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祯六年的历史节点,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以及马光玉等英雄人物,勇敢地渡过了黄河,成功抵达了河南这片富饶的土地。
这一壮举标志着农民军的斗争不再局限于地方性的战斗,而是升级为了一场波及整个中原地区的宏大战争。
这些英雄人物确实配得上“流民”这两个字,抵达河南后一刻未停,立即分路偷袭河南的各大城镇,所到之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这让卫辉府(今河南卫辉市)的潞王朱常淓焦急万分,他之所以如此焦虑,并非出于对百姓的关怀或对国家的忧虑,而是因为他的封地就在河南,一旦流寇占领了河南,朱常淓的处境将岌岌可危。
然而,朱常淓的焦虑无济于事!他手中既无多少兵力,也缺乏将领,根本无法与流寇抗衡。但朱常淓并非无计可施之人,在这紧要关头,他想到了自己的亲戚朱由检。
朱常淓立即向朱由检呈上了一封奏疏,请求朱由检迅速调集军队救援河南。当然,朱常淓并未在奏疏中直接请求出兵救援自己,而是巧妙地以保卫凤陵和泗陵这两座帝王陵寝为由。
朱常淓的分析颇具见地,尽管流寇目前在河南境内肆虐,但安徽与河南接壤,流寇随时可能侵入安徽,毕竟流寇行动自由,明军难以有效控制。
朱由检在阅读了朱常淓的奏疏后,惊恐万分,汗如雨下,面无血色。这并非小事,若凤陵、泗陵遭到流寇的破坏,朱由检不仅无颜面对朱家列祖列宗,而且将严重损害大明的威严。
朱由检不敢有丝毫怠慢,立即命令总兵倪宠、王朴,监军太监杨进朝、卢九德率领六千京营士兵,前往河南围剿流寇。
尽管倪宠、王朴、杨进朝、卢九德率领的是大明最精锐、装备最精良的京营士兵,但他们毫无傲慢之态,一到河南便与左良玉、卢象升等勇猛将领联手,决心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全力围剿流寇。
看这架势,不将河南的起义军彻底消灭、赶尽杀绝,他们是不会罢休的。
经过多年的征战,河南的起义军已经历练成见过世面的战士。然而,面对当前的局势,他们还是首次感到如此巨大的压力。信心和勇气似乎已不足以支撑他们与明军正面交锋,于是纷纷逃往河内,企图躲入太行山的密林之中。他们相信,即便明军如天兵天将般强大,也难以在那片广袤的山林中找到他们。
流寇们自以为计谋得逞,却未曾料到对手是曹文诏所率领的关宁铁骑。曹文诏的威名早已在流寇中传为佳话,起义军一旦得知前方是这位勇猛的将领,便失去了前往太行山的勇气,纷纷掉头,选择撤退。
尽管明军实力强大,起义军却不愿坐以待毙。为了共同的目标,他们再次联合起来,组成了一支十几万人的大联军,准备与明军决一死战。
然而,起义军的运气并不佳。刚刚集结完毕,便发现自己已被三万多明军团团包围。起义军的前方是左良玉、汤九州等勇猛将领,而他们的后方则是倪宠、王朴等人率领的京营六千精兵。
起义军陷入了绝境,知道难以突围。但无论如何,他们必须全力以赴,否则将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经过不懈的努力,起义军终于在明军的包围圈中撕开一个缺口,全军得以突围而出,仓皇逃窜。明军自然不会放弃追击,他们马不停蹄,连夜追赶。
在青龙、石冈、石坡、龙尾、柳泉、猛虎城等地,明军与起义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尽管明军使起义军损失惨重,但始终未能彻底消灭这支起义军。
起义军在逃亡途中,竟意外地来到了黄河边。由于没有准备船只,加之大多数人不会游泳,即便会游,也难以确保能够游到对岸,他们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起义军再次面临绝境。就在他们呼救无门之际,明军追了上来,将他们团团围住,准备彻底消灭。这次,起义军似乎真的无路可逃了。
明军这次确实捕获了大鱼,包围圈中不仅有薛仁贵、刘备、鞋底光等无名小卒,还有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刘国能、惠登相、马守应、罗汝才等重要人物。
如果明军能够全歼这支起义军,西北地区的起义势力可能会遭受致命打击。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北京城内发生了一件出人意料的大事。
九月,河南巡按御史刘令誉上疏弹劾临洮总兵曹文诏。刘令誉的弹劾理由很简单,他认为曹文诏因打了几个胜仗而变得傲慢自大,目中无人,对任何人都不屑一顾。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