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试飞4三轴稳定

换源:

  十八日夜,机身内部布置做了简单调整。在今天的试飞中,李巍已经发现了一些问题,机头比较沉重,需要调整飞机的重心。刚刚试飞升空时,那次飞机突然低头,就是这个原因。

十九日,试飞的第二阶段开始。

三轴稳定性试验是新机试飞极为重要的一项实验。

能飞起来,说明飞机能用,三轴稳定性实验,则是说明飞机好用不好用的。

李巍再一次顺利起飞,飞机非常顺利的爬升到六百米高度。岩鸽机顺滑的盘旋一圈,以正对机场跑道的角度开始缓缓的加速。加速过程非常顺利,早已经过验证的各种零部件以及机构都非常可靠,速度两百,一切顺利。

这时,李巍看了一下节流阀位置,心中大致有了推测。

这种速度高度之下,襟翼已经收起,节流阀和风门都在百分之五十左右,稍稍推测,这款飞机最高速度应该接近三百公里的,但是具体多高的速度,计算是算不准的,只能是试验。

虽然,这个时期的飞机,三百公里已经算是高速度了,教练机大都一百多公里的速度。但是知道科技发展的李巍很清楚,三百公里的速度,在未来就是教练机也是最初级的,而且几乎肯定,这架飞机是不可能达到三百公里的。

不过,今天试验的主要目的是三轴稳定性试验,李巍只是小小的分了一下神,立刻把注意力放到了试验项目上。

三轴稳定性,李巍最不担心的是方向轴的稳定性。岩鸽机的设计制造遵循了一个规则,那就是理念上先进,具体设计制造保守。

方向轴的稳定性,除了流线型的机身,起作用的主要是垂直尾翼。岩鸽机的垂直尾翼相当的高,面积也大。比原版的塞斯纳垂直尾翼面积还要大一点。

形象一点的来说,就是小飞机加了个大尾巴。再加上两个主起落架安装有完整的铝合金整流罩,差不多相当于两个大大的腹鳍。几乎可以看成“三垂尾”(上一下二)飞机了。

而且,由于起落架流线型的造型,垂尾又是厚翼型,导向性极好,这样的飞机如果不出现某种不可预测的气流扰动,方向稳定性绝对的好。

当然了,有利就有弊,垂尾面积太大,飞行阻力也会大,速度就相对的慢了。

但是,这是一款教练机,是让新手学习的飞机,对新手友好,稳定性很重要!

除了高垂尾和起落架整流罩,机身的流线型和尺寸的精度本身就有助于航向的稳定性。

机翼对方向稳定性的作用不可忽视,实际上这才是主因。机翼的设计是梯形机翼,也就是说,翼根段和主翼段前后缘是平行的,垂直于机身。但是外翼段的前缘有十二度的后掠。

在大部分的小飞机(客机除外)机翼还都是平直翼的时代,李巍率先让外翼段后掠,在满足结构力学的要求的前提下,还顺带的解决了航向稳定性的问题。

而且,由于水平尾翼和主翼都是一个翼型,大小不同而已,都是外翼段后掠,所以方向稳定性极好。

如果是金属机翼,这种构型是会增加制造难度的,但木质飞机,这个难度根本就不存在!

不出所料,方向稳定性非常好。李巍都不用看测试数据,他只用看地面上的跑道和飞机航线之间的偏差就心中有数了。

直飞一千多米,偏差还不到三十米。

要知道,这可是李巍没有动操纵杆调整航向,飞机自己飞出来的。一般的来说,发动机的巨大扭矩就不止影响这么点偏差(虽然已经补偿了,但还是有影响),高垂尾的有效性,飞机的气动外形设计的成功得到了验证!

岩鸽机降落之后,尾翼加装了一个小小的调整片,用以抵消飞机发动机的扭矩造成的航向偏差。

名字叫调整片(微型的垂直尾翼),但是实际上这个调整片并不是可调的,而是在地面上计算好然后固定在翼尖上的。至于真正的可控调整片,在世界上此时刚刚出现,并没有用到战斗机上。一则加装可动调整片,飞机会更加复杂,二则岩鸽机根本没有必要。三来有些外形上可以看到的技术,需要保密。所以,岩鸽机使用了固定调整片。原版的塞斯纳飞机当然是有调整片和调整手轮的,这架木飞机,就没有必要了。

李巍再次起飞,方向稳定性堪称完美的结束了测试!

等到了第三次起飞,主要测试轴向稳定性。

这一项,李巍也是相对放心的。

所谓轴向稳定性,指的是飞机飞行的时候,遇到侧风时的姿态恢复能力。这个性能主要靠飞机的机翼向上扬起的角度,也就是上反角--来保证。

角度越大,轴向稳定性就越好。但是角度越大,升力就越小。设计时,两者之间要取得一个平衡。

岩鸽机的机翼上反角不算大,只是4度半角度。这个角度差不多和二战主流战斗机差不多。比如三菱的零式舰载就是六度。但岩鸽机不同的是:水平尾翼也同样采取了上反角四度半的设计。

大家还都在摸索中,在李巍这里已经是常识性的知识了。

而且,别忘了这架飞机本来就是上单翼的构型,还天然的对轴向稳定性有加成!

上反角设计,非常有效!

虽然天气太好,空中的风力不大,但是德国冬季的风也不算小,高空风速不低于四级风,并不能测试出这一性能的极限。

长达半个小时的测试中,战机的姿态李巍操纵杆调整的次数极为有限,节奏也非常慢。

在没有自动驾驶(客机上有比较原始的自动驾驶)的年代,飞机摇动“节奏慢”乃是飞机设计的秘诀之一!

该日试飞完成,测试了三轴稳定性的两项!

今天机场上观看试飞的人群又多了,汉斯.迈耶也在,这家伙看着已经起飞而且飞的很不错的飞机,下巴都快掉了。

飞机的设计真这么简单?汉斯迈耶此时已经是李巍的小迷弟了,两人的论文很快就能完成。

但仍然想象不到,李巍半年不到搞出一架单翼飞机,而且飞的还这么好!再说一遍,虽然单翼机已经是航空界的潮流,但是单翼机在这个时代仍然代表着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