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时代的镜子

换源:

  佐佐木宏教授回到位于杉并区的家中时,已是薄暮时分。

他先是给自己泡了一杯热煎茶,袅袅的热气模糊了他金丝眼镜的镜片。

不得已只能摘下眼镜,用绒布擦拭了一下,然后才重新戴上。

接着,他翻开了那本绿色封面的上册。

作为早稻田大学文学部的资深教授,他见过的文学作品车载斗量。

中村君把书吹得天花乱坠,说什么“平成遗珠”,又说“不读会后悔一辈子”。

他当时虽然也觉得封面设计确实新颖,开篇文字也算抓人,但要说震撼到那种地步,还是有些保留的。

毕竟,中村君那个人,有时候热情上来了,说话容易夸张。

但是,不得不说,最近的日本文坛,确实有些沉闷了。

自泡沫经济破裂后,社会上弥漫着一股难以言说的焦虑与迷茫,文学创作似乎也失去了方向。

老一辈的作家,大多江郎才尽,新作往往只是对过往风格的重复,少了些锐气。

而年轻一代,要么沉溺于私小说那点自怨自艾的个人情绪,要么就是写些故作高深的纯文学,读起来味同嚼蜡。

偶尔有几部试图探讨社会现实的作品,又往往流于说教,文字生硬,人物扁平,让人提不起兴趣。

“这个时代,太需要一些能真正触动人心的东西了。”

他轻轻叹了口气,目光重新落回桌上。

简单翻阅了一下目录和开篇,一个年轻人写的关于青春、迷惘、爱情与死亡的故事。

题材不算新鲜。

但中村说,这位叫伏见清辉的作者,写得极好。

他决定先看上几页,如果确实平庸,那便直接告诉中村,平白无故浪费了他的时间。

开篇的文字很平静,甚至带着一丝刻意的疏离。

这倒是与当下那些急于表达、情感泛滥的新人作品有些不同。

他继续读下去。

这一看,便入了神。

他完全沉浸在故事里,渡边彻的迷茫,直子的脆弱,木月的死亡,像一张细密的网,将他笼罩。

他看得非常慢,不时会停下来,用铅笔在书页旁边的空白处写下几个关键词,或是对某个句子画上波浪线。

作为一名文学教授,佐佐木宏习惯了用挑剔的眼光审视所有的文学作品。

不知过了多久,当他放下手中的上册时。

窗外的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

他站起身,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颈椎。

腹中传来一阵空虚感,才意识到晚饭时间早已过去。

“有点意思,不,是非常有意思。”

当他读到渡边在大学里遇到永泽,以及那个奔放如火的绿子时,嘴角不易察觉地向上挑了挑。

这两个人物,与直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故事的层次更加丰富起来。

那种青春期特有的躁动、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以及在爱与失去中挣扎的痛楚,被作者用一种冷静而细腻的笔触描绘得淋漓尽致。

这哪里像一个新人的手笔?

分明是一个对人性有着深刻洞察,且文字技巧已臻成熟的作者才能写出的东西。

而且,更难得的是,这部作品在展现深刻文学性的同时,又有着极强的可读性。

其故事本身就足够吸引人,人物的情感纠葛也足以引发读者的共鸣。

这种文学性与商业性的完美平衡……

在当下这个要么追求深刻内涵而忽略市场,要么迎合市场而牺牲深度的文坛,简直是凤毛麟角。

佐佐木宏想起了前几天参加的一个文学研讨会。

会上,几位老牌评论家还在忧心忡忡地讨论着纯文学的式微、青年一代阅读趣味的浅薄化……

在他们看来,日本文学似乎正走向一个越来越狭窄、越来越脱离大众的死胡同。

如果让他们看到这部《挪威的森林》……

不知道会作何感想?

是会斥责其过于通俗,还是会惊喜于它的出现,为沉闷的文坛带来一丝新的可能?

他随便给自己煮了碗速食拉面,囫囵吞下后,又迫不及待地回到了书房,拿起了还未读完的上册。

第二天,佐佐木宏推掉了下午的一个学术研讨会,把自己关在了书房里。

他需要完整地、不受打扰地读完这个故事。

直子,绿子,渡边彻,木月,永泽,玲子……

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他脑海中浮现,他们的命运,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挣扎,都牵动着他的心绪。

这不是那种依靠激烈的情节冲突来推动故事的作品。

它的力量在于对情感的精准捕捉,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

期间,他接到了一个出版社编辑的电话,邀请他为一本新人小说集写序,据说是反映了平成时代青年精神风貌。

佐佐木宏翻了几页对方传真过来的稿件节选,只觉得索然无味。

与《挪威的森林》里那种真实的、触手可及的青春阵痛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于是,他婉拒了对方的邀请。

直到第三天上午。

此时,佐佐木宏终于合上了书的最后一页。

结局处,渡边站在电话亭里,茫然四顾,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那种强烈的失落感和对人生意义的追问,让佐佐木宏也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了不起,真是了不起。”

他低声赞叹。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写得好那么简单,它触及了一些非常本质的东西。

前几天还在为学生们找不到合适的当代文学范本而发愁。

现在,他似乎找到了。

“可惜了,竟然是自费出版……”

佐佐木教授摇了摇头,感到一阵惋惜。

这样的作品,本应是各大出版社争抢的对象,本应在主流文学杂志上大放异彩,本应成为文坛的年度话题。

可它偏偏是以这种最边缘、最不被看好的方式出现。

但转念一想,或许正是因为脱离了主流出版体系的种种束缚与考量,作者才能如此自由地写他想表达的东西。

想到这里,佐佐木宏已经开始在脑海中构思那篇推荐评论的结构了。

从哪个角度切入呢?

是讨论它对青春的独特书写?还是分析它在叙事上的创新?

亦或是,探讨它在当下这个时代可能产生的社会意义?

这部作品的内涵太丰富了,可以解读的角度也太多。

佐佐木宏站起身,走到窗边。

他的脑海里,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书评标题——

“在迷失的森林中,寻找时代的回响——评伏见清辉《挪威的森林》”

是的,就是这个。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伏见清辉个人的作品,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这个时代,以及这个时代里每一个感到迷茫和孤独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