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颠簸 第七章 联姻求生

换源:

  黄金般的隔壁邻居,

白银般的亲朋好友。

——撒拉族谚语

在距离街子不远的山地草原上居住着一个高原土著吐蕃人。

吐蕃人有相对固定的生活区域,以放牧牛羊为生。他们偶尔也会来到撒鲁尔人村庄,用牛羊交换撒鲁尔人、回回人和草原人手中的茶叶、青稞和布匹。

吐蕃人采取散养的方式,把牛羊赶到草原上任其自由自在地吃草。有时候,牛羊跑下山地草原,跑到撒鲁尔人的田园里啃吃庄稼和蔬菜。

撒鲁尔人看到辛苦种植的农作物被践踏,感到非常心疼,拿起石块和木棍愤怒地追打牛羊。

吐蕃人看到心爱的牛羊在撒鲁尔人的追赶下惊慌乱奔,心里对撒鲁尔人产生了强烈的不满。他们认为:普天之下都是吐蕃人放牧的草原。他们的牲畜当然有权利吃各个地方的草,何况这里以前还没有你们呢!

撒鲁尔人认为,自己千辛万苦地开垦荒地,花费精力种出来的庄稼和蔬菜岂能牲畜任意糟蹋?

牲畜啃吃庄稼、践踏农田和追打牛羊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撒鲁尔人与吐蕃人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矛盾,甚至发生了械斗。

尕勒莽考虑道,如果长期这样打下去,无论对吐蕃人还是撒鲁尔人都没有任何益处。只有和睦地相处才能拥有美好祥和的生活。

为了解决撒鲁尔人与吐蕃人之间的矛盾,尕勒莽带上智勇双全的助手哈桑来到高地山寨,亲自拜访吐蕃人的头人,协商解决存在的问题。

在一片仇视的目光中,尕勒莽和哈桑走进头人扎西顿珠华丽的毡房。他们按照吐蕃人的礼节向扎西顿珠行大礼,双手捧着洁白的哈达和茶叶、布匹等礼品,恭敬地献给扎西顿珠。

扎西顿珠听不懂撒鲁尔语。尕勒莽和哈桑又不懂吐蕃语。他们没有办法进行交谈。于是,扎西顿珠派人叫来小伙子桑科担当翻译。桑科因为经常到撒鲁尔人村庄做皮毛生意,略懂一点撒鲁尔语。

尕勒莽真诚地对扎西顿珠说道:“尊贵的头人,隔三岔五的狂风暴雨已经让吐蕃人和撒鲁尔人吃尽苦头。两败俱伤的日子不是你我希望的生活。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像亲兄弟一样友好地相处呢?”

扎西顿珠傲慢地说道:“狂风暴雨再疯狂,总会有一个源头。吐蕃人与撒鲁尔人的争斗必然有个点火的捻子。你们为什么要闯入吐蕃人的领地,在我们的地盘上抢占属于牛羊的草原呢?”

尕勒莽不卑不亢地回答道:“我们是草原国朝廷签派的军民,不辞劳苦地来到这里,就是为了保卫朝廷的国土。”

扎西顿珠严肃地纠正道:“你们是没有得到我们邀请却私自闯进草原的野牛。”

哈桑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怒气了,插嘴反驳道:“听说,此地在历史上曾经归属羌人。照此说来,你们岂不也是没有得到邀请而私自闯进草原的野牛吗?”

扎西顿珠被哈桑怼得理屈词穷,半晌说不出话来,恶狠狠地瞪了哈桑一眼。

帐房里的气愤顿时变得紧张起来。

尕勒莽心平气和地说道:“在我们到来之前,这里的确是你们生活的地方。既然你们明确宣布归顺草原国,那么我们都是草原国的臣民。既然如此,你们就不应该称呼朝廷签派的军民是不速之客。我今天是带着诚意而来,就是打算和你做个好邻居。”

扎西顿珠说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与山下的人握手言和;太阳落山的时候,我们就遭到无情的袭击。他们抢夺我们的牛羊,咒骂我们是肮脏的山民。为什么我们总是受害人呢?”

