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五年

换源:

  清晨,熹微的阳光透过厚重的云层,洒在巍峨的皇宫之上。

金銮殿内,烛火摇曳,香烟袅袅。

皇帝身着明黄色龙袍,端坐在龙椅之上,面容冷峻,眼神中透着对边关局势的忧虑。

殿下,文武百官整齐排列,气氛凝重压抑。

皇帝轻咳一声,打破了殿内的寂静:“今日早朝,首要之事便是商讨边关战事。如今边关小战不断,局势愈发紧张,众爱卿有何见解,不妨直言。”

话音刚落,兵部侍郎赵敢率先出列,他身形清瘦,眼神中透着干练与果决,拱手说道:“陛下,依臣之见,我朝兵力雄厚,将士们士气高昂,应主动出击,一举击退外敌。边关小战频繁,若不加以遏制,敌人定会愈发猖獗,长此以往,边境百姓将永无宁日,我朝边境防线也将面临巨大威胁。主动出击,既能彰显我朝国威,又能为边境百姓创造安宁环境。”

百威将军孙琥威风凛凛地跨出一步,声如洪钟:“侍郎所言极是。我麾下将士们日夜操练,皆盼着能为国立功。边关之敌,不过是些乌合之众,只要陛下一声令下,末将定当率领大军,杀得敌军片甲不留,保我朝边境太平。”

然而话音未落,京兆府牧周青义站了出来,他头戴乌纱帽,面容沉稳,缓缓说道:“陛下,京兆乃我朝首善之地,人口众多,商业繁荣。然近年来,为筹备各类事务,百姓赋税已不算轻。若此时开启大规模战争,军需物资的征集,百姓恐难以承受。且一旦战争打响,大量青壮年男子将被征召入伍,京兆之地的劳动力锐减,农田无人耕种,商业也会因人力不足而衰败。依臣之见,此时应先稳固国内,尤其是京兆这样的重要地区,再徐图边关之事。可先加强京兆府的城防建设,组织民团进行训练,若边关战事蔓延,亦可有力量自保,同时也能为国家提供坚实的后方支持。”

安远侯郑际微微点头,附和道:“陛下,这位大人所言甚是。战争并非儿戏,需谨慎权衡利弊。如今边关虽有小战,但尚未酿成大祸。我朝可凭借坚固的防线,坚守不出,等待时机。和谈若能成功,既能避免生灵涂炭,又能节省国力,为日后发展积蓄力量。”

这时,大皇子站了出来,他身姿挺拔,“父皇,儿臣认为,主战与主和皆有道理。但儿臣更倾向于主战。我朝身为大国,若一味退缩求和,恐会被周边各国轻视。此番主动出击,不仅能解决边关当前困境,还能威慑他国,为我朝赢得长久和平。且儿臣听闻,边关将士们早就憋足了劲,渴望在战场上一展身手,此时出兵,正合军心。”

二皇子思索片刻后说道:“皇兄所言虽有道理,但儿臣以为,当下应以稳定国内局势为重。国内百姓安居乐业,才是国家之根本。边关小战可通过加强防御来应对,贸然发动大战,风险太大。若战争失利,不仅会损兵折将,还可能导致国内局势动荡。”

朝堂之上,主战派与主和派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声音此起彼伏。

皇帝静静地听着,眉头紧锁,脸上的忧虑愈发浓重。

待众人争论稍歇,皇帝目光转向丞相,问道:“吴爱卿,你意下如何?”

丞相吴一用沉稳地出列,拱手说道:“陛下,依臣之见,主战与主和各有利弊。当下贸然出兵,确实存在风险,国内民生与财政也需考量。但一味求和,也非长久之计。依臣对边关局势的观察以及各方情报分析,藿奇野心勃勃,小战不断正是其试探之举。若我朝示弱,恐怕藿奇也会小视,彼时瑜国将陷入被动。”

皇帝闻言,脸色愈发凝重,沉思良久后说道:“众爱卿暂且退下,吴爱卿留下。”

待百官退下,金銮殿内只剩下两人。

皇帝缓缓起身,走下龙椅,在殿内来回踱步,说道:“爱卿刚才所言,可是深思熟虑?”

吴一用微微躬身,说道:“陛下,臣虽不敢说有十足把握,但通过对藿奇兵力部署、粮草储备以及近期动向的分析,结合各方情报,藿奇确有大规模进犯的迹象。他们在边境不断增兵,修建工事,且近期与周边一些小国频繁往来,似有联合之势。依老臣推测,他们是在积蓄力量,等待合适时机。”

皇帝停下脚步,眉头紧皱,说道:“若真如丞相所言,那我朝当如何应对?如今朝堂之上,主战主和意见不一,若贸然决策,恐会引发朝堂动荡。”

吴一用思索片刻,说道:“陛下,老臣以为,当下可先加强边境防御,暗中调遣部分兵力前往边境,充实防御力量,但不可大张旗鼓,以免引起敌方警觉。同时,加大对国内军事力量的训练与整顿,提高军队战斗力。在经济上,可适当增加赋税,但要注意方式方法,不可过度加重百姓负担,将这些赋税用于军备物资的储备。

