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分工制

换源:

  秦安突然想到还要给百姓安排活的事,他一个人可忙不过来这些事,又看向杜立才,接着说道:“杜主簿,招募人手的事等等再去,现在我们去东城区给百姓安排合适的活计,让他们通过劳动换取粮食,恢复平海县的生机。我们得进一步细化工作安排,确保每个百姓都能清楚自己该做什么,并且能切实得到相应的报酬。”

杜立才微微点头,说道:“大人说得是。就拿道路修缮和农田开垦来说,虽然已经有了大致方向,但具体到每个环节,还需要精心规划。比如道路修缮,得确定从哪些路段开始动工,需要多少人手,每天的进度如何安排等等。”

秦安沉思片刻,说道:“这样,道路修缮就先从连接县城与主要村落的干道入手,至于进度,每天安排专人统计,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杜立才捋着胡须,边听边点头,说道:“大人考虑得细致。农田开垦也得有个计划,得先统计荒废农田的面积、分布,再根据报名人数合理分配任务。”

“没错,这就需要我们招募的懂农事的人发挥作用了。让他们分组,分别负责不同区域的农田开垦指导工作,确保高效地开垦农田。

另外,对于那些身体稍弱,参与不了道路修缮和农田开垦的百姓,就安排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轻活,比如编织竹篮、草鞋之类的手工活。这些手工制品,既可以供百姓自用,多余的后续我会组建商队到其他城区统一售卖,增加一些收入。”

杜立才眼睛一亮,说道:“大人此计甚妙,如此一来,不仅能让更多百姓有活可干,还能丰富平海县的物资种类,增加收入来源。”

“杜主簿,那这些就交给你去办吧!这几天我打算去一趟临江城卖些东西,好有更多钱买粮食。”

杜立才这时一脸担忧,眉头紧紧皱起,急忙上前一步说道:“大人,你去临江城到底要卖什么东西啊?这事找人替你去就行,这一路上万一出个好歹可怎么好。”

秦安目光坚定,直视着杜立才的眼睛,语气不容置疑:“杜主簿,这事必须我自己亲自去一趟,也顺便看看临江城到底是什么样,况且,我卖的东西是香水,其他人都不知道怎么介绍。”

杜立才听秦安如此坚决,心中虽仍担忧,但也明白他心意已决。他思索片刻,眉头微微舒展,说道:“大人,既然您执意要去,那让二虎等人陪您一同前往吧。他们对周边山路熟悉,且身强力壮,有他们在,多少能保护您的周全。”

秦安微微皱眉,面露犹豫之色,说道:“杜主簿,我明白您的好意。可如今衙门本就人手不足,正打算招募新人填补空缺,若二虎他们再陪我去临江城,衙门这边的事务就更缺人手了,你一个人可怎么忙得过来。”

杜立才捋着胡须,沉思片刻后说道:“大人,平海县虽说正值灾年,但百姓纯朴,基本不会发生暴乱偷抢的事,而且我也很快继续招募填补。”

“那就先这样吧!等他们几人醒来再说,先一起去东城区看看。”

两人来到东城区,这里已聚集了不少百姓,正议论今天的事,他们看到秦安和杜立才,纷纷围拢过来。

清了清嗓子,大声说道:“乡亲们,咱们平海县如今虽然艰难,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渡过难关。今天我和杜主簿来,就是和大家详细说说接下来的活计安排。”

人群中有人喊道:“秦大人,您尽管吩咐,我们都听您的!”众人纷纷点头应和。

秦安看着热情响应的百姓们,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提高音量说道:“乡亲们,为了保证公平公正,咱们实行工分制来兑换粮食,一工分能换一斤大米,大家干活就会得到相应的工分,可随时到衙门兑换。”

百姓们听后,面面相觑,露出疑惑的神情。一位年轻的后生挠了挠头,大声问道:“秦大人,这工分是啥玩意儿啊?咋个计算嘞?”

秦安笑着耐心解释道:“工分就是衡量大家干活的标准。比如说,参与道路修缮的,搬大石头这是体力活一天二十工分,平整一丈路面也能记十工分;农田开垦的,开垦出也是十工分,总之,活越累得到的工分就越多,换到的粮食自然也就越多。”

这时,一位中年妇女也开口问道:“秦大人,那像我们做手工活的呢,咋算工分呀?”

