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上,气氛凝固如冰。李恪紧紧盯着李世民,目光中满是期待与焦虑,等待着他的裁决。李世民坐在龙椅上,眼神深邃,在两种意见之间权衡。他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发出有节奏的声响,仿佛在丈量着改革与边防的轻重。
赵铭嘴角微微上扬,带着一丝得意的冷笑,他觉得自己的提议定会得到李世民的认可。其他附和他的大臣们也都挺直了腰板,等着李世民宣布暂停改革。而支持改革的大臣们则暗暗为李恪捏了一把汗,他们知道改革走到这一步有多不容易。
“陛下!”李恪向前跨出一步,急切地说道,“改革已初见端倪,若此时搁置,如同半途而废。边境防御固然重要,但改革亦是强国之本,二者并非不可兼得。”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在空旷的朝堂上回荡。
李世民皱了皱眉头,沉思片刻后说道:“李恪,朕明白你的苦心,但边境五万敌军压境,不得不慎重。若改革影响到边防战事,朕难辞其咎。”
李恪心中一紧,但并未退缩,他接着说道:“陛下,臣以为可双管齐下。一方面,调派尉迟敬德、秦琼等猛将率精锐之师前往边境御敌;另一方面,改革之事由臣继续推进,确保不耽误进度。”
李世民听了李恪的话,眼中闪过一丝思索的光芒。这时,赵铭又站了出来,阴阳怪气地说:“陛下,李恪说得轻巧,改革之事纷繁复杂,他一人怎能兼顾?只怕到时候两头都耽误了。”
李恪冷冷地看了赵铭一眼,说道:“赵大人不必杞人忧天,臣自有安排。况且,改革推进至今已有不少成效,百姓对改革满怀期待,此时放弃,恐失民心。”
李世民点了点头,说道:“李恪所言有理,朕再斟酌斟酌。此事暂且搁置,先商议如何应对边境之敌。”
随后,朝堂上围绕着边境防御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众大臣各抒己见,提出了各种应对方案。李恪也积极参与其中,凭借着系统中的军事知识,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得到了不少大臣的认可。
经过一番商议,李世民最终决定派尉迟敬德、秦琼率领三万精兵前往边境驻守,同时加强情报收集,密切关注敌军动向。而改革之事,李世民并没有明确表态是否继续,只是让李恪继续做好准备工作。
散朝之后,李恪回到府邸,心中依旧忧心忡忡。他知道,改革的道路充满了坎坷,这次边境危机更是给改革增添了变数。但他并没有放弃的打算,反而更加坚定了推行改革的决心。
接下来的日子里,李恪一边关注着边境的战事,一边继续推进改革措施的实施。他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需求和改革给他们带来的变化。在农业方面,改革后的新耕种技术和灌溉方法初见成效,农田里的庄稼长势喜人,粮食产量有了明显的提高。百姓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对改革的支持度也越来越高。
在商业领域,改革打破了以往的垄断局面,鼓励自由经商,市场变得更加活跃。街道上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货物琳琅满目。税收也随之增加,国库渐渐充实起来。
教育改革同样取得了不错的进展。新建的学堂里书声琅琅,孩子们接受着系统的知识教育。一些贫寒子弟也有了读书识字的机会,他们憧憬着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一日,李恪正在集市上巡查,突然听到周围的百姓们议论纷纷。
“李将军推行的改革真是好啊,我们的日子越过越舒坦了。”一个老农笑着说道。
“是啊,是啊,以前种地收成不好,现在用了新方法,粮食多得吃不完。”另一个村民附和道。
“还有这生意,比以前好做多了,赚的钱也更多了。”一位商人也兴奋地说。
李恪听着百姓们的议论,心中感到无比欣慰。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改革正在一步步地改变着大唐的面貌。
然而,就在李恪为改革的初步成效感到高兴的时候,一封加急信件送到了他的手中。信件是来自边境的尉迟敬德,信中写道:敌军近日有增兵迹象,形势愈发严峻,请求朝廷支援。
李恪看完信件,眉头紧锁。他知道,边境的战事已经到了关键时刻,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危及大唐的安全,也会给改革带来沉重的打击。
