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轰动效应

换源:

  “那,稿费标准呢?”主编发问,不忘补充一句:“作者,是个新人!”

总编想也不想的说:“按照最高规格,千字7元!新人怎么了,只要能写出好的作品,我觉得7块钱都低了呢,该跟上面提一提,把稿费标准涨涨了。”

主编点头说:“对了,这位新人是中原省的高考范文作者,我看过那篇作文,写的很不错呢,说明作者的文学功底很深。”

总编笑着点点头:“怪不得呢!这样,用拍电报的方式通知作者,告诉他这个好消息,信件太慢了,搞不好元旦都过完了,才知道自己的作品登了报。”

“也好,对于年轻人来说,这绝对是一种鼓励。”主编说。

正是两人这不经意间的小小决定,为日后的文学界升起一颗冉冉新星,起到了关键性的推手作用。

第二天,电报就被公社的邮递员,送到了辛桥大队。

谢金东不敢怠慢,小跑着过来通知谢新学。

谢新学想到自己的诗会登报,但是没想到,第一个给出回应的,竟然是《人民大报》!

他突然觉得,薅《人民大报》的羊毛,有点儿不好意思呢。

但是,这点儿小小的愧疚,很快就被他抛诸脑后。

千字7块钱,简直就是白菜价。

不但要薅,还必须往秃了薅才行!

谢新学立刻有主意了,转身推起自行车就要出门。

“新学,你上哪儿去?”谢金东急忙追了出来。

谢新学头也不回的说:“去公社邮电局,拍电报。”

这时候的电报是按字收费,每个字7分钱。

一封电报起步10个字,不到10个字,也要按10个字来收取费用。

换做别人,电报内容都是精简到极致。

谢新学根本不在乎这几个钱,用三十几个字。

标点符号也是该用就用,懒得省略。

邮电局的工作人员皱了皱眉,建议说:“你这每句话都可以精简,标点符号更是没必要啊!”

谢新学笑着说:“谢谢好意,我怕内容表达不清楚,您就按照原文拍发吧。”

工作人员点头照做:“那好吧!”

第二天,电报送到编辑部。

虽然这首《起风了》尚未发表,但因为其优美的意境,和高超的文学水准,很受大家的喜欢,已经在报社内部流传开来。

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把电报送到主编面前。

“我去!怪不得每次读这首诗的时候,都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原来后面还有呢!”

主编拿着电报,再一次找总编来了。

“《起风了》,竟然是四首!要是后面的三首,和前面的这首具备相同水准,我们就一天发一首!”

总编想也不想的说:“联系咱们在中原省分社的负责人,让他们立刻派人去取稿件,然后用最快的速度发过来!”

按照正规流程,诗歌文章一类的作品,需要编辑进行一些修改和润色,然后登报发表。

因此,必须留够时间才行。

中原分社的人接到消息,自然不敢怠慢,立刻安排车辆,前往谢新学所在的辛桥大队。

从省城到这里,也就两百多公里的路程。

下午四点,谢新学被叫到了大队部。

“侯记者!”

看到正在喝水的中年男子,谢新学吃惊道:“怎么是您啊?”

来人正是侯晓天,四年前就是他报道于晓梅的事迹,将其塑造为农民英雄。

谢新学的那篇作文《我平凡的母亲》,也是经过侯晓天的润色,登上了省城大报。

侯晓天放下茶缸,笑着说:“新学,又见面了!我现在是《人民大报》中原省分社的负责人,前几天看到你的高考作文登上省报,我就感叹不已呢!”

“上午接到总社的命令,我一看是你谢新学的名字,既然是熟人,当然要亲自跑一趟。”

“好孩子!真是不错,不但成长为一名男子汉,还给家乡挣来了面子,就连我们文学部的总编,对你都赞不绝口呢。”

“咱们长话短说,诗稿呢!”

侯晓天做好了准备,像上次那样帮助谢新学润色一番。

谢新学早有准备,把诗稿拿出来。

侯晓天先是吃了一惊!

好漂亮的字!

四年前谢新学的字虽然也不错,但最多算是工整而已。

但现在,一手钢笔字写的无比飘逸,大气磅礴的同时,又不失作为文化人的秀气。

侯晓天作为记者,见过不少写字好人的。

但是他们任何一个,都比不过现在谢新学的字。

侯晓天开始阅读具体内容,但是当他从头看到尾,却发现每一个字都用的恰到好处。

动了任何一个字,意境就会差许多。

也就是说,根本不用改!

作为内行人,侯晓天当然知道这首诗有多优秀。

怪不得呢,总社那边会如此重视。

可以预见,这首诗一旦发表,会在文学界造成怎样的轰动。

侯晓天给出绝对中肯的评价:“很好!”

谢新学笑了:“侯记者,一路奔波辛苦了,我请你吃晚饭吧,今天就别走了。”

谢金东也跟着帮腔道:“就是啊,这都快五点了,一会儿就天黑,你们总不能抹黑赶回省城吧。”

“正好,我们爷俩请你喝一杯,感谢当年你对新学母子的帮助。”

侯晓天想也不想的拒绝说:“不了不了,上面那边还等着,我必须今晚赶回去,把诗稿发给总部!”

“新学,谢书记,咱们以后有的是机会。”

“等到高考成绩下来,我很有可能会再来一趟,采访你这个高考范文的作者。”

谢新学笑着点点头。

不是很有可能,而是一定会来!

谢新学专门在诗稿上加了一句:同意转载,稿费照付即可。

时间很快到了1978年的元旦,各地张灯结彩,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人民大报》一连四天,登载谢新学的诗《起风了》。

这年头没有手机,没有网络。

电视机是稀罕物,收音机也不是家家都有。

加上前些年的动荡,各大文学期刊纷纷停摆,报纸是绝对的媒体老大!

《人民大报》又是各大报纸的老大,含金量杠杠滴!

一时间,《起风了》引起强烈轰动!

街头巷尾,不管是喜爱文学的青年,还是带着老花镜的人,都在谈论这首诗。

谢新学,一下子出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