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布幌子被晨风卷起又落下,拍在门框上发出“啪嗒”声。
陆言站在福来居门口,白围裙上沾着星点面渣,看着那辆黑亮的公务车碾过青石板,在胡同口“吱呀”刹住。
前座先下来个穿藏青制服的年轻人,绕到后车门拉开。
最先探出的是半头银白短发,王主任扶着车门跨下来,藏蓝中山装熨得笔挺,领口的风纪扣系得严丝合缝。
他抬眼扫过“福来居”三个字,眉峰微微一皱——门脸不过三步宽,斑驳的红漆门框上还沾着去年贴的春联残片,跟他想象中“炒作噱头”的小馆子倒有几分相符。
“王主任,李老师在里头候着。”陆言上前半步,腰板挺得直,笑容里带着胡同小子特有的热络,“您里边请,今儿这碗面,保准让您尝出点不一样的。”
王主任没接话,径直跨进门槛。
店里的八仙桌擦得锃亮,靠墙的蜂窝煤炉“呼噜呼噜”吐着热气,几个戴红领巾的小脑袋从后窗探进来——是李老师班上的学生,正扒着窗沿冲陆言比大拇指。
张阿姨端着一摞粗瓷碗从后厨出来,碗底碰出清脆的响:“王主任您坐这儿!”她把桌子抹了三遍,又从怀里掏出块蓝花布垫上,“咱胡同里的面不讲究摆盘,就讲究个实在。”
“张大姐,酱熬得差不多了。”陆言冲后厨喊了一嗓子,转身时围裙带扫过条凳,带起股甜香。
王主任这才注意到,墙角的小灶上支着口黑铁锅,酱色在热油里咕嘟冒泡,姜葱蒜的辛香裹着黄酱的醇厚,正顺着气窗往胡同里钻。
“陆老板这手艺,是家传的?”王主任翻开菜单,指尖停在“童年味道炸酱面”那行字上,语气里带着点审视。
“我爷爷五几年在国宴厨房帮过厨。”陆言擦了擦手,走到灶台边抄起擀面杖,“不过这碗面的方子,是上个月听孩子们说的。”他揪下块面团,“啪”地拍在案板上,“小豆丁说他奶奶总在酱里放半勺白糖,二丫说她爸会把黄瓜丝切得比头发丝还细——我就把这些零碎儿攒巴攒巴,煮进面里了。”
擀面杖在他手里转得像朵花,面团被拉成细如银丝的面条。
王主任眯起眼,看着陆言手腕翻转的架势——那手法稳当得不像二十来岁的小年轻,倒像极了他老家村里那些做了半辈子面食的老把式。
“叮——记忆食材共鸣技能已激活。”陆言听见系统提示音在脑子里响,手底下的动作更稳了。
他舀起勺热油浇在酱上,“滋啦”一声,甜香“轰”地炸开。
张阿姨在旁边抽了抽鼻子:“哎呦这味儿,跟我妈当年炸的酱一模一样!”后窗的孩子们跟着起哄:“我奶奶的酱也是这么香!”
王主任的背慢慢松了。
他望着陆言颠勺的侧影,忽然想起三十年前的清晨——那时候他刚上小学,母亲总在蜂窝煤炉前给他炸酱。
母亲的手粗糙,指甲缝里总沾着洗不净的粉笔灰,可炸出的酱永远带着股说不出的甜。
他喉结动了动,伸手摸了摸西装内袋——那里装着孩子们的口述记录,字里行间都是“奶奶的酱”“爸爸的面”“妈妈的黄瓜丝”。
“面好了!”陆言掀开锅盖,白花花的面条在滚水里翻涌。
他抄起漏勺,手腕抖了三抖,面条根根分明落进碗里。
黄瓜丝、豆芽菜、心里美萝卜丝码成五色,最后浇上两勺酱——酱色油亮,裹着细碎的肉丁,甜香混着面香,在空气里凝成看得见的雾。
王主任望着那碗面,鼻尖突然泛酸。
他伸手摸向眼镜,指腹碰到镜片上的雾气——这雾气不是厨房的蒸汽,是他自己眼眶里涌出来的。
陆言把面推到王主任面前时,注意到他攥着筷子的手在抖。
后窗的孩子们挤成一团,张阿姨举着相机(不知道从哪儿翻出的老海鸥),李老师扶着门框笑。
风掀起门帘,吹得酱碗里的油星子晃啊晃,晃出王主任记忆里那口老瓷碗的影子——那是母亲用了二十年的碗,后来他去外地上大学,母亲把碗包在包袱里塞给他,说“在外头吃不上热乎面,就看看这碗”。
“王主任,趁热。”陆言退后半步,围裙角还沾着面,眼睛却亮得像星子。
王主任夹起一筷子面,面条在筷子上打了个旋儿。
他望着面碗里晃动的倒影,忽然想起李老师在电话里说的话:“孩子们写作文时说,吃这碗面,就像坐在奶奶的炕头,听她唠叨‘慢点儿吃,烫’。”
他把面送进嘴里的前一秒,听见胡同里传来二奶奶的大嗓门:“让让喽!我带着我那老茶缸来啦,陆小子的面得配我这民国的碗才对味儿!”