尕勒莽说道:“我们从来没有主动进攻过你们。我带着一片真心和诚意来到你的帐房,希望我们和平共处,永结安好,互通有无,繁荣昌盛。”

扎西顿珠缓颊地说道:“我知道你们是新来的撒鲁尔人,从前与我们无冤无仇。我完全同意你的提议,让我们和平共处、永结安好。我应该信任你们,不过为了防备今后背弃承诺,他必须留在山寨里充当人质。”

扎西顿珠的眼睛乜了一下哈桑。

哈桑听到扎西顿珠提出的无礼要求,气得眼珠都要爆裂了。两只大手静静地攥成拳头。关节发出吱吱嘎嘎的响声。

尕勒莽悄悄地用手按住哈桑紧握的拳头,微笑着向扎西顿珠点头,一口答应了他的要求。

扎西顿珠阴沉的脸上立刻变成晴朗的天空,嘴角露出满意的笑容。他抬起双手轻轻地拍了两下。

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子轻巧地走进帐房,端上3碗冒着热气的酥油奶茶。

另一位年长一些的女子也走进帐房,端上3碗香喷喷的糌粑。

最后,一个身体强壮的青年男子走进帐房,端着一个盘子走向尕勒莽。

哈桑看到盘子中央的尖刀立刻警惕起来。他担心青年男子会持刀行刺尕勒莽,身体迅速向尕勒莽挪近,准备随时保护撒鲁尔人的领袖。

扎西顿珠笑着说道:“我听说,你们不吃其他人屠宰的牛羊。那么就请您亲自动刀宰羊,尝一尝我们的美味羊肉吧。”

尕勒莽回答道:“恭敬不如从命。”

在哈桑的帮助下,尕勒莽将一只肥大的番羊按到在草地上,将番羊的脖子朝向西天,口中默念一段经文,然后将番羊宰杀了。

傍晚,尕勒莽和哈桑饱餐了吐蕃人的水煮番羊肉,喝足了香喷喷的酥油奶茶,也谈好了友好相处的口头协议,起身与扎西顿珠告辞,准备返回山下的街子。

扎西顿珠用手指着哈桑,对尕勒莽说认真地道:“你说话可要算数啊。他必须留下来。”

尕勒莽给哈桑使了个眼色,笑着对扎西顿珠说道:“山里头高不过昆仑山,人里头诚不过撒鲁尔人。你放心,他一定会留在这里的。”

尕勒莽在两个吐蕃男子的护送下走下山去。

扎西顿珠送走尕勒莽,转身看着忐忑不安的哈桑,面无表情地说道:“刚才给你端酥油茶的美丽姑娘就是我的宝贝女儿卓玛。除了我,这个世界上还没有任何男人享受到卓玛的服务。撒鲁尔小伙子,你愿意做我的女婿吗?”

哈桑听了桑科翻译大吃一惊。他又气又羞又恼,猛地把脸转向别处,不再理睬扎西顿珠。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卓玛毫无大家闺秀的羞涩和清高,对哈桑态度温柔、茶食齐全,嘘寒问暖,关怀备至。

哈桑的心中反倒有些局促不安了。他心想,从前听人们传说,吐蕃人强悍霸道,做事野蛮。眼前的卓玛却温柔漂亮、善解人意。可见人们对吐蕃人很不了解,或者是以一概全。

卓玛年方18岁,中等个头,细长的身材,长着一双明亮而单纯的眼睛。她不会说撒鲁尔语,每次与哈桑交谈的时候都必须由桑科充当翻译。

卓玛认真地询问哈桑关于撒鲁尔人的来历,听完介绍以后很有同情心地感叹道:“看来,哪里的人都不容易啊。”

哈桑问道:“听说古代的西域也有吐蕃人,后来不知道去哪里了。你能介绍一下吐蕃人的历史吗?”

卓玛微笑着说道:“只要你愿意听,我可以给你讲上一辈子。”

哈桑没有想到卓玛说话这么直爽,顿时羞红了脸庞。他支支吾吾了半天,也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

在共同生活的这段时间中,哈桑渐渐地喜欢上率真纯洁的卓玛。但是,两个人信仰不同、民族不同,哈桑担心会有很大的麻烦。

哈桑委托下山做生意的桑科给尕勒莽捎个话,向他请教婚姻大事,寻求部落领袖的帮助。

尕勒莽听说哈桑的事情以后非常高兴,立即派人上山看望哈桑,并且告诉他道:“撒鲁尔人本来就是男多女少。那些没有妻子的男人吃饭穿衣都很困难。如今,吐蕃头人的女儿愿意嫁给你,说明他们信任我们撒鲁尔人。这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我很快带上丰厚的聘礼上山替你求婚的。”

