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部赵磊的指节敲了敲面前的成本报表,纸页发出清脆的响声
“上周我跟元器件供应商谈过,东芝的PHS芯片单价又涨了12%。
现在每生产一台小灵通,边际成本已经占到售价的83%。
如果按照市场部的降价方案——”他看向市场部经理刘志强,后者正扯着领带透气。
“再降15个点,生产线可能要砍掉两条组装线才能维持盈亏平衡。”
会议室随后便陷入沉默,只有空调外机在窗外发出轻微的震动声。
周泽言听完大家的推锅发言,摩挲着茶杯边沿思考着。
作为平行世界的穿越者,他自然清楚小灵通的发展历史。
小灵通,即PHS(个人手持电话系统),起源于日本NTT实验室,最初因信号覆盖和基站功率限制,被称为“穷人的蜂窝”。
1996年,浙江余杭电信局局长徐福新将PHS技术引入中国,并与UT斯达康合作,命名为“小灵通”。
1998年1月,余杭正式开通服务,实行单向收费,月租20元,资费每分钟0.2元,迅速吸引大量用户。
2000年原信息产业部将小灵通定位为“固定电话的补充”,政策松动后,小灵通在全国推广。
2002年8月,覆盖200余地市,用户超600万。
2003年突破京沪政策限制,2004年用户达4700万,覆盖355个城市。
2006年10月,用户峰值达9341万,全球用户近1亿。
2007年11月,中国信息产业部在公布中国最新电话用户数据时透露,小灵通用户大量减少,10个月减少250万户。
2008年5月,中国大陆小灵通用户已经跌破8000万,小灵通在移动资费的直线下调中防线崩溃。并且同一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无线电管理局谢飞波副局长表示,小灵通所用1900-1920MHz频段今后将用于TD-SCDMA的使用。
2010年,小灵通确认2011年1月1日起正式退市为通讯新宠3G让路。
2014年,小灵通基站被关闭。
小灵通采用微蜂窝技术,基站功率低,覆盖范围小,车速超40公里通话就会断续,且无法漫游。随着3G技术发展,其劣势凸显,如信号弱、通话质量差。
而退市原因一是自身技术落后,无法满足高速通信需求;二是中国电信收购联通CDMA网络后,小灵通成为发展障碍;三是工信部要求清频退网,为3G让路。
日本Willcom曾升级小灵通至4G技术(XGP),但最终于2023年3月终止服务。
周泽言更记得后面华强北那些挂着“NOKIA(诺基亚)”标牌却跑着MTK(联发科)系统的山寨机,如何用双卡双待和七彩跑马灯抢占了属于小灵通下沉市场的最后一块蛋糕。
所以自己工厂肯定不能在小灵通这个注定几年后就会淘汰的产物上浪费时间和金钱。
并且周泽言也清楚未来是属于智能手机的,至少二三十年内是的。
但gsm功能机现在也不能不做,毕竟智能机的研发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完成的,公司必须在这之前稳住盈利,想到这周泽言开口道:
“phs技术说到底也不过是世纪之交,移动通信快速发展,电信因为没有移动牌照,面临移动和联通的竞争病急乱投医,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下,采用了PHS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终归是要被3g所取代的。
所以接下来我们公司要全面转向功能机的生产和销售了,小灵通的生产就外包给外面的工厂做吧,靠着我们现有的渠道卖一卖,多少还是能赚点的。
生产部经理赵磊你马上着手改造我们的现有生产线。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