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改革受限制

换源:

  李恪霍然起身,心脏猛地一缩,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别急,慢慢说,学府究竟出了何事?”

侍卫双手撑膝,大口喘着粗气,断断续续道:“将军……学府里来了一群人,砸毁了桌椅,驱赶学生,还打伤了几位夫子。”

李恪的拳头“喀嚓”一声攥紧,改革刚刚有了些许起色,就遭遇如此变故。“走,去学府!”

一路上,李恪心急如焚,马蹄声在石板路上急促作响,像是他紊乱的心跳。半个月来,改革试行虽小有所成,可这些反对势力竟如此猖獗,公然破坏学府。

到达学府时,眼前一片狼藉。桌椅东倒西歪,书本散落一地,几个夫子躺在地上,身上带伤,学生们惊慌失措地四处奔逃。李恪的双眼瞬间被怒火填满,他翻身下马,大踏步走进学府。

这时,一个身形肥胖的官员从人群中走出,他双手抱胸,脸上挂着不屑的笑容。“李恪,你搞的什么改革,办这学府有何用?不过是浪费钱财罢了。”

李恪强忍着怒火,冷冷道:“大人,兴办学府是为了培养人才,为我大唐的未来积蓄力量,何来浪费钱财之说?”

那官员冷哼一声:“哼,培养人才?这些学生能有什么用?不过是些乳臭未干的毛孩子。而且,改革触动了我们贵族的利益,我们坚决反对。”

李恪心中明白,这不过是借口,他们就是害怕改革会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大人,改革是为了让大唐更加繁荣昌盛,长远来看,对大家都有益处。”

“益处?”那官员阴阳怪气地说道,“我怎么没看到有什么益处?反而让我们的日子不好过了。你若识趣,就赶紧停止改革,否则,有你好受的。”

周围的贵族们也跟着起哄起来,一时间,嘈杂的声音充斥着整个学府。李恪的太阳穴突突地跳着,他意识到,这场改革面临的阻力远比想象中要大。

突然,人群中走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他正是朝中的元老萧瑀。萧瑀缓缓走到李恪身边,低声道:“李恪,此事需从长计议,不可冲动。这些贵族势力庞大,他们联合起来反对,改革推行确实困难重重。”

李恪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怒火。他知道萧瑀说得有道理,但就此妥协,改革将功亏一篑。“萧大人,改革势在必行,我不能半途而废。”

萧瑀叹了口气:“唉,我理解你的抱负,但目前的形势对你不利。你不妨先缓一缓,再寻时机。”

就在这时,李世民的贴身太监匆匆赶来,“李恪,陛下召你入宫。”

李恪心中一凛,不知李世民此次召见所为何事。他向萧瑀等人拱手道:“各位大人,改日再议。”便跟着太监匆匆离开了学府。

入宫之后,李世民端坐在龙椅上,脸色阴沉。“李恪,朕听闻学府出了事,到底是怎么回事?”

李恪跪地,将事情的经过详细地说了一遍。李世民听完,眉头紧锁:“这些贵族,真是胆大妄为。但改革之事,也不能操之过急,如今引起这么大的反对声浪,你可有应对之策?”

李恪抬起头,坚定地说:“陛下,改革是为了大唐的未来,绝不能因为这些阻力而放弃。臣以为,可先安抚这些贵族,向他们说明改革的好处,同时加强对改革措施的监管,确保改革有序进行。”

李世民沉思片刻,说道:“你说得有道理,但那些贵族根深蒂固,要让他们接受改革并非易事。你需谨慎行事,不可让改革引发更大的动荡。”

李恪领命而出,心中却愈发沉重。回到府邸,他立刻召集幕僚商议对策。

“诸位,如今改革受阻,我们该如何应对?”李恪焦急地问道。

一位幕僚皱着眉头说:“将军,那些贵族反对改革,无非是怕触动他们的利益。我们可以在改革方案上做出一些调整,适当照顾他们的利益,以此来缓解他们的抵触情绪。”

另一位幕僚摇摇头:“此举虽能暂时缓解矛盾,但改革的初衷是为了消除弊端,若过度妥协,改革将失去意义。”

众人争论不休,李恪静静地听着,大脑飞速运转。突然,他灵光一闪:“我们可以采取分步实施的策略,先推行一些对贵族利益影响较小的改革措施,让他们看到改革的成效,再逐步推进其他改革。”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接下来的几天,李恪与幕僚们精心修改改革方案,将改革措施分为几个阶段,制定了详细的时间表。

然而,当李恪将新的改革方案呈递给李世民时,却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朝堂之上,一位大臣站出来说道:“陛下,李恪的改革方案看似合理,但实则暗藏玄机。分步实施不过是拖延时间,最终还是会触动我们的利益。”