秦安思索了一下说道:“体力活轻的每人每天六工分,老人孩子每天四工分。”

一位老大爷颤颤巍巍地说道:“秦大人,您想得周到。可这一开始大家都没工分,明天后可咋个办哟?”

秦安笑着回应:“大爷,这您不用担心。这两天都会给你们提供免费米饭,明天就可以先赚工分然后换粮食啦,这两天就好好熟悉一下流程。”

杜立才在一旁补充道:“乡亲们,秦大人这是为了让大家都能公平地靠自己的劳动换取粮食,带领咱们平海县走出困境。大家就放心跟着秦大人干,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百姓们听了秦安和杜立才的解释,纷纷点头,脸上担忧的神情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充满希望和干劲的神色。

秦安看着人群,灵机一动,不如就在这招些人吧,随后大声说道:“乡亲们,现在衙门也缺人手,需要招募文书,捕快衙役职位,有谁认识字、会写字的都可以加入,一旦被衙门录用,每天能有十八工分!”

此言一出,人群顿时炸开了锅,百姓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一位穿着补丁衣服的年轻人犹豫着举起手,问道:“秦大人,我虽说识得些字,也能写自己的名字,可这离衙门的要求怕是还差得远,不知能否试试?”

秦安笑着鼓励道:“这位兄弟,只要你识字写字,就尽管来试试。衙门如今正是用人之际,咱们也没太多规矩。”

这时,一位面容清秀的姑娘从人群中走出,轻声说道:“秦大人,我自幼跟着父亲读过些书,也能写得一手好字,只是我乃女流之辈,不知衙门是否接纳?”

秦安微微一愣,随即爽朗地笑道:“当然接纳!不论男女,只要有本事,都能为平海县出力。咱们平海县要想渡过难关,就得不拘一格用人才。”

那姑娘听了,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与感激。

人群中又有人喊道:“秦大人,这十八工分可比干活轻松多了,这活儿能干些啥呀?不会有啥难事儿吧?”

秦安耐心解释道:“主要是帮着衙门记录事务,整理档案,做些文书工作。虽说不用出大力气,但也得认真仔细,容不得半点马虎。毕竟这些记录关系着平海县的大小事务,对咱们日后发展至关重要。”

一位老者捋着胡须,点头说道:“秦大人此举甚好,既能解决衙门人手不足的问题,又能给咱们识字的百姓一个为县上出力的机会,只是不知这选拔可有啥条件?”

秦安清了清嗓子说道:“条件也简单,一会儿大家排好队,只要让杜主簿觉得你行就可以,就算通过,后续杜主簿还会给大家培训,只要肯学,都有机会。”

百姓们听了,纷纷表示明白。不一会儿,很多百姓跃跃欲试,毕竟这每天写写字记录一下就有十八工分,可比力气活好上不少。

秦安一看站出来的人,已经有七十来个了。

“好,站出来的就排好队,上前给杜主簿看看。”

百姓们井然有序地排好队,一个接一个地走到杜立才面前。杜立才认真地审视着每个人,时而问问他们读过什么书,时而让他们现场写几个字看看笔法。

排在前头的是那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年轻人,他略显紧张地走到杜立才跟前,说道:“大人,我……我叫李三,平日里帮家里记账,识得些常用字。”说着,便拿起笔,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以及几句简单的话,字迹虽不算工整,但一笔一划都透着认真。

杜立才看了看,微微点头,鼓励道:“李三,字虽稍显稚嫩,但贵在踏实。往后好好跟着学,定能胜任文书工作。”李三听了,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退到一旁。

接着,那位面容清秀的姑娘走上前,她轻声说道:“民女林婉儿,自幼研习诗词书法,还望大人指教。”说罢,提笔蘸墨,在纸上写下一首诗,字迹娟秀,笔锋婉转。杜立才看后,不禁赞叹道:“林姑娘好字,这诗词功底也颇为深厚,日后在衙门定能大展身手。”林婉儿微微福身,脸颊泛起一抹红晕。

