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说服众人

换源:

  李恪望着李世民离去的背影,紧握双拳,指节泛白。改革的天平似乎正在倾斜,可百姓的请愿又让他看到一丝曙光。他知道,此时绝不能退缩,必须主动出击,去说服那些顽固的贵族和大臣。

回到府邸,李恪立刻召集幕僚,再次商议对策。“诸位,百姓的支持给了我们一线生机,但那些贵族不会轻易罢休。我们得想个万全之策,让他们看到改革的好处。”李恪目光坚定,扫视众人。

一位幕僚皱眉道:“将军,那些贵族只看重眼前利益,要让他们改变观念谈何容易。”

李恪微微点头,陷入沉思。突然,他想起系统中丰富的知识和数据,眼睛一亮。“我们可以用数据说话,系统里有很多关于改革后国家繁荣的案例和数据,我们整理出来,让他们看看改革能带来多大的好处。”

众人纷纷赞同,立刻开始分工行动。李恪亲自查阅系统资料,将农业、商业、教育等方面改革后的成效数据一一记录下来,制成详细的图表。

接下来的几天,李恪带着幕僚四处奔走,拜访那些反对改革的贵族和大臣。第一站,便是户部尚书赵大人。

赵大人坐在宽敞的书房里,翘着二郎腿,一脸不屑地看着李恪。“李将军,你来此所谓何事?莫不是又来推销你的改革方案?”

李恪微笑着拱手道:“赵大人,此次前来,是想与您分享一些数据和案例,让您更全面地了解改革。”说着,他将手中的图表递了过去。

赵大人接过图表,随意瞟了几眼,冷哼道:“这些数据不过是你凭空捏造的罢了,怎能让人信服?”

李恪不慌不忙地说:“赵大人,这些数据都是系统根据以往的历史和现实情况模拟得出,具有很高的可信度。您看,改革后农业产量将大幅提高,商业税收也会增加,这对国家和百姓都有极大的好处。”

赵大人依旧不为所动:“哼,就算数据是真的,那又如何?改革会触动我们贵族的利益,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李恪耐心解释:“赵大人,改革初期可能会对部分利益有所触动,但从长远来看,大家都会受益。而且,我们的改革方案已经做出了调整,会尽量减少对贵族利益的冲击。”

赵大人皱着眉头,没有说话。李恪知道,他心里已经开始动摇,只是不愿轻易妥协。“赵大人,您不妨仔细考虑一下,这不仅是为了国家,也是为了我们家族的长远发展。”说完,李恪拱手告辞。

离开赵大人府邸后,李恪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其他贵族和大臣家中。每到一处,他都耐心地讲解改革的好处,展示数据和案例。然而,大部分人都和赵大人一样,表面上不为所动,但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犹豫。

这一天,李恪来到了中书令孙大人府上。孙大人是朝中的老臣,德高望重,他的态度对改革至关重要。

孙大人坐在客厅里,神情严肃。“李恪,你推行的改革已经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你可知自己在做什么?”

李恪恭敬地说:“孙大人,我深知改革的艰难,但这是为了大唐的未来。如今国家面临诸多问题,只有改革才能让大唐走向繁荣昌盛。”

孙大人看着李恪递过来的图表,沉默良久。“这些数据看起来确实诱人,但改革不是儿戏,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李恪诚恳地说:“孙大人,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会分步实施改革,尽量降低风险。而且,百姓们都支持改革,这是大势所趋。”

孙大人站起身来,在客厅里来回踱步。“李恪,我承认你有一腔热血,但改革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想要推行下去谈何容易。”

李恪坚定地说:“孙大人,只要我们坚持下去,让大家看到改革的成效,他们一定会改变态度的。我恳请您支持改革,为大唐的未来出一份力。”

孙大人停下脚步,看着李恪,目光中透露出一丝赞赏。“好吧,我可以再给你一些时间,但你必须保证改革不会引发太大的动荡。”

李恪心中一喜,连忙拱手道:“多谢孙大人支持,我一定会竭尽全力,让改革顺利推行。”

从孙大人府上出来,李恪感到一丝欣慰。虽然还有很多人反对改革,但至少已经有部分人开始动摇。接下来的日子里,他继续四处奔走,不放过任何一个说服他人的机会。

然而,就在李恪努力推进改革的时候,一些反对势力却在暗中策划着新的阴谋。一日,李恪正在府中与幕僚商议下一步计划,一名侍卫匆匆跑来。“将军,不好了,外面传言改革会导致天下大乱,百姓们人心惶惶。”

李恪心中一沉,他知道,这一定是那些反对改革的人在背后搞鬼。“立刻派人去查明谣言的源头,同时发布公告,向百姓解释改革的好处,稳定民心。”

