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隐忧浮现

换源:

  李恪站在高台上,望着逐渐安静下来的人群,心中感慨万千。改革之路艰辛,好在暂时稳住了局面。

接下来数日,李恪越发忙碌。白天,他穿梭于大街小巷,与百姓交谈,了解改革落实情况;夜晚,则在书房与谋士们研讨改革方案,常常熬到三更。

一日午后,阳光炽热。李恪刚从城外的农田考察回来,满身疲惫。刚进府邸,管家匆匆迎上来,“王爷,几位大臣来访,正在客厅等候。”

李恪微微皱眉,思索着是哪些大臣,快步走向客厅。推开门,只见房玄龄、杜如晦等几位大臣端坐其中。

“见过诸位大人。”李恪拱手行礼。

房玄龄起身回礼,微笑道:“李将军,此次改革初见成效,实在可喜可贺。”

李恪谦虚道:“全赖陛下英明,以及各位大人支持,还有百姓配合,恪不过做了些分内之事。”

杜如晦接着说:“将军谦逊了。只是改革触动多方利益,往后怕是会有更多阻碍。”

李恪心中一凛,知道他们所言非虚,“杜大人所言极是,恪已有心理准备。还望各位大人多多相助。”

房玄龄轻轻点头,“将军有此决心甚好。我等自当为改革出力,只是有些大臣,心中未必服气。”

李恪敏锐捕捉到房玄龄话中深意,联想到之前在朝堂上一些大臣的阴阳怪气,“房大人可是指那些反对改革的大臣?”

房玄龄未直接回答,转而说:“树大招风,将军如今声望正隆,难免招人嫉妒。”

这时,一旁一直沉默的大臣突然开口,“将军手握重权,又推行改革,某些人怕是睡不着觉咯。”

李恪心中隐隐不安,表面却镇定自若,“恪一心只为大唐百姓,若有人从中作梗,恪也不会坐视不管。”

大臣们对视一眼,房玄龄缓缓道:“将军有此担当,实乃大唐之幸。但行事还需谨慎,莫要着了小人的道。”

李恪感激道:“多谢几位大人提醒,恪记下了。”

送走大臣后,李恪陷入沉思。改革以来,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周围的暗流涌动越来越明显。他深知,那些心怀不满的大臣就像隐藏在暗处的炸弹,随时可能爆炸。

几天后,朝堂上。李世民坐在龙椅上,听取各方汇报。轮到李恪时,他详细讲述了改革的进展和下一步计划。

然而,李恪刚说完,长孙无忌便站了出来,“陛下,李将军改革之心可嘉,但如今国库支出增多,怕是难以为继。”

李恪心中一惊,没想到长孙无忌会在此时提出这个问题。他迅速整理思绪,“长孙大人,改革初期确实需要一定投入,但从长远看,能让国家更加繁荣,百姓富足,届时国库收入自然会增加。”

长孙无忌冷笑一声,“说得轻巧,谁能保证改革一定成功?万一失败,这责任谁来负?”

李恪直视长孙无忌,坚定地说:“恪愿以项上人头担保,改革必定成功。若有闪失,恪绝不推卸责任。”

李世民看着两人争论,沉思片刻后说:“李恪,改革之事需稳扎稳打。长孙无忌所言也不无道理,你要权衡利弊。”

李恪抱拳,“陛下放心,恪定会谨慎行事。”

散朝后,楚萱儿追上李恪,担忧地说:“李恪,长孙无忌明显是针对你,你要小心。”

李恪叹了口气,“我知道,如今改革进入深水区,各方矛盾凸显。但我不会退缩。”

回到府邸,李恪独自坐在书房,望着窗外发呆。突然,一阵微风吹过,桌上的纸张沙沙作响。他仿佛听到了暗藏的危机在逼近。

这时,尉迟敬德风风火火地闯进来,“王爷,我听说外面有些流言蜚语,说您改革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李恪眉头紧皱,“又是那些人在搞鬼。他们想用这种手段抹黑我,阻碍改革。”

尉迟敬德气愤道:“王爷,咱干脆把那些造谣的人抓起来,狠狠教训一顿。”

李恪摇摇头,“不可鲁莽。抓人容易,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我们要拿出更多改革成果,让百姓受益,流言自然不攻自破。”

