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天下的读书人

换源:

  皇命通达全国,各地优中选优,考生先后赴京。

几日的时间,京城里变得热闹非凡,这样的场面已经有多年没有出现过。

王慕远走上街头,身边陪同之人窃窃私语。

“丞相,陛下荒废政务,已有多年。”

“先是拿下了陈大伴,又要重启科考,怕是要有大动作。”

那人的话早已言明,皇权要想集中,相权必然受损。

王慕远冷冷一笑,却对手下人的提醒不以为然。

“一个小娃子,心血来潮罢了。”

就见他眼里闪过一丝异样光彩,心中已有决断。

朝堂上……

李承乾坐在高位,看着殿上众人,脸上浮现出淡淡笑意。

“众位爱卿,有事启奏,无事便退朝吧!”

“大好的时间不该白白浪费,你们更应该勤于基层。”

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李承乾随口的几句话,却让他们无比吃惊。

一朝皇帝不重表面,而重实际,本身就是江山之幸,社稷之福。

有几位老臣素有清廉之名,此刻潸然泪下,满怀激动的心情。

却不曾想,王慕远会与李承乾公开发难,给他准备了一个大大的惊喜。

“陛下,各地考生已经来到京城,只有一点,还希望陛下早有定夺。”

一听这话,李承乾便猜测出一丝端倪。

当即开口询问。

果不其然,王慕远早已给他挖下大坑。

“陛下,地方乡考,题目简单,到京赴考的这些读书人里面,可谓鱼龙混杂。”

“臣思来想去,科考是为了国家选拔人才,应当严谨,这题目还得陛下来出。”

王慕远的话才刚说出口,话音未落,就让一众文武强憋住不笑出声。

谁人不知,谁能不晓,李承乾也就这几天的新鲜劲,历来昏庸残暴。

与女色有关,他还说不定能言语几句。

关乎天下考生,让李承乾来出题目还不如让他哪凉快哪歇着去。

只怕闹出笑话,朝廷威严何在。

李承乾微微眯起眼睛,也意识到了王慕远的恶毒心思。

却不听从那些清廉大臣的建议。

干脆利落的答应下来。

“丞相所言不错,此乃当下第一大要紧事。”

“于情于理,都该朕亲力亲为。”

见到李承乾掉入到自己为他精心准备的圈套里。

王慕远得意不已,便在这把火上又添了柴。

接着开口道。

“陛下,时间不等人,还请陛下当下决断。”

“也好让礼部的人择个吉日,这就组织吧!”

王慕远目光紧逼,看这架势,一点都不打算让李承乾好过。

一众文武之臣,全都变了脸色,在心里头替李承乾暗暗捏了一把冷汗。

就连李巍都神情紧张,只恨自己才学不够,不能站出来替李承乾解了眼前危机。

万万没有想到,李承乾面色平静,缓缓站直身子。

接下来的几句话,让一众满腹经纶的文官重臣都大吃一惊。

“何为则民服。”

“这道题不必保密,说给天下的学子听,让他们早早准备。”

“朕倒要看看,天底下的读书人,对此能够悟到几分。”

话说出口,在场之人脸上的震惊之色有为浓重。

王慕远瞪大了眼睛,李承乾所提之问,就连他都毫无思路。

开卷形式,答案千万种,方为最难。

朝堂之上,最不缺少文人大儒,就李承乾刚才所说的话展开探讨。

各执一词,难分难解。

李承乾却不想和他们在这里浪费时间,大手一挥,潇洒离开。

又去到了陈初环的寝宫中,这几日的相处下来,陈初环倒对他有了新的认识。

稍稍卸下防备,看着李承乾钻研学问,眼里多了一丝异样神情。

三日后,京试如期开始,在场巡视的官员全都由国子监调拨而来。

更有禁军把守,考试期间,任何人不得擅自离开。

第一场还算是轻松,都是一些死记硬背的知识,答在卷上即可。

真正有大才的人,早早的就已经把笔放下,轻松应对。

却不会想到,当朝的皇帝,能亲自到考场来巡视。

考场官员刚要招呼着一众考生走出来跪下行礼。

就被李承乾狠狠的瞪了一眼。

“朕到这里来是想要给天下的读书人加油打气,让他们交出一份满意的试卷。”

“不是让他们迫于这些规矩,乱了心境,你为考官,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吗?”

被李承乾这样一说,几名官员磕头如捣蒜,差点没被吓破胆。

临近的一些考生,眼里灼灼生辉,没想到当今天子这样通情达理。

而李承乾接下来所做的事情,更让他们觉得又惊又喜。

就见李承乾朝着一名已经答题完毕的考生走去。

饶有兴趣的开口询问道。

“题目难吗?”

那人受宠若惊,恭敬行礼,接着开口说道。

“回禀陛下,难倒是不难,只是学生觉得这样的题目太过浅薄。”

“治理国家,全都按照答案这般,国家必定破败。”

听他这样说,考场众多官员想杀人的心都有,赶紧上前阻拦。

又对李承乾几次跪拜,国家败坏这四个字,足以引得君王大怒。

“瞧你们紧张的样,朕倒觉得他说的话很有道理。”

“你叫什么?”

李承乾提起兴趣,再次开口,那名考生老老实实的回答道。

“学生杨荣。”

“朕看你倒像是个真正的读书人,治天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朕希望你能在殿试的时候,把你心中说下全部说出来。”

“朕就是要广纳贤才,采纳建议,好让这江山能够稳固,百姓能够安居。”

李承乾的话掷地有声,考场众人听得清清楚楚。

在这一刻,地无分南北,各地考生的内心深处,无一不是肃然起敬。

入京的第一场考试很快结束,再有一场,便要等待放榜。

至于最后的殿试,李承乾亲自出题,才是这些读书人难以迈过的一道关卡。

状元也好,榜眼也罢,若不能令他满意,仍旧得收回所有的荣誉。

与此同时,李承乾亲自来到考场对于这些考生的体恤,也很快传与闹市。

偌大的京城,茶楼酒肆,无一不在赞颂。

“当今皇帝贤良有德,体恤臣下,不容易啊!”

杨荣在一间茶楼,与众多学子说起当时的情形,眼里也有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