李恪立刻反驳道:“大人此言差矣。分步实施是为了让改革更加平稳地进行,让大家有时间适应改革带来的变化。”

双方再次争论起来,李世民看着争吵的大臣们,心中烦闷不已。“都住口!改革之事容朕再考虑考虑。”

散朝之后,李恪心情低落。他知道,改革的道路比想象中还要艰难,每一步都充满了阻碍。回到府邸,他独自坐在书房里,望着窗外发呆。

这时,楚萱儿走了进来,她轻轻坐在李恪身边,温柔地说:“李恪,别太着急,改革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慢慢来,总会找到解决办法的。”

李恪苦笑一声:“萱儿,我不怕困难,但这些贵族的反对让我有些束手无策。他们根本不愿意接受改革,只想着保住自己的利益。”

楚萱儿握住李恪的手,坚定地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克服这些困难。我们可以从长计议,寻找他们的弱点,逐个击破。”

李恪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有楚萱儿在身边支持他,他感到无比欣慰。“萱儿,谢谢你,有你这句话,我就有了动力。”

接下来的日子里,李恪一边派人暗中调查那些反对改革的贵族的把柄,一边继续与支持改革的大臣们商议对策。

然而,就在李恪为改革之事焦头烂额时,又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日,李恪正在府中处理公务,一名侍卫匆匆跑来:“将军,不好了,市场上突然出现了大量的劣质商品,物价飞涨,百姓们怨声载道。”

李恪心中一沉,他知道,这一定是反对改革的势力在背后搞鬼。“立刻去查明这些劣质商品的来源,同时加强市场监管,稳定物价。”

侍卫领命而去,李恪起身在书房里来回踱步。改革已经陷入了困境,如今又出现这样的事情,无疑是雪上加霜。

就在这时,门“砰”的一声被推开,陈郎中匆匆走进来。“将军,大事不好,我得到消息,那些贵族正在联合起来,准备在朝堂上弹劾你,让陛下停止改革。”

李恪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他没想到,这些贵族竟然如此狠毒。“陈先生,多谢你告知此事。看来,我们必须尽快想出应对之策了。”

陈郎中皱着眉头说:“将军,如今形势危急,你需尽快找到支持你的力量,在朝堂上与他们抗衡。”

李恪点点头:“我明白了,我这就去联络那些支持改革的大臣,明日早朝,我定要在朝堂上为改革据理力争。”

次日清晨,李恪早早地来到了朝堂。朝堂之上,气氛异常紧张,那些反对改革的贵族们个个面色阴沉,眼神中透露出敌意。

李世民坐在龙椅上,扫视了一圈大臣们,说道:“今日早朝,诸位有何事要奏?”

一位贵族站出来,大声说道:“陛下,李恪推行的改革已经引发了诸多问题,市场混乱,物价飞涨,百姓苦不堪言。臣等认为,改革应当立即停止。”

李恪向前一步,拱手道:“陛下,这些问题并非改革本身所致,而是有人在背后蓄意破坏。如今改革刚刚起步,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一定能够克服。”

那贵族冷笑一声:“李恪,你少在这里狡辩。事实摆在眼前,改革已经给大唐带来了危害。”

双方争论激烈,李世民的脸色越来越难看。就在这时,长孙无忌站了出来,他沉声说道:“陛下,改革之事关系到大唐的未来,不可轻易放弃。但目前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臣以为,可暂停部分改革措施,待查明问题根源后再做定夺。”

李恪心中一紧,他知道,长孙无忌的话虽然看似中立,但实际上是倾向于暂停改革。“长孙大人,改革一旦暂停,之前的努力将付诸东流,那些反对改革的势力必将更加嚣张。”

长孙无忌皱了皱眉头:“李恪,我也是为了大唐着想。如今局势不稳,若强行推进改革,恐会引发更大的动荡。”

朝堂上的气氛愈发紧张,李恪感觉到一股无形的压力向他袭来。他望向李世民,希望能从他那里得到支持。李世民坐在龙椅上,陷入了沉思。

突然,一名太监匆匆走进朝堂,“陛下,宫外有百姓请愿,要求继续推行改革。”

李世民微微一愣,没想到百姓们会支持改革。李恪心中一喜,他知道,这是一个转机。“陛下,百姓们支持改革,说明改革是顺应民意的。我们不能因为一些反对的声音就放弃。”

李世民站起身来,缓缓说道:“此事容朕再思量思量。退朝!”

李恪望着李世民离去的背影,心中充满了无奈。改革之路究竟该何去何从,他的心中一片迷茫……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