不久,尕勒莽带领撒鲁尔部落中德高望重的长辈,驮上大包的茶叶、丝绸等礼品来到山寨,正式向扎西顿珠替哈桑求婚。

扎西顿珠看到尕勒莽亲自上山求婚,脸面无限风光,命人大摆筵席招待客人,爽快地答应了这桩婚事。

不久,扎西顿珠按照吐蕃人的风俗习惯将卓玛嫁给哈桑。

在哈桑和卓玛的婚礼上,扎西顿珠对尕勒莽说道:“我们吐蕃人以女人为主,所以我们现在嫁女儿的方式是按照吐蕃人的习俗进行的。你们撒鲁尔人以男人为主,我们也应该遵重你们的风俗。这样吧,让他们在这里住上9天。然后,我就把他们送到你们那里,按照你们的习俗再办一次吧。”

尕勒莽笑着说道:“好吧。等到哈桑和卓玛回去以后,我一定会把他们安顿好的。我另外派一个小伙子过来,长驻在这里当人质。”

扎西顿珠哈哈地放声大笑。响亮的笑声飞出帐房,回荡在山地草原上。

他摆了摆手说道:“那倒不必了。你的人之前在我这里当人质,以后可是我的女儿在你那里当人质了。再说了,这里还有很多小伙子没有娶媳妇呢,不能把吐蕃的女儿全都嫁给撒鲁尔小伙子了。哈哈。”

听着两个头人有趣的对话,婚宴上的吐蕃人和撒鲁尔人也都高兴地大笑起来。

9天以后,扎西顿珠信守诺言,将哈桑和卓玛送到山下的街子。

尕勒莽在村里大摆宴席,请全体撒鲁尔人参加婚礼。他专门请来最尊贵的芒力克阿訇给卓玛取了一个高贵的名字海蒂彻。

一年以后,海蒂彻给哈桑生下一个身体结实的胖儿子,取名叫做玉努斯。

从此以后,撒鲁尔人与吐蕃人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夏尼(吐蕃语,亲戚)关系。大家互相走动,亲如一家,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的争斗了。

随着北方国的建立,地域辽阔的国家得到统一。连绵的战事大幅度减少。签派东迁的花剌子模人等逐渐从半军半民的屯戍转为职业耕作的农民。于是,全国各地形成了彩目人聚居的村庄。

撒鲁尔人在大河岸边的积石盆地开垦荒田,种植庄稼,男耕女织,繁衍生息,过上相对稳定的生活。他们围绕礼拜寺修建房舍,在拉脊山下、大河之滨形成一个个具有一定的规模的村落。

尕勒莽一共养育了6个儿子。6个儿子繁衍成了所谓的六门,也就是6支后代。其中,他给长子取名叫做期孜,二儿子叫做清水,三儿子叫做衙子,四儿子叫做苏只。这4个儿子分别在街子、清水、衙子、苏只4个村庄生活生产,被后人称为四房。

尕勒莽身后的六门加上从河州迁来的马姓和沈姓两家回回人,合称为撒鲁尔八户,形成8个村庄,即上房庄、马家庄、沈家庄、三立坊庄、三兰巴海庄、里大门庄、汉巴庄和托龙都庄。

时间无情地流逝。

尕勒莽和阿合莽逐渐变得衰老,先后去世。兄弟二人被哈桑和族人埋葬在黑色礼拜寺的两旁。他们长眠在东方的大地中,默默地守护着这片红色的土地,守卫着珍贵的手抄经书,护佑着子子孙孙。

后来,撒鲁尔人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尕勒莽的后代在南方国时期把黑色礼拜寺改建成规模更大并且带有东方、西域和吐蕃建筑风格的阿里提欧里米希提(撒鲁尔语,街子大寺)。

最初,撒鲁尔部落的人口并不多,但是,她始终敞开宽广的胸怀,热情地吸收周边的的群体,又形成了尕勒莽直系以外的外姓五族。

四房和五族的划分,表明撒鲁尔人已经从氏族部落共同体向民族共同体的过渡,从以尕勒莽后裔组成的宗族向一个成熟的民族过渡。

街子至始至终是他们扎根红土地的核心地带。正因为如此,街子成为东方撒鲁尔人信仰、精神、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的根源,也是他们到处流浪的灵魂凝聚之地。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