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利的长刀,不在于刀鞘好;
漂亮的姑娘,不在于统裙好。
——景颇族?
韩苏莱曼安排家人做了撒鲁尔人的特色饭干炒面叶、雀舌面、羊背子和肉分子,吩咐小女儿韩索菲为客人们一一端上桌饭。
马大人在与韩苏莱曼闲聊中听说韩索菲新寡,便看了一眼身旁的易卜拉欣,当即表示道:“这些人里头都是军人,暂时没有结婚成亲。易卜拉欣虽然为军队服务,但不是正式的现役军人。我可以做个媒人,成全他们的姻缘。”
易卜拉欣听到马大人当众要给自己做媒,顿时羞得满脸通红。
他虽然在尕阴屲娶过媳妇,但是马奴里一直不入他的眼和心。韩索菲身材苗条,性格泼辣,一表人才,不觉得已经暗暗喜欢上她了。现在看到马大人屈尊为自己做媒,便顺水推舟地答应了这门亲事。
撒鲁尔人有着极其顽强的生命力。他们强健、刚直、勇敢和善战,善于与邻近民族和平相处,共同抵抗外敌的入侵。
他们的祖先最初来到积石的时候人数极少,经过几百年的沧桑变化,他们不仅没有被相邻的民族融合,反而把周围的各族人吸收进来,形成一个具有共同文化特点的新共同体。
撒鲁尔人的文化也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文学艺术主要以民间说唱文学为主。
说包括故事、神话、传说、寓言、谚语和笑话等,语言幽默含蓄。唱包括撒拉曲、宴席曲和花儿等民歌。撒拉曲是撒鲁尔老百姓用本民族语言演唱的一种抒情民歌。宴席曲是娶亲的时候演唱的传统唱曲。花儿则是用汉语演唱的山歌。歌词一般为4句,讲究即席编唱,善用比兴。受到藏人唱歌的影响,撒鲁尔人的说唱普遍音调带有颤音,高亢入云,婉转动听。
撒鲁尔女孩到8、9岁,要跟着奶奶学讲故事和哭婚词,跟着母亲学做绣花和做饭。男子在童年的时候要到礼拜寺学习念经,接受宗教教育,为形成未来的行为规范和伦理道德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不论男女都要及时结婚。男子有养家糊口的责任。女子有操持家务的义务。
撒鲁尔人把韩姓称为根子姓,是古代从西域传来的正根。马、沈、兰、何、刘、王等20多个姓氏都是外族的姓,后来融入到撒鲁尔族群里。据中原回回人《韩氏家谱》序文中记载:“彩目韩姓最早源于西海积石,至元代初年始有韩姓支东迁。”
马大人的孟达之行促成了撒尔塔人易卜拉欣与撒鲁尔人韩索菲的美好姻缘。
1925年春天,易卜拉欣以探亲的名义回到尕阴屲。
他趁着马奴里到厨房做饭的空挡,向阿达、阿妈提出迎娶韩索菲的事情。
牛尔撒问道:“马奴里怎么办?她可给你生下一儿一女了啊。”
易卜拉欣苦恼地说道:“我实在不想和她过日子。”
麦里燕担心地劝阻道:“儿子啊,撒鲁尔人一半是撒尔塔人,一半是藏人,恐怕不太好相处吧?”
易卜拉欣笑着说道:“阿妈,你这是道听途说。撒鲁尔人的长相、生活习俗和我们差不多,只是语言上有一些出入,话是可以说通的。”
牛尔撒试探地问道:“你是想让韩索菲做二房媳妇吗?”