另外,派遣得力使者前往周边各国,了解他们的态度,争取在外交上孤立藿奇。至于朝堂之上的争论,陛下可安抚众臣,表明会谨慎决策,同时让他们各抒己见,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以便朝廷综合考量。”

皇帝微微点头,说道:“丞相所言极是。此事关系重大,朕需仔细斟酌。此事关乎我朝兴衰存亡,朕绝不能掉以轻心。”

吴一用拱手应道:“陛下圣明,臣定当竭尽全力,为陛下分忧。”

直至天色渐暗,吴一用才告退离去。皇帝望着离去的背影,心中暗自思忖,这场即将到来的大战,将是对他统治能力的巨大考验,也是对整个瑜国的严峻挑战,他必须做出正确的决策。

朝堂内的事情经过几人传递,最终呈现在宁王府内。

楼何骁看着上面的消息,笑一声,“阿瑶你猜的太准了。”

郑瑶瑶皱眉,她虽然已经猜中皇帝征战藿奇的心思,却还是不忍百姓将要面对的事实,“藿奇那边你可有消息了?”

“有了,藿奇皇室纷争不断,只怕是等到藿奇单于一死,这场战便避无可避了。”

郑瑶瑶久久不语,只问:“小马,不日我便动身前往边关。”

“好,阿瑶你先行,我随后就到。”

此时月上中梢,京城月也是边关月。何夜待此时,何月不乡思。

一连几月,朝中风向不定,此时宁王自请为议和使前去藿奇,皇帝应允后又是一阵风云搅动。

当然这些郑冉冉都不清楚,当她踏入边关那片土地时,黄沙漫天,寒风凛冽。

过了一年时间她才慢慢适应下来,而这个时间段,藿奇和瑜国之间的关系却因为男主楼何骁有所缓解。

但郑冉冉却知道,这不过是风暴来临之前的平静。边关的日子单调而又充满挑战,郑冉冉每日都会早早起身,协助军医们整理医馆。

艰苦的环境却也充满机遇,她待在军属所在的镇子里,把所有能使出的想法都开始慢慢落地。

她深知,在这战事随时可能爆发的地方,这事至关重要。不过有吴茜夫家的人脉在,加上她凭借着和韩七七的联系,开始联系与往来的行商们建立合作。

忙碌起来也就没怎么感觉到时间流逝,郑冉冉常常奔波于各个集市与村落,在这个还算安稳的时间段慢慢苟。

杨易那边经常也是书信来往,见面的时间一只手都能数过来,不过远香近臭,郑冉冉觉得这频率还算可以。

终于,等到宁王被藿奇所害的消息传来,两国间的关系急转直下。

边关瞬间沸腾,郑冉冉得到消息后也是有着担忧。但她没有慌乱,有条不紊地准备好自己能做的事。

在忙碌之余,郑冉冉从未忘记与远在京城的家人联系。她会在每个月固定的日子,坐在简陋的书桌前,蘸着墨汁,给婆婆崔柳新、嫂子刘晴、葛琦,还有闺蜜吴茜、韩七七写信。

她在信中详细地描述着边关的生活,告诉她们自己一切安好,让家人不要担心。她也会分享自己在边关的所见所闻,以及帮助将士们的经历。在信的末尾,她总是会写上对家人的思念与祝福,期待着战争早日结束,能够回到家人身边。

同年药材价格升到前几年的五倍,韩七七看准时机把囤积的药材以低于当时价格的一倍全都买与朝廷,不仅名利双收而且还被赐予善贾的名号。

再过了两月,韩七七的商队也来到了边关,此时的她不仅带着药材前来,而且还和郑冉冉会面,商议赚钱大事。

郑冉冉凭借着自己在边关积累的人气与信任,负责打通当地的关系,确保商队的安全通行。而韩七七则利用家族的商业网络,提供丰富的货物资源。她们的商队从边关出发,将中原地区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精美物品运往西域各国,又从西域带回了珍贵的香料、珠宝和优质的马匹。

半年后,藿奇单于去世,其大皇子开始出兵攻打瑜国。

边关一下子就全副武装了起来,在发展商业的过程中,郑冉冉始终没有忘记军队的需求。她深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充足的物资支持。身处边缘,郑冉冉只能尽可能做一些事。

于是,她与韩七七商议,决定从商队的利润中拿出一部分,用来支援军队。她们为军队提供了大量的粮草、衣物和武器装备,极大地缓解了军队物资短缺的压力。将士们穿上了温暖的棉衣,吃上了充足的粮草,使用着精良的武器,战斗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战事胶着,但好在有足够的药材和粮草。

终于,在一支名为赤血军的突围下,结束了五年漫长而艰苦的战斗。让人想象不到的是,这只锐不可当的军队,统率之人却是曾经被暗杀的宁王,而且这为前议和使双腿奇迹复原。

消息传到朝中时,所有人都知道,变天了。

边关的天空重新恢复了宁静,阳光洒在这片饱经战火洗礼的土地上,带来了新的希望。

郑冉冉望着远方,心中感慨万千,就在她焦急地等待着杨易消息的时候,背后有人在喊她。

“小郑,我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