他立刻进宫面见李世民,将信件的内容告知了他。李世民听后,脸色变得十分凝重。
“李恪,如今边境战事紧急,你可有良策?”李世民问道。
李恪思考片刻后说道:“陛下,臣以为可再增派一万兵力前往边境支援,同时采用骚扰战术,打乱敌军的部署。另外,改革之事也不能停,可加快推进速度,让改革的成效更加显著,以稳定民心。”
李世民点了点头,说道:“就依你所言。增派兵力之事朕即刻安排,改革之事你也要抓紧。”
李恪领命而出,回到府邸后便开始着手筹备增派兵力的事宜。同时,他也加大了改革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改革的好处,支持改革的推行。
在接下来的半个月里,边境的战事进入了胶着状态。尉迟敬德、秦琼率领的唐军与敌军展开了多次激烈的交锋,双方互有胜负。但在李恪提出的骚扰战术下,敌军的后勤补给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士气也有所低落。
而在国内,改革的成效愈发明显。百姓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社会秩序也更加稳定。一些原本反对改革的贵族和大臣,看到改革带来的积极变化,态度也开始有所转变。
这一日,李世民召集众大臣召开朝会,商议改革和边境战事的情况。
“李恪,说说改革之事进展如何?”李世民问道。
李恪起身拱手道:“陛下,改革措施初步实施以来,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产量增加,商业繁荣,教育普及,百姓生活大为改善。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支持改革。”
说着,李恪拿出了一份详细的报告,上面记录着改革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李世民接过报告,仔细地看了起来,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好,好啊!李恪,你果然没有辜负朕的期望。改革之事推行得如此顺利,朕深感欣慰。”李世民说道。
这时,赵铭却站了出来,酸溜溜地说:“陛下,这些成效不过是表面现象,谁知道改革会不会带来一些隐藏的问题呢?”
李恪冷冷地看了赵铭一眼,说道:“赵大人,事实胜于雄辩。改革的成效百姓有目共睹,若您有不同意见,不妨拿出证据来。”
赵铭被李恪说得哑口无言,只好悻悻地坐下。
李世民接着说道:“李恪,如今改革初见成效,朕决定加大对改革的支持力度。你尽管放手去做,有什么困难尽管向朕说。”
李恪心中一喜,连忙跪地谢恩:“多谢陛下信任,臣定当竭尽全力,让改革取得更大的成效。”
朝会结束后,李恪走出皇宫,心情格外舒畅。他知道,改革的道路虽然还很漫长,但有了李世民的支持,他更加有信心将改革进行到底。
然而,就在他准备回府邸继续筹划改革事宜的时候,一名侍卫匆匆赶来。
“将军,不好了!集市上突然出现了一群闹事的人,他们高呼反对改革的口号,还砸毁了一些店铺。”侍卫焦急地说道。
李恪心中一惊,他没想到在改革初见成效的时候,竟然会出现这样的变故。他立刻带着侍卫赶到了集市。
只见集市上一片混乱,一群人在那里肆意打砸抢烧,嘴里还喊着:“改革害了我们,还我们平静的生活!”
李恪看着这一幕,心中怒火中烧。他大声喊道:“住手!你们为何要闹事?”
人群中走出一个人,阴阳怪气地说:“李将军,你推行的改革看似美好,实则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糟。物价飞涨,生意难做,这都是改革的错!”
李恪心中明白,这些人肯定是受到了某些人的指使,故意来破坏改革的。他冷静地说道:“你们所说的都是无稽之谈。改革带来的好处大家有目共睹,物价上涨是因为市场活跃,生意难做只是暂时的困难。只要大家坚持下去,生活会越来越好的。”
然而,那些闹事的人根本不听李恪的解释,继续打砸起来。李恪见状,立刻下令侍卫将他们驱散。在侍卫的努力下,闹事的人群终于被驱散了,但集市上已是一片狼藉。
李恪看着这片狼藉的景象,心中暗自思索:到底是谁在背后指使这些人闹事?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他知道,改革的道路还会有更多的挑战等着他……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