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试飞3降落了!

换源:

  渡过了心理最紧张的阶段,稍稍放松的李巍,视线开始下移,目光落在了大地上。

真美啊。

工科男词汇贫乏,李巍的感慨也仅仅于此。他还有正事儿呢,必须找到机场的方向,得降落。

视野中,莽苍的原野,灰暗的天空,若隐若现的太阳,可机场连影子都看不到了。这下子李巍有点傻眼了,新手试飞,精神紧张,以至于忘记了,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分神去记航向!尤其是大直径盘旋几圈之后,李巍就更不记得回家的路了!

但是,新手,往往运气都很不错,李巍也是。又盘旋了两分钟,李巍很快的就找到了参照物,这才松了一口气。

哥廷根大学的钟楼,大食堂就在前方!

有了参照就好办,他再次辨别一下方向,小心翼翼地调整航向,开始归航。仅仅两三分钟,机场就清晰在目。新手保护期,李巍运气继续旺,回来的方向正对机场跑道,不用飞五边了!

所谓飞五边,说起来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明白,但简单的来说:其实就是绕着机场飞行,让机头正对跑道的一个调整过程。特别说明,飞五边的知识来自李巍,这个时代航空业竟然没有飞五边的规程(空军经常飞三边)。

降落之前,李巍把降落要领在心中再次过了一遍。他很清楚,飞行事故大多都发生在起飞降落阶段,而降落阶段发生事故的比例远远高于起飞。

深吸一口气,再次提起全副精神。

“要降落了!”

飞机下降的动作非常稳定,此刻李巍的表现完全像一个老手!当然也只是像而已。

距离跑道尽头足足两公里远,李巍已经缓缓地减油门,把飞机降落到了五六十米高度,速度保持在八十公里。

估摸着差不多,再缓缓地推杆降低高度。

李巍瞄的非常准,飞机飞行方向与跑道对的很正!

如同一片巨大的树叶,飞机在李巍的操纵下稳稳向前。

李巍看着高度表,从六十米,飞机下降到三十米。

简直如教科书一般的成功啊。

他甚至有点小得意。但他哪里知道,此时飞机的高度其实非常低,连十米(约30英尺)都不到。距离跑道尽头还有几百米呢!

看得机场众人紧握拳头,呼吸都不敢大气,紧张万分。

现代人,总是过于依靠仪表仪器,李魏哪里知道(或者说时空混淆),这年代的高度计只是个参考,不太准的。就在三六年年初,日本有某个飞行员就因为仪表误差,飞机降落时扎扎实实地“坐”在了地上。

在众人的目光中,飞机倒是没有出什么意外,当飞机已经进入跑道,李巍稍稍推杆,再次降低高度。

李巍本以为还会飞百八十米才会触地,突然,飞机的前轮已经率先着地,随即再次蹦起来。

惊得李巍脸色煞白,甚至有点呆滞。他习惯性地向前稍稍一拉杆,飞机总算彻底三个轮子着地,剧烈的颠簸使得李巍思维回归,迅速地再减油门,飞机逐渐减速,踏踏实实的落在了跑道上。

后面的滑行停车动作,李巍做的倒是极为潇洒,他几乎没有动用刹车,战机最后稳稳地滑行到了塔台位置,缓缓的停下。

这水准,完全就是李巍开车的水平嘛。就这小儿科的动作,引来一阵掌声,马鹏率先鼓掌,汉斯瓦格纳等人也竞相喝彩。

岩鸽,会飞了!能飞起来,一切都不是事儿!

问题,当然也是有的,那就是起飞阶段和降落阶段,螺旋桨的转动会引起飞机歪斜,这个很容易解决。而且这个不算是毛病,螺旋桨飞机校正这个问题几乎是必经之路,方法有很多。

话说,抵消螺旋桨的扭矩影响,一是为了起飞时飞机不会歪斜。要知道这个时代,很多飞机起飞后都会很不自然的斜飞,其原因就是螺旋桨的扭矩。

抵抗螺旋桨的扭矩,方法有很多。岩鸽机采用了发动机轴向下倾斜3度角的办法。也有飞机采取向左歪头或者向右歪头的办法。发动机低头,从气动的角度出发,并非最佳解决方案,但是,向下歪头3度,飞行员向前下方的视野就好了那么一点。由于,岩鸽机是教练机,更需要注意这些细节。故此,李巍还特意的提高了飞行员座舱,让飞行员的前下视野超过了十五度角。因此,尽管没有塞斯纳172向前的视野好,比起这个时代其他的飞机,向前视野要好上许多!

“我低头是为了更好的飞翔。”---特技明星苏27说。

提高座舱,其实是增大了飞机的迎风面积,对速度不利。李巍虽然重视速度,却没有忘记了功能性要求:飞机是要飞行员操纵的,视野受限,非常影响操作,对新手尤其如此。

从试飞的情况看,抵抗螺旋桨扭矩效果的设计很不错。在翼尖经过小小的改动之后,螺旋桨扭矩的负面影响再次降低,效果非常明显。李巍再次试飞,仅仅三次,就彻底解决了螺旋桨扭矩的负面影响!

还是那句话,这款机翼乃是李巍的得意之作品。不仅仅是气动外形,还包括设计和加工!

机翼如果做成全通式的,也就是机翼是整体的,这样的机翼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最坚固。岩鸽机十一米翼展,这么长的机翼,如果换成金属飞机,做成整体的不仅制造难度高,而且加工效率会非常低。

还是拿日本二战中的明星零式舰载机来说,为了减轻重量,采用的就是整体式机翼,仅仅是翼尖部分大约五十厘米可以折叠。这种设计,倒也不能说落后什么的,但是严重的影响了制造的效率。

李巍设计的这款机翼,虽然和零式舰战的机翼差不多,也是长长的主翼段加上两端的翼尖。但是翼尖和翼尖不同,岩鸽机的翼尖长度是两米多,实际上已经算是外翼段和翼尖合体了。

在“最精心的思考,最简单的实现”这种理念之下,岩鸽机的翼尖虽长,却没有影响副翼传动机构和固定件的坚固,不过不会折叠。

虽然设计制造方面有所不同,但如果岩鸽也是全金属机翼,这种设计和零战是一个毛病,生产效率不很高。可是木制机翼,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尤其是组合模具和一次性模具的使用,让机翼的制造效率非常高。就威廉厂的十几个工人,五天造一副机翼,轻轻松松!

仅仅一天时间,岩鸽机就解决了三大试飞问题,其一,起飞。其二,螺旋桨反向作用力!成效斐然!其三,固定式起落架的可靠性。

在场观看试飞的,不仅仅有威廉飞机厂的人员,还有两个师兄,这两位参与过HS123的设计与原型机制造,都惊讶的快怀疑人生了!

飞机设计,有这么容易吗?

难道亨舍尔公司这样的大厂技术水平都是渣吗?

李巍曰:你看我是只用了小半年,但却是站在“后人”肩膀上的小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