侍卫领命而去,李恪陷入了沉思。他知道,这场改革不仅仅是一场政策的变革,更是一场与旧势力的斗争。他必须加快步伐,让改革尽快见到成效,才能让那些反对者闭嘴。

接下来的几天,李恪一边派人追查谣言源头,一边加大了说服贵族和大臣的力度。他组织了一场大型的研讨会,邀请了朝中的重要官员和学者参加,在会上详细阐述了改革的方案和好处。

会议现场,气氛热烈。李恪站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说道:“诸位大人,改革是为了让大唐摆脱困境,走向繁荣。我们不能因为害怕触动一些人的利益,就放弃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大家请看这些数据,改革后国家的经济将得到极大的发展,百姓的生活也会更加幸福。”

台下的官员们纷纷议论起来,有些人开始点头表示认同。然而,还是有一部分人依旧持反对意见。一位官员站起来说道:“李将军,你说的这些都只是理论上的,谁能保证改革一定会成功?万一失败了,我们该如何收场?”

李恪微笑着回答:“大人,任何改革都有风险,但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而且,我们会分步实施改革,不断总结经验,及时调整方案。我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改革一定能够成功。”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的赵铭突然站起来,阴阳怪气地说:“李恪,你如此积极地推行改革,莫不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说不定你是想借此机会谋取私利。”

李恪心中一阵愤怒,但他还是强忍着怒火,冷静地说:“赵大人,您这样无端猜测实在是不妥。我推行改革,完全是为了大唐的未来,为了百姓的福祉。如果您有不同意见,可以摆事实,讲道理,而不是在这里恶意中伤。”

赵铭冷笑一声:“哼,你说得倒是好听,谁能相信你的鬼话?我看你就是野心勃勃,想独揽大权。”

台下顿时一片哗然,气氛变得紧张起来。李恪看着赵铭,目光坚定地说:“赵大人,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我相信时间会证明一切。我也希望您能以大局为重,不要再做一些不利于改革的事情。”

赵铭刚想反驳,这时,李世民的贴身太监匆匆走进会场。“陛下有旨,宣李恪即刻入宫。”

李恪心中一凛,不知道李世民此次召见所为何事。他向众人拱手道:“诸位大人,改日再议。”便跟着太监匆匆离开了会场。

入宫之后,李世民坐在龙椅上,脸色阴沉。“李恪,朕听闻外面谣言四起,说改革会导致天下大乱,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李恪跪地,将事情的经过详细地说了一遍。李世民听完,眉头紧锁:“这些人真是胆大包天,竟敢在背后造谣生事。你打算如何应对?”

李恪抬起头,坚定地说:“陛下,臣已经派人去追查谣言的源头,同时发布公告向百姓解释改革的好处。臣相信,只要我们让百姓看到改革的成效,谣言自然会不攻自破。”

李世民沉思片刻,说道:“你说得有道理,但那些反对改革的人不会轻易罢休。你要加快改革的步伐,尽快让大家看到改革的好处。”

李恪领命而出,心中更加坚定了推行改革的决心。回到府邸后,他立刻召集幕僚,制定了更加详细的改革计划,准备加大改革的力度。

接下来的日子里,李恪日夜操劳,不仅要继续说服那些反对改革的贵族和大臣,还要监督改革措施的实施。在他的努力下,改革逐渐取得了一些进展,部分人开始对改革表示支持。

然而,就在李恪以为改革终于要走上正轨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却悄然降临。这一天,李恪正在朝堂上汇报改革的进展情况,突然,一名大臣站出来,大声说道:“陛下,不好了,边境传来急报,敌军正在集结兵力,有进犯我大唐边境的迹象。”

李世民脸色一变,连忙问道:“情况如何?敌军有多少兵力?”

那大臣回答道:“据探报,敌军大约有五万兵力,正在边境一带蠢蠢欲动。”

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众人纷纷议论起来。李恪心中一紧,他知道,这场边境危机将会给改革带来巨大的冲击。

李世民看着李恪,说道:“李恪,如今边境形势危急,你有何应对之策?”

李恪站起身来,拱手道:“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加强边境防御,调派精锐部队前往边境驻守。同时,我们也不能放松改革的推进,只有国家强大了,才能更好地抵御外敌。”

李世民点点头:“你说得有道理,但边境战事吃紧,改革之事恐怕要暂时搁置了。”

李恪心中一沉,他知道,改革一旦搁置,之前的努力可能就会付诸东流。“陛下,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如果此时搁置,那些反对改革的人必定会趁机发难,改革将更难推行。臣恳请陛下再考虑考虑。”

李世民陷入了沉思,朝堂上的气氛变得异常凝重。突然,赵铭站出来说道:“陛下,如今边境战事才是重中之重,改革之事可以等战事结束后再议。否则,一旦边境失守,大唐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其他一些大臣也纷纷附和,朝堂上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见。李恪看着李世民,心中十分焦急,他不知道李世民会做出怎样的决定……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