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双喜临门

换源:

  孙芮枝当然不服,自己闹腾这么久,啥好处都没落着!

她赶紧给谢金全使眼色,意思是让他这个当爹的说句话,绝不能就这么轻易放过谢新学。

“领导说的好,我代表辛桥大队和谢氏家族,举双手赞同。”

谢金东一句话,彻底堵死了夫妻俩的路。

“那咱们就现场立下断亲字据,我来做见证人,按照乡下的规矩,还需要两位见证人。”

宋育良想也不想的说:“算我一个!”

领导都亲自下场了,这么好的表现机会,中学校长当然要紧追领导的脚步,自告奋勇:“也算我一个。”

一个大队书记,一个县教育局长,再加上一名校长,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牌面拉满!

谢新学也没闲着,掏出钢笔唰唰写好了断亲文书。

文书的内容,他早就烂熟于心。

从他重生的那一刻起,就为这一天,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孙芮枝刚要开口,谢金东一句话把她撅回去了:“孙芮枝,你一个外人,没资格说三道四!”

“谢金全,你还愣着干什么,过来签字按手印!”

谢金全哪见过这种场面,吓的老脸发白,哆哆嗦嗦的签字画押。

宋育良签完字,似乎才想起孙瑞英,故意说:“孙主任,你不考虑当个见证人吗?”

“我……我就算了吧。”孙瑞英的表情很是复杂。

憋了许久的刘玉庆,突然冒出一句:“不对啊!我表姨夫明明说,教育局的大领导不会放过谢新学。”

“你们几个,却一直在帮他说话!”

“我严重怀疑,你们是冒充的,是谢新学找来一起招摇撞骗,是不是?”

谢新学都要为刘玉庆捉急的智商,竖起大拇指了!

这自残刀补的,太及时了。

宋育良皱着眉问:“小子,编瞎话你都编不全,还教育局的大领导,谁啊?”

刘玉庆为了证明自己所言非虚,梗着脖子大声说:“一位姓孙的主任!”

孙瑞英瞪大眼睛,但急忙做出与我无关的样子。

因为在局里,还有另外一位姓孙的主任。

只要这小子说不清到底是哪位孙主任,孙瑞英就可以推得干干净净。

“女的,对,女主任!”刘玉庆补充说。

孙瑞英的美梦瞬间碎裂!

你个死瘸子,少说两句会死吗?

“所以孙主任,这是破案了!”宋育良挖苦道,心里越发坚定一个想法。

搅屎棍,留不得!

孙瑞英咬牙切齿,很的不撕了刘玉庆那张臭嘴!

“张校长,浪费了这么长时间,让学生们都出来吧,颁奖典礼照旧。”宋育良说。

校长点头说:“没问题,我这就让各班老师把学生们带出来,让他们学习谢新学同志的精神,以后也为学校争光。”

谢金东想要转身离开,孙芮枝也做出相同的举动。

谢金东用不容置疑的口吻说:“你们一家三口,谁都不许走,给我站一边看着!”

领奖台上,谢新学捧着大红奖状,对着学生们说着鼓励的话。

相较于100块钱的奖金,他更喜欢兜里的那张断亲文书。

按照谢新学原本的计划,是在高考成绩下来之后,或者是和赵雅芸结婚的时候,对谢金全一家发起总攻。

没想到,他们主动往枪口上撞。

愣是把时间提前了一到两星期,真是意外之喜。

终于,可以跟这帮吸血鬼,正式的说拜拜了!

以后桥归桥,路归路。

你们的死活,我谢谢绝不会多看一眼。

台下,宋育良带头鼓掌。

宋瑞英则是一脸的便秘表情,违心的拍了几下巴掌。

下了台,谢新学拜托宋育良,把投稿的信件带回县城,送到邮局去。

这么点儿小事,宋育良当然不会拒绝。

学校大门外。

“啪!”

谢金东抡圆胳膊,用全身的力气呼出一个大耳光,把谢金全扇翻在地。

孙芮枝刚要喊,被谢金东一个眼神吓的脸色发白!

刘玉庆更是连个屁都不敢放,还悄悄的往后退了好几步。

“谢金全,我们辛桥大队怎么会有你这样信球,我们老谢家,怎么会养出你这种狗逼玩意儿!”

“公然帮助一个泼妇,跟自己的亲生儿子过不去,你踏玛德还算是个人吗?”

“我,谢金东,我都羞于和你一个姓!你应该感谢占了新社会的光,不然的话,老子直接做主把你逐出族谱。”

谢金全被骂的狗血喷头,低着头臊眉耷眼,一句嘴都不敢还。

就这,谢金东都觉得不解恨。

回到大队之后,直接打开大喇叭开始广播。

他先是表扬和肯定谢新学的成绩,详细描述领导为他颁奖的全过程。

然后,把谢金全和孙芮枝的所作所为,当众说了出来,把这两口子骂足了一个多小时!

从下午,一直骂到天黑。

骂的夫妻俩都不敢出门见人!

这一下,他们两口子算是颜面扫地,人品尽失。

以后但凡有谁给他们夫妻俩好脸色,都会成为大家奚落和嘲讽的对象。

……

京城《人民大报》编辑部。

每天,这里都会收到成千上万篇的稿件。

专门有一个编辑组,负责这些投稿。

长时间的个工作,编辑们不但养成了一目十行的约稿能力,而且练就了火眼金睛的本事。

一篇稿子能不能用,基本上一眼看过去,就有结果了。

百分之九十五的稿子,都会在这一关被毙掉。

极少数优秀稿件,有机会进第二关。

谢新学的这首《起风了》,过五关斩六将,顺利来到主编面前。

主编一手拿着馒头,旁边摆着一茶缸开水,一手拿起稿件,边啃馒头边审阅。

突然,他瞪大眼睛,然后放下稿件就跑。

跑出去几步之后,又返了回来,放下手里的馒头,拿起稿件去往总编办公室。

总编一看,也是喜欢的不得了,连连夸赞:“这首诗不错啊,立意新颖,很符合新时代、新气象的这个命题。”

“不像大部分作者那样,要么陷入苦大仇深之中不能自拔,要么就是一味的唱高调,毫无新意的歌功颂德,读者们早就看烦了。”

“我觉得,这首诗可以在新年特辑上发表吗!”

主编连连点头:“同意,新年新气象,相信读者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