接下来几天,李恪加大了改革力度。他亲自到各地巡查,督促新政策的落实。同时,安排人手收集百姓对改革的反馈和建议。

在一次巡查途中,李恪遇到一位老农。老农拉着他的手,激动地说:“李将军,多亏了您的改革,我们家的日子好过太多啦。”

李恪心中一暖,“老人家,只要大家日子过得好,我做的一切就值得。”

然而,表面的平静无法掩盖暗流的涌动。一天傍晚,李恪收到一封匿名信。信上警告他停止改革,否则将有大祸临头。

李恪拿着信,眼神冰冷,“看来他们坐不住了。不过,想让我放弃改革,没那么容易。”

他把信交给楚萱儿,“萱儿,这件事你去查一下,看看是谁在背后捣鬼。”

楚萱儿接过信,坚定地点点头,“好,我一定查出真相。”

与此同时,朝堂上反对改革的声音越来越大。一些大臣联名上书,要求李世民暂停改革。

李世民看着奏章,眉头紧锁。他把李恪召进皇宫,严肃地说:“李恪,如今反对改革的声音不少,你可有应对之策?”

李恪抱拳,“陛下,改革难免会遇到阻力。我们不能因为一点困难就退缩。如今改革已初见成效,只要坚持下去,必能让大唐走向繁荣。”

李世民沉思良久,“你说的有道理。但你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尽量减少反对的声音。”

李恪回到府邸,心情沉重。他知道,接下来的路会更难走。但他没有丝毫退缩的想法,改革是大唐的未来,他必须坚持下去。

夜晚,月光如水洒在庭院。李恪独自在院子里踱步,思考着应对之策。突然,他听到一阵细微的脚步声。

他警觉地转过身,只见一个黑影闪过。李恪大喝一声,“谁?”

黑影停住脚步,缓缓走出阴影。竟是赵铭!

赵铭冷笑一声,“李恪,你以为你能一直风光下去吗?”

李恪怒目而视,“赵铭,你又想耍什么阴谋诡计?”

赵铭双手抱胸,“我劝你识趣点,停止改革。否则,你会后悔的。”

李恪向前一步,“我不会停止改革,你休想得逞。”

赵铭脸色阴沉,“哼,那你就等着瞧吧。”说完,他转身消失在夜色中。

李恪望着赵铭离去的方向,握紧了拳头。他知道,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

次日清晨,李恪早早来到朝堂。他发现一些大臣看他的眼神充满了敌意。

李世民宣布议事开始后,一位大臣突然站出来,“陛下,李恪推行改革以来,朝廷动荡不安,百姓也颇有怨言,臣认为应立即停止改革。”

李恪心中一紧,正要反驳,李世民抬手示意他先不要说话。

李世民看着那位大臣,“你可有证据证明百姓有怨言?”

大臣支支吾吾,“这……这是臣听闻。”

李世民皱了皱眉头,“道听途说不足为据。改革之事,朕自有决断。”

李恪暗暗松了一口气,同时也更加警惕那些反对者的小动作。

散朝后,李恪被李世民单独留了下来。李世民语重心长地说:“李恪,改革关乎大唐兴衰,朕支持你。但你要注意团结各方力量,避免树敌过多。”

李恪点头,“陛下放心,恪会尽力协调各方关系。”

离开皇宫后,李恪回到府邸,立即召集谋士们商议对策。

“如今反对势力越来越猖獗,我们必须想个办法应对。”李恪说道。

一位谋士建议:“王爷,我们可以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百姓了解改革的好处,争取他们的支持。”

李恪赞同道:“此计甚好。另外,我们还要揪出那些在背后搞鬼的人,让他们不敢再兴风作浪。”

于是,李恪安排人手在各地张贴告示,宣传改革成果。同时,楚萱儿也加紧了对匿名信和赵铭的调查。

几天过去了,宣传起到了一定效果。百姓们对改革的支持度有所提高。但楚萱儿那边却没有太大进展。

“李恪,目前还没有查到匿名信的来源和赵铭的阴谋。”楚萱儿有些沮丧地说。

李恪安慰她,“没关系,慢慢来。他们总会露出破绽的。”

然而,就在李恪以为一切都在慢慢向好的方向发展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一天,李恪正在书房批阅文件,突然管家慌张地跑进来,“王爷,不好了,有人在街头散布谣言,说您贪污改革资金。”

李恪猛地站起来,“什么?这分明是污蔑!”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