易不拉欣回答道:“阿达,我只要韩索菲一个人。”
这时候,牛尔撒和麦里燕的心里明白了,儿大不由娘啊。
过了几天,易卜拉欣把哭哭啼啼的马奴里送回本康娘家,给马家交了一笔赔偿费,结束了这桩不开心的婚事。随后,他把儿女托付给牛尔撒和麦里燕,又踏上前往积石的旅途。
马大人对易卜拉欣听从自己的意见感到非常高兴,挑选了一个吉祥的日子,派遣十几个官兵陪着易卜拉欣到孟达迎娶韩索菲。
韩苏莱曼在家里摆下宴席,热情地款待新女婿一行。
他安排伙计先后端上来几道茶水。除了常见的清茶、奶茶和盖碗茶,还有麦粒炒焙成半焦捣碎后添加青盐和其他配料、用陶罐熬成的味道酷似咖啡的麦茶,果树叶子晒干后炒成半焦制成的果叶茶等。
客人们喝着韩家秘制的茶水,感觉别有风味,频频点头,啧啧称赞。
喝罢润嗓子的茶水伙计们端来的第一道菜是煮熟的牛蹄和羊头。
撒鲁尔人宰完牛羊以后把犄角砍去,用烧得通红的铁铲把细毛燎尽,再用碱水洗刷干净,然后用尖刀从牛羊的嘴角处沿着牙叉骨割到耳朵后根,再用斧头劈成两大半,放到大火烧开的锅里,再撒入小麦一同炖煮,直到肉皮脱落的程度捞上来。早餐的时候,主妇把牛羊头上的肉取下,把每个部位分到各人的碗里。眼睛通常给老年人吃,据说可以医治老人花眼。
客人们尝过羊头牛蹄,每人还要喝上一碗味道醇美的麦仁汤。
端盘子的伙计们又端来散发着浓郁香味的肉肠子。
撒鲁尔人喜欢把牛羊的肠子肚子用碱水洗干净,再把牛羊的心肝等剁成肉末或肉泥,拌上面粉、葱花等,塞进牛羊的粗肠里,用细棉线扎住口。两个人合作把豆面和白面拌匀调成面糊灌入细肠,也用细棉线扎住口。粗细肠子一起放进锅里,再放进几块胸叉肉一块炖煮。
韩苏莱曼给每位客人准备了一把保安小刀。
客人们把肠子割成一节节的薄片,沾上用蒜泥、辣酱和醋调成的佐料汁,送入口中咀嚼。味道鲜美,满口生香。
第三轮菜才是撒鲁尔人和回回人传统婚宴上的“九碗三行子”。9个大碗排成正方形,从哪个方向看去都是3行。大碗里盛着丸子、夹沙、闷子、腱子肉等各种菜肴。
客人们吃饱喝足,开始欣赏年轻人表演的节目。
撒鲁尔青年跳起4人骆驼舞。这是描述撒鲁尔人当年跟随白骆驼来到积石的民间文艺形式。说唱与舞蹈混合。动作苍劲有力。其中穿插一问一答,生动活泼,十分有趣。
乐队吹起用铜和银制成的形状类似马蹄的口弦。
最后,新娘子韩索菲在伴娘的搀扶下从篱笆木楼二层走出来,下到小院子里。
韩索菲头戴翠绿色的丝线盖头,身穿色泽艳丽的大襟花衣服,外套黑色坎肩,佩戴长串的耳环、戒指、手镯和串珠等首饰,一边默默地流着眼泪,一边与唱着《谢娘曲》的女伴款款地走出家门。
易卜拉欣小心地将韩索菲扶上迎亲的马车,安顿她坐在松软的绒毯上,转身向韩苏莱曼和亲戚们一一道别,然后踏上返回县城的路途。
易卜拉欣在积石县城面向大河的北关租了一座小院子,给自己和韩索菲置办了一个新家。韩索菲每天在家里做饭、洗衣服。易卜拉欣继续为马大人经营公私生意。两个人的小日子过得甜蜜且悠闲。
马大人看到易卜拉欣不仅精明能干,而且忠诚可靠,对他十分赏识。有时候遇到一些拿不准的事情,马大人也不避讳,喜欢征询他的意见。
过了半年时间,马大人对在平西照看自家店铺的亲戚很不满意,决定解雇亲戚,让易卜拉欣带上韩索菲迁居平西,替自己管理皮毛生意和金银商铺。
易卜拉欣奉命退掉租的小院子,立即带着韩索菲前往平西。
平西位于湟水河中游的河谷盆地中,四周群山怀抱,地势险要。南有南山,北有北山,湟水河由东向西贯穿,是青藏高原的东方门户,是青藏高原上享有盛名的古城,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高海拔城市之一。它还是古代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历来是西北的交通要道和军事重地,素有西海锁钥、海藏咽喉之称。
与小小的积石县城相比,平西当然算是一座大城市,不仅房屋密集,人口众多,而且经济发达,市场繁荣。
易卜拉欣在平西大显身手。他和韩索菲的生活更加舒心惬意了。
迁居平西的第二年,韩索菲为易卜拉欣生下一个女婴。孩子的长相几乎和韩索菲一模一样。他们给女儿取名叫做宰乃拜。
第三年,韩索菲又生下一个女孩。不过,这个孩子体质孱弱,出生不久就夭折了。
韩索菲连续生了两个女孩,而且还死亡了一个。
那时候,人们受封建传统的影响,思想意识比较保守,重男轻女。男子成年以后应当结婚生子。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后指的就是儿子。一个人有了儿子才算有后代了。
易卜拉欣的心头笼罩上了一团阴影。他担心,自己的婚变是不是没有触怒了什么,为什么养育后代这么艰难?
第四年,韩索菲生下一个身体健康的儿子。
易卜拉欣看到自己和韩索菲终于有了一个儿子,以为他们的婚姻得到了苍穹的应许,心中非常高兴。脸上好几天都挂着幸福的微笑。他按照父亲牛尔撒先前的嘱咐,给儿子取了一个官名叫做牛天山,又给他取了一个经名叫做阿尤布。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