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论功行赏

换源:

  李恪捏着信,眉头拧成疙瘩。信是李世民召他回宫论功行赏的旨意。

“终于等到这一天。”李恪深吸一口气,望向身旁的楚萱儿和尉迟敬德,“咱们回长安。”

三人带着队伍快马加鞭。一路上,马蹄扬起尘土,天边残阳似血,把将士们的铠甲染成橙红色。三天后,长安城门在望。

进城时,百姓夹道欢呼。孩童追着队伍扔花瓣,妇女捧着茶水。李恪骑在马上,挺直腰杆,微笑着向百姓挥手。

皇宫内,金銮殿巍峨耸立。阳光洒在琉璃瓦上,反射出刺眼光芒。李恪等人在殿外等候召见,心跳不由自主加快。

“宣李恪、楚萱儿、尉迟敬德觐见!”太监尖着嗓子喊道。

三人整了整衣冠,大步踏入殿内。殿中,李世民端坐在龙椅上,目光炯炯。两侧站着文武百官,气氛庄重肃穆。

“臣李恪、楚萱儿、尉迟敬德参见陛下!”三人跪地行礼。

李世民起身走下台阶,扶起李恪,笑道:“李恪,你这次立了大功,彻底粉碎神秘势力,朕要重重赏你。”

李恪抱拳答道:“陛下,这都是大家齐心协力的结果,并非臣一人之功。”

李世民赞许地点点头:“你这谦逊的态度,朕很欣赏。不过,赏还是要赏的。”

他转身回到龙椅坐下,清了清嗓子:“李恪,朕封你为镇国将军,掌管京城防务,另赐黄金万两、良田千顷。”

李恪心中狂喜,表面却不动声色,再次跪地谢恩:“谢陛下隆恩,臣定当肝脑涂地,报效朝廷。”

楚萱儿和尉迟敬德也各有封赏。楚萱儿被封为御赐女将军,尉迟敬德则加官进爵。

台下的赵铭,身形瘦弱,三角眼透着阴狠,脸上堆满假笑,心里却嫉妒得冒火:“哼,李恪不过运气好,迟早让他好看。”

封赏完毕,李世民又道:“如今神秘势力已除,但天下仍不太平。李恪,你可有什么治国良策?”

李恪早有准备,上前一步说道:“陛下,臣认为当务之急是加强边防,防止外敌入侵;同时推行改革,减轻百姓负担,促进国家繁荣。”

李世民摸着胡须,沉思片刻:“嗯,你的想法不错。不过改革之事,牵涉众多,需从长计议。”

这时,长孙无忌站出来,阴阳怪气地说:“李恪将军年少有为,提出的改革之策倒是新鲜。但不知是否可行,别到时候好心办坏事。”

李恪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回应:“长孙大人,改革乃大势所趋。臣有系统提供的知识和经验,定能让改革顺利推行,造福百姓。”

“系统?”长孙无忌一脸疑惑,“那是什么东西?莫不是李将军在故弄玄虚?”

李恪心中暗笑,这老狐狸果然上钩了。他故意卖了个关子:“长孙大人不必多疑,日后您自会明白系统的厉害。”

长孙无忌冷哼一声,不再言语。此时,大殿中一片寂静,众人都在揣测李恪口中的“系统”究竟是何物。

散朝后,李恪和楚萱儿并肩走出皇宫。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暖烘烘的。

楚萱儿兴奋地说:“李恪,你这次可真是风光无限,成了长安城的大英雄。”

李恪笑着挠挠头:“这都是大家的功劳。对了,萱儿,接下来我们要好好筹备改革的事。”

楚萱儿点点头:“嗯,我相信我们一定能让大唐变得更强大。”

回到李恪的府邸,众人聚在一起商议改革事宜。书房里,灯火通明,桌上堆满了文书和地图。

李恪摊开地图,指着上面的几个地方说:“我们先从这些地区开始试点改革,推行新的农业政策和税收制度。”

尉迟敬德摸着胡子,担忧地说:“王爷,改革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肯定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他们不会轻易答应的。”

李恪自信满满地说:“怕什么,只要我们有决心,有系统的支持,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接下来的几天,李恪四处奔走,与各方势力沟通改革事宜。他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需求和疾苦,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然而,改革的道路并不平坦。一些保守派大臣联合起来反对改革,他们在朝堂上大肆抨击李恪,说他是异想天开,会把国家搞乱。

李世民也受到了这些言论的影响,开始对改革产生了疑虑。一天,李世民召见李恪,严肃地说:“李恪,改革之事事关重大,你要谨慎行事,切不可操之过急。”

李恪心中一紧,但还是坚定地说:“陛下,改革虽有风险,但却是大唐走向繁荣的必经之路。臣愿以性命担保,定能让改革取得成功。”

李世民看着李恪坚定的眼神,沉思良久,最终点了点头:“好吧,朕就再给你一次机会。但你要记住,一旦改革出现问题,后果自负。”

李恪松了一口气,连忙谢恩:“谢陛下信任,臣定不负所望。”

离开皇宫后,李恪意识到改革的阻力比想象中还要大。他决定加快步伐,尽快让改革见到成效,以此来堵住那些反对者的嘴。

这天夜里,李恪在书房里挑灯夜战,制定改革方案。突然,窗外传来一阵轻微的声响。李恪警觉地站起身,抽出腰间的佩剑。

他轻轻地走到窗边,透过窗户向外望去。月光下,一个黑影一闪而过。李恪心中一惊,立刻追了出去。

在后院的花园里,李恪发现了那个黑影。黑影身材矮小,动作敏捷,像一只幽灵一样在花丛中穿梭。

李恪大喝一声:“站住!你是什么人?为何深夜潜入我府?”

