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武威郡的苍松县,李明远的故乡,离玉门关不远,骑马也就一顿饭的功夫。
伤愈后,夏侯勇真是个言出必行的人,一下就把李明远提拔成了宣节校尉,让他这个平民百姓转眼就成了朝廷的基层军官,这可是飞上枝头变凤凰啊。
起初,李明远还顾虑,担心自己是因为夏侯勇的关系才坐上这个位置的,怕底下的人不服气,不买他的账。可真当上这个校尉,才发现自己多虑了。这宣节校尉听起来威风,实则是个空壳子,没实权,有没有他,似乎并没什么两样。
李明远在忙碌了几天后,自告奋勇要去镇守玉门关的北大门。夏侯勇将军一点头,他便成了那北大门的独特风光。
他身着浅青军装,腰间系着青色祥云石带,黑发飘逸,桃花眼闪烁着机智,身姿修长,气质出众。
“李秀才,又要去站岗啦!”一出门,邻居们便热情地和他打招呼。在苍松县,李明远可是小有名气的人物,年纪轻轻就中了秀才,比起那些老童生,不知强了多少。他不仅书读得好,一身武艺也颇受夏侯将军的青睐,官至正八品,让旁人羡慕不已!
“是啊,刘老伯,匈奴就在关外,不能掉以轻心!”面对邻居们的关心,李明远总是笑着回应。他已习惯了这种平静的生活,唯一遗憾的是,心爱的人不在身边。
“说得对!匈奴那些家伙真是可恨,屡次侵犯边疆,抢掠百姓。要是老夫年轻三十岁,一定参军去,跟匈奴人比个高低,把他们赶出草原,展示我大华的威风!”这老头儿一提起这个,就激动不已。
“哈哈,刘老伯,您那威风凛凛的模样,匈奴人看了也得退避三舍!”李明远嘴上应付着,心里却另有打算。趁刘老伯一个不留神,他翻身上马,蹄声嘚嘚,朝着玉门关疾驰而去。
李明远这军人出身,学啥都快,虽然此前从未骑过马,可这身体底子好,脑筋也灵活。不过转了半晌,他居然就能把马儿驾驭得有模有样,让周围的老兵们一个个瞪大了眼,赞叹不已。
马背上的李明远,心情大好,随着风儿在耳边呼啸,他对这个新世界也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世界的历史,与自己来处有相似,也有迥异。一样的唐尧虞舜,一样的chun秋战国,秦朝一统天下,但汉朝之后,却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这里同样有三国之乱,可最终,曹cāo稳坐钓鱼台,力挽狂澜,保住了汉室江山,史称南汉。三百年后,南汉陨落,大卫政权崛起。又五百年,末世之君荒yin无道,引得群雄逐鹿,高祖皇帝横空出世,一统江山,建立了辉煌的大华帝国。李明远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正一步步加深。
如今的大华,内里忧患,外有强敌。往昔该是销声匿迹的匈奴,今朝依旧健在,且势头正猛,时不时南下扰民。想当年,大华铁骑还会出关迎敌,彼此各有胜负,匈奴也不敢过分放肆。然而,自文德皇帝即位,崇尚文治,武事渐衰,国事尽决于文官。
若在太平年代,此举或许无伤大雅。偏偏那时,正是大华与匈奴、突厥纷争最甚之时。文官当政,顾及所谓天朝颜面,遵循那玄妙的孔孟仁爱,使得大华军队无奈退出草原沙漠,让那匈奴、突厥得以喘息。
虽然换来了数十载和平,经济文化亦有所发展,但草原失控,战马短缺,使得骑兵实力大减。再者,久享和平,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大华军队不复当年之勇。
就在文德皇帝病重之际,匈奴、突厥联手猛攻玉门、山海关。大华军队死守,却难以抵挡胡人铁蹄。危急时刻,当今皇上与宁王殿下亲率御林军,血战边关,终是稳住了阵脚,保住了国土。
皇帝他老人家的马蹄声先于宁王半天响彻京城,抢先一步被群臣捧上龙椅,从此两兄弟心里就有了那么一道坎儿。
李明远对这些宫廷变迁不过付诸一笑,他这个宣节校尉,心无旁骛,只觉得守好城门,便是自己对大华,对天子的忠诚见证。
“哟,李校尉,您今儿个又精神抖擞啊!”瞧见李明远身披戎装,骑马而来,守城的士兵们兴高采烈地和他打招呼。李明远从不端架子,和士兵们打得火热,人缘颇佳。他那张嘴,总能说出让人捧腹大笑的趣事,每至闲暇时光,总能围上一群爱听他海吹胡侃的弟兄们。
安置好坐骑,李明远手按刀柄,步履匆匆上了玉门关的城墙。这玉门关,别名小方盘城,因美玉由此入中原而声名远播。此刻的关隘,驼铃声声,人声鼎沸,商队如织,使者不绝,好不热闹。
然而这繁华背后,却也有着不为人知的惊涛骇浪。匈奴日益壮大,对玉门关的侵扰愈发频繁。但庆幸的是,那些匈奴人也不与商队过不去,毕竟他们同样需要大华的盐铁,而大华的锦缎,也是匈奴贵族们梦寐以求的宝贝。于是乎,在这战火纷飞的年代,玉门关的繁荣依旧独具一格。
李明远站在玉门关头,放眼望去,只见那戈壁滩上风光无限,海市蜃楼若隐若现,天然睡佛似真似幻。金色的沙漠,翠绿的草地,蔚蓝的天空,共同描绘出一幅壮丽非凡的画卷。
“这天地间的和平美景,若是没有战争该多好。”他不禁轻声叹息,手中的刀柄却握得更紧。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