王主任的筷子悬在碗沿半寸处足有十秒。
陆言盯着他微颤的手腕,后颈的汗顺着脊椎往下淌——刚才揉面时灶火太旺,白围裙后背早洇出个深色的月牙印。
直到那筷子终于夹起一绺面,面条在瓷碗沿刮出细响,陆言喉结跟着动了动。
王主任把面送进嘴里的瞬间,陆言听见自己心跳声盖过了蜂窝煤炉的“呼噜”响。
咀嚼的动作很慢。
王主任的眉头先皱成个结,接着慢慢松开,眼尾的细纹跟着舒展。
他忽然闭上眼,喉结剧烈滚动两下——陆言看见他睫毛在眼下投出湿湿的影子,像被雨水打湿的蝶翅。
“这是我三十年没吃到的味道……”王主任睁眼时镜片蒙着层雾,声音哑得像砂纸磨过,“小时候,我娘也是这样熬酱的。”他指尖摩挲着碗沿,那纹路跟他装在西装内袋里的老瓷碗底的磕痕一模一样,“那时候她在小学当语文老师,早自习前总蹲在蜂窝煤炉前炸酱。油星子溅在教案上,她就笑着说‘这是生活给课文加的批注’。”
陆言突然想起前几天李老师说的话——王主任负责审小学作文集,把孩子们写“奶奶的炸酱面”“爸爸的手擀面”这类文章全打了回去,说“太私人化,没深度”。
此刻看他红着眼眶摸出个布包,抖开露出只豁了口的蓝边碗,陆言才明白:这老头不是嫌文章没深度,是怕那些带着油星子、面渣子的温暖,被规规矩矩的“深度”给磨没了。
“这样的作文,不该被抹杀。”王主任把老瓷碗轻轻放在陆言手边,指节抵着碗底的磕痕,“我明天就改审稿标准。”
“叮——”系统提示音在陆言脑子里炸开,他差点没绷住笑出声。
【完成任务【记忆共鸣】,获得 15食运值,当前食运值累计237点。
解锁新菜谱——《家的味道套餐》(含童年炸酱面、妈妈糖饼、外婆腌菜三式,可触发群体情感共鸣)】
陆言低头擦案板,围裙遮住嘴角的笑——上回抽中“火候眼”才用了10点,现在攒到200多,够抽三次十连了。
新菜谱要是能让街坊们一吃就掉眼泪,明儿福来居的门槛怕不是要被踏平?
“陆小子发什么呆呢?”张阿姨举着老海鸥相机的手还在抖,镜头盖“当啷”掉在地上,“快跟王主任说两句话!”
陆言这才发现后窗的孩子们早挤成了叠罗汉,小豆丁的红领巾都歪到耳朵根,正举着小拳头喊:“陆哥最棒!”李老师靠在门框上笑,手里攥着一沓作文纸——刚才王主任翻的时候,陆言瞥见纸角画着歪歪扭扭的面条,旁边写着“我长大要开面馆,给奶奶煮一辈子”。
“王主任您这话说得我臊得慌。”陆言抓了抓寸头,耳尖泛红,“咱就是把街坊们嘴里的‘念想’,揉进面里煮透了。您要真觉得行,下回让孩子们把爷爷的茶、姥姥的醋都跟我说,保准给您凑出本‘胡同味道大全’。”
王主任走的时候拍了拍他肩膀,藏蓝中山装的布料蹭过陆言围裙上的面渣。
“年轻人,你做的不仅是面。”他指了指墙上歪歪扭扭的菜单——那是陆言用粉笔写的,“是回忆,是文化。”
张阿姨追着公务车跑了半条胡同,回来时手里多了把糖块,挨个塞给孩子们。
二奶奶举着她的老茶缸凑过来:“陆小子,明儿用我这茶缸煮面不?保准比瓷碗香!”
日头西斜时,陆言蹲在门口剥蒜。
蜂窝煤炉的热气裹着新炸的花椒油香,往胡同深处飘。
他听见远远的人声鼎沸,抬头看见斜对过国营饭店的屋檐下,几个工人正往墙上搭红布横幅。
“陆哥!”小豆丁颠颠跑过来,手里举着张皱巴巴的纸,“刚才看见饭店大叔写横幅,我偷瞄了眼——”他踮脚凑到陆言耳边,奶声奶气地念,“‘传统美食大比拼,国营食堂展风采’!”
陆言捏了捏小豆丁的脸,望着那抹晃动的红布笑了。
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罩住福来居斑驳的门框。
风掀起蓝布幌子,“福来居”三个字在暮色里忽明忽暗,像团压不住的火。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