大录取规模,这样,朝堂就不会有遗漏人才的遗憾,也不会缺少能干的官员。”李显口才出众,一番长篇大论,说得头头是道,一气呵成,李贤虽然已经决定不采纳这个策略,但还是被其内容吸引。

“七弟的想法很好,如果为兄能做主,自然会采纳,可惜……”

李贤沉吟许久,实在找不到拒绝的理由,无奈地摇头叹息,拒绝的意思已经很明显。

李贤的拒绝在李显的意料之中,改革总是有代价的,尤其是这种触动现有既得利益集团的改革,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李贤还没站稳脚跟,承担不起这样的后果。不过,李显提出科举改革,不是没看到风险,而是有不得已的苦衷,这是不能说的秘密。总之,就算李显不上奏此事,不久后武后也会在这方面做文章,目的和李显差不多,都是想拉拢寒门士子出身的官员。既然如此,李显不想让武后占便宜。至于风险,对于他这个没有职权和官位的闲散亲王来说,不算什么,骂几句也不掉肉,谁爱骂就骂。

“六哥,如果您能做主,这个策略有成功的可能吗?”李显心里有主意,但不想马上说破,笑着追问。

“嗯,如果这样,或许可行,从长远看,对国家有利,但短期内未必好,七弟别怪为兄直言,这个策略一旦提出,我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实在难以应对,不是不想,是做不到啊。”李贤见李显不放弃,有些着急,干脆把自己的想法都说了出来。

“六哥说得对,小弟也这么想。圣人说过:如果对国家有利,生死都不在乎。小弟不才,愿意去做,会上奏此事。如果安排得当,此事可以交给六哥负责,骂名小弟来承担,我就不信一点骂名能把我怎么样?”李贤说完,李显拍手大笑,慷慨激昂地说道。

“哦?真能这样?”

李显说得这么肯定,李贤心动了——如果能从科举中获益,又不得罪豪门世家,当然是好事,李贤没有理由拒绝,只是有两个疑问让他不敢轻易决定。一是如何实施才能达到目的;二是他想不明白李显为什么这么做,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但又不好直接问,只能含糊地问了一句。

“六哥之前不是说要上奏漕运的事情吗?既然这里让别人获利了,总要找个补偿。只要漕运的事情解决,小弟就上奏,一切不就顺利了吗?”李显知道李贤的问题有两层意思,但故意只回答表面的一层,笑着解释。

“嗯,话是这么说,但其中关系复杂,必须谨慎。为兄才疏学浅,需要好好想想,此事以后再说吧。”李贤在根本问题没解决之前,不想这么快决定,沉吟着回答,话语中已经有送客的意思。

“应该的,时间不早了,六哥赶路辛苦了,小弟不敢打扰您休息,告辞。”李显知道李贤的想法,也不多留,有些事情说不清楚,解释也不一定能让对方相信,让李贤自己考虑更好,说完就起身告辞。

“嗯,七弟慢走,为兄不送了。”李贤心里有事,也不留李显,起身点头,看着李显离开房间,然后焦躁地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可惜走了很多路,脑子还是一团乱,无奈之下,只好回卧室,匆忙洗漱,不换衣服就躺在床上继续胡思乱想,不知不觉中,半睡半醒。

“混蛋,谁在外面吵闹!”

李贤刚睡安稳一点,就被外面的喧闹吵醒,顿时大怒,坐起来吼道。

“殿下息怒,殿下息怒!”

李贤发火的样子很吓人,两个伺候的小丫鬟吓得直哆嗦,跪在地上拼命磕头求饶。

“殿下,您没事吧?”

听到房间里的动静,张彻带着几名侍卫冲进来,看到李贤愤怒的样子,都有些慌乱,只有张彻还算镇定,赶紧上前躬身问道。

“没事?哼!外面为什么这么吵?说!”李贤因为有事在身,睡眠不足,火气很大,瞪了张彻一眼,大声吼道。

“回殿下,是周王殿下带着人在练武。”张彻是李贤的随从,知道主子脾气不好,被李贤一瞪,不自觉地缩了缩脖子,赶紧回答。

“练武?大半夜的练什么武?”李贤一听是李显在闹腾,有气也不好发,不情愿地哼了一声。

“这个……”张彻愣了一下,无奈地说:“殿下,已经卯时五刻了。”

“啊。”李贤这才反应过来,不是别人吵闹,是自己睡懒觉了,不禁愣住,摇了摇头,不再责怪众人,沉默不语。

“殿下,奴婢听说周王殿下即使在旅途中也没有停止练武,这几天在驿站也是,吵得整个驿站不安宁,竟然吵到殿下您了,实在不该,要不奴婢去让周王殿下安静点?”看到李贤虽然不发火了,但脸色还是不好,张彻凑上前讨好地说道。

“哼,这是你这种下等人能管的吗?滚!”李贤虽然生气,但还没糊涂,怎么能让张彻去闹事,万一惹恼了李显,彼此就不好相处了,瞪了张彻一眼,不满地哼了一声。

“啊,是,奴婢遵命。”

张彻其实不傻,把李显搬出来只是为了平息李贤的怒火,现在李贤让他走,他赶紧答应,带着人准备离开。

“等等,你刚才说七弟这些天练武不停,是真的吗?”张彻还没走到门口,就听到李贤带着怀疑的声音在背后响起。

“确实如此,奴婢都派人问过了。”张彻不明白李贤为什么追问,但不敢犹豫,赶紧回答。

“哦?”李贤茫然地点点头,似乎想到了什么,眉头皱起来,沉吟片刻,突然眼睛一亮,眉头舒展,放声大笑起来,充满了恍然大悟的愉悦,听得张彻等人一头雾水,不知道李贤在笑什么。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