黑影停下脚步,转过身来。借着月光,李恪看清了他的脸。竟是赵铭的亲信——狗腿子张三。

张三冷笑道:“李恪,你别以为封了官就了不起。我们是不会让你改革成功的。”

李恪怒目而视:“原来是赵铭派你来的。你以为这样就能阻止我吗?”

张三不答话,从怀中掏出一把匕首,朝着李恪刺了过来。李恪侧身一闪,躲过了攻击,然后反手一剑,砍向张三。

张三身手还算灵活,勉强躲开了李恪的剑。两人在花园里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搏斗。

十几个回合后,李恪渐渐占据了上风。他瞅准一个机会,一脚踢在张三的胸口上,将他踢倒在地。

张三挣扎着想要爬起来,李恪用剑指着他的喉咙,冷冷地说:“回去告诉赵铭,他的阴谋不会得逞的。如果他再敢捣乱,我绝对不会放过他。”

张三吓得脸色苍白,连连点头:“是是是,我一定转告。”

李恪收起剑,看着张三狼狈地逃走,心中暗自警惕。他知道,赵铭不会轻易罢休,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的麻烦等着他。

第二天,李恪召集了支持改革的大臣们,开了一个紧急会议。他把昨晚的事情告诉了大家,并强调了改革的紧迫性。

“各位大人,我们不能再坐以待毙了。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让大唐尽快强大起来,才能抵御那些心怀不轨之人的阴谋。”李恪慷慨激昂地说道。

大臣们纷纷表示支持李恪的决定。于是,他们开始分工合作,各自负责改革的不同方面。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恪和他的团队日夜奋战,全力推进改革。他们在试点地区推行了新的农业政策,鼓励农民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同时改革了税收制度,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革初见成效。试点地区的粮食产量大幅增加,百姓的生活也得到了明显改善。消息传到长安,引起了轰动。

李世民得知后,对李恪更加赞赏。他再次召见李恪,高兴地说:“李恪,你果然没有让朕失望。改革取得了这样的成绩,朕很欣慰。”

李恪笑着说:“陛下,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接下来,我们将把改革推广到全国,让整个大唐都受益。”

李世民点点头:“好,朕支持你。不过,你也要注意防范那些反对改革的势力,别让他们坏了大事。”

李恪坚定地说:“陛下放心,臣一定会小心谨慎的。任何阻碍改革的人,都将受到严惩。”

就在李恪等人全力推进改革的时候,赵铭却在暗中策划着新的阴谋。他勾结了一些地方官员,企图破坏改革的实施。

一天,李恪接到报告,说某个试点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的抵制改革的情况。李恪心中一沉,立刻带着楚萱儿和尉迟敬德前往该地区调查。

他们到达后,发现当地的百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煽动,对改革产生了误解。李恪决定召开一个大会,向百姓解释改革的好处。

大会上,李恪站在高台之上,大声说道:“乡亲们,改革是为了让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我们推行的新政策,都是为了减轻你们的负担,提高你们的收入。大家不要被坏人利用了。”

然而,台下的百姓们却议论纷纷,有些人甚至喊出了反对的口号。李恪知道,光靠嘴说是不够的,必须拿出实际行动来证明改革的好处。

他转身对尉迟敬德说:“敬德,你去把那些带头闹事的人抓起来,严惩不贷。”

尉迟敬德领命而去,很快就把几个带头闹事的人抓了过来。李恪严厉地说:“你们这些人,为了一己私利,煽动百姓反对改革,实在是罪大恶极。如果你们现在悔改,我可以从轻发落。否则,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那几个人吓得瑟瑟发抖,纷纷表示愿意悔改。李恪又对百姓们说:“乡亲们,大家看看他们,他们就是被坏人利用了。只要大家支持改革,我们一定会让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

百姓们听了李恪的话,情绪渐渐稳定下来。李恪趁热打铁,又介绍了一些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取得的成果。百姓们开始相信李恪的话,纷纷表示愿意支持改革。

经过这次事件,李恪意识到改革的道路还很漫长,还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挑战。但他毫不畏惧,他坚信,只要有系统的支持,有大家的共同努力,改革一定能够成功。

李恪站在高台上,望着远方,心中暗暗发誓:“我一定要让大唐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让百姓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