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此时正在和江兴等人商议庄子的建造,冷不防的听到周炳权的声音。
回过头看到周炳权佝偻着身子,一脸真诚的说道:“东家,我们周家庄想并入大同村。”
对周炳权的要求,江宁当然不会拒绝,这些天周家庄的人干活他都看在眼里,没一个偷奸耍滑的。
周炳权父子更是品性端正,恩怨分明,是他的就是他的,不是他的给他都不要。
江宁十分欣赏这样的人。
“好说。”江宁淡淡一笑:“不过并村需要官府的公证,回头你和勇叔一起去一趟,把公证办下来,带上点银子好办事。”
周炳权微微一怔,没有想到江宁会这么痛快的答应。
毕竟大同村这么富裕,若是别的东家,绝对不愿意收纳周家庄的人。
江宁明白一个道理,人多力量大,若是仅凭庄子里的一百多人,遇到大批的山匪打庄,或者狄人叩门,是很难招架的。
有了一百多个难民的加入,再加上周家庄的八九十人,这样庄子里也有了三百五十多人。
也算是一个不小的庄子了。
配上制作精良的长刀,弩箭和铠甲,据险而守的情况面对数千戎狄骑兵都可以一战。
“周叔,回头你找一些青壮男子,在这一块空地盖几间屋棚,材料我来出,把庄子里的人都搬过来,原先的庄子就用来种地吧。”江宁指了指前方的一块空地,说道。
周家庄一共才十来户人家,只要给十几套房的地基就行,江宁出青砖和工钱。
闻言,周炳权声音都颤抖起来,郑重的说道:“东家,我们周家庄的有的是力气。”
看着红着眼圈的周炳权,江宁没有再说下去,他感觉再说下去,这老头就要声泪俱下了。
江宁笑道:“加油,奥利给!”
“奥利给?”周炳权有些懵的挥了挥拳。
虽然听不懂什么意思,但起码气势做到位了。
下午的时候,周炳权就召集村民,将并入大同村的消息告诉大伙,整个周家庄在听到这个消息后,都激动的手舞足蹈。
若不是江宁,他们现在每天还只能吃一顿饭,孩子老婆都没有衣服穿。
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一群人能够相互扶持,总比一条腿艰难爬行要强的多。
“东家已经发话了,让我们在大同村选一块地建房子,以后我们就搬到大同村去住!”周炳权开心的就如同一个孩子一般。
“我们也能住在大同村?太好了,大同村的村墙那么高,箭楼三四丈,比咱们庄子安全多了。”
“是啊,咱们村每天都要提心吊胆的,生怕有山匪打庄,还是去大同村安全。”
周家庄的人都很激动,纷纷回到家中把家里的物资都准备了一下。
每家每户的东西都很少,实在是周家庄太穷了,绝大多数家里连床都没有,吃饭都是坐在地上吃,板凳饭桌都是奢侈品。
江宁让项虎派去几辆马车,仅一趟就把东西全部运了过来。
下午江宁没有让周家庄的人继续干活,而是让他们先搭建居住的地方。
后面江宁打算给每家每户都建造青砖房,现在只需要搭建一个简易的屋棚即可。
住在大同村,也就省去了每天来回的路程,周家庄虽然距离大同村不远,但也有五里地的路程,又是山路,一来一回都要一个时辰的路程。
而且一个人还不敢单独出行,必须要结伴,生怕半道上遇到山匪。
而现在不仅省去了每天来回的时间,还不用提心吊胆,都省心了不少。
周炳权和江勇两人去了一趟青州城,把并庄的公证记录在册,起先记录的官差还各种为难,直到江勇给了十两银子后,那官差顿时喜笑颜开。
麻溜的把登记公证办下来。
周炳权很识趣的退了自己村长的身份,江勇倒是有些不好意思,一下子成了大庄子的村长。
并入大同村,周家庄的人干活更加起劲,毕竟现在干的是自己的活,搭建的屋棚也是自己住的。
起先的那些难民也都一个个的卖力干活,都是经历过严寒的人,自然知道报团取暖的道理。
慢慢的周家庄,难民,江桥村之间出现了几段联姻,众人更是喜悦万分,这些人逐渐的融为一体。真正的成为一个村庄。
江宁亲自帮着两对亲人主持婚礼,自从穿越过来,江宁就一直为了生存打拼,打走了山匪,又来了狄狗,好不容易有安稳的时刻。
用竹纸扎成灯笼,染上大红的颜色,点燃油灯,把整个庄子映的一片通红。
众人围着新人载歌载舞。
望着眼前一片祥和的场景,江宁的嘴角露出淡淡的笑意,仿佛比吃了蜜都要甜。
半个月的时间,庄子已经初具规模,高墙已经有了三米多的高度,设计的十二座箭楼也修建了四座,足以抵抗山匪的侵扰。
纺织坊和造纸坊的生意也逐渐稳定,造纸坊每个月可以生产十万张竹纸,纺织厂也能产出上千匹布。
每个月都有白花花的银子入账。
“现在每个月光是纯利就有八千两银子,除去烧制青砖和修墙的费用,现在账上有五千四百六十二两银子。”叶千雪满脸欣喜的拿着账本,认真的说道。
她做梦都没有想到,有朝一日,自己能看到这么多钱。
江宁点头一笑,宠溺的将叶千雪搂在怀里:“你想想办法,把这些银子都花出去。”
叶千雪闻言,不仅摇了摇头,蹙眉道:“我真想不出来怎么花,这么多钱,能买多少猪肉和鸡?一辈子都吃不完。”
没办法,叶千雪的脑子就是这么朴实,脑子里除了吃穿用度之外,根本想不出还怎么消费。
若是放在某些败家小娘们的手中,那还不得死命的嚯嚯?
七十九两一支的眉笔,一天买一支,一个月下来二千四百两就没了。
不过,挣钱就是用来花的,无非是花在什么地方。
现在造的竹纸已经遍及整个青州,所有文人雅士用的纸都是大同村的纸。
但由于运输的局限,也很难大规模的销往其他各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