随着选拔的进行,杜立才时而皱眉,时而点头,对每个人都给出了中肯的评价。有些百姓虽识字不多,但胜在态度诚恳、愿意学习,杜立才也将他们留了下来;而有些百姓,书法功底确实不错,杜立才更是喜上眉梢。

秦安在一旁看着,心中默默想着,此次选拔,不仅能解决衙门人手不足的问题,说不定还能发掘出一些隐藏的人才。

等众人都展示完后,杜立才走到秦安身边,低声说道:“大人,这七十余人中,约有十来人可堪一用,其中那个叫林婉儿的姑娘学实出众,剩下的虽稍显不足,但经过培训,也能慢慢上手。”

秦安顺着杜立才的话,在刚才的人群中伸手指了指,说道:“这十几人直接入职进入试用期。”众人的目光随着秦安的手指移动,被点到的人脸上顿时洋溢出惊喜与激动的神情。

然而,其余没有入选的人脸上微微有些失望,不过他们本就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上前的,倒也没有太过沮丧。

这时,刚刚入选的人中有人好奇地问道:“秦大人,什么是试用期呀?”

秦安微笑着耐心解释道:“试用期就是给大家三个月的时间,在这期间,你们要跟着杜主簿学习衙门文书工作的各项事务,同时负责相应的记录、整理任务。试用期间,每天能有十二工分。要是三个月后,经过考核,杜主簿觉得你们能够熟练、出色地完成工作,就可以转正,转正之后每天便是十八工分。但如果在这三个月内,发现能力不足,无法胜任文书工作,那我们就只能再换人了。所以,大家要珍惜这个机会,好好表现。”

众人听了,纷纷点头表示明白。李三握紧拳头,暗暗给自己鼓劲:“一定要努力,争取转正。”

秦安看到其中被杜立才认可的人中就有林婉儿,虽算不上绝色天香,但也是清秀可人,举止间透着一股文雅之气。

秦安上前,面带微笑,温和地问林婉儿:“林姑娘,听杜主簿说,姑娘诗词书法都还可以,不知道姑娘家中是什么情况,又怎么会到平海县?”

林婉儿神色间闪过一丝落寞,轻声回道:“秦大人,家父本是平南城经商人世,家中尚算殷实,故而送小女上过几年私塾。小女自幼喜爱诗词书法,在私塾中也颇受先生夸赞。只是后来,家中生意遭人算计,又逢同行恶意打压,家道中落,无奈之下,家父只好带着小女回到家乡平海县,想着能在此安身立命。却没想,刚回来不久,便遇到这天灾,日子愈发艰难了。”

秦安听后,心中不禁泛起一丝同情,说道:“林姑娘,世事无常,虽然遭遇困境,但凭借姑娘的才学,以后肯定能有所作为。此次让姑娘加入衙门,也是希望姑娘能施展才华,为平海县出一份力,同时也能改善自身生活。”

林婉儿眼中闪过一丝感激,说道:“多谢大人赏识,小女定当竭尽全力。平海县是小女家乡,如今家乡有难,小女自当义不容辞。”

秦安接着说道:“林婉儿,你学实出众,我希望你在试用期能多帮助其他几位一同学习,互相进步。等熟悉工作流程后,说不定还有更重要的任务交给你。”

林婉儿微微福身,恭敬地说道:“大人放心,小女定会尽力。”

杜立才在一旁说道:“各位,这是秦大人给大家的机会,平海县如今百废待兴,衙门也急需得力人手。只要大家肯用心学,努力干,日后平海县发展起来,大家都有好处。”

秦安微微点头,对林婉儿及其他入选者说道:“既然如此,那咱们就直接入职吧,现在百姓们都等着安排活,各位入选的,就先帮百姓们做个登记,如果遇到有什么问题可以跟杜主簿提出来。”

秦安继续对所有百姓说道:“乡亲们,接下来大家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要做的工作。愿意做农田开垦工作的,就到林婉儿这儿报名登记,愿意做道路修缮工作的,就到李三这儿登记。”

秦安把各种报名工作安排到指定人员身上,这样也是便于后续管理与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