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拍案而起,“速速查明造谣之人,我倒要看看是谁如此大胆!”
管家匆忙离去。李恪在书房里来回踱步,拳头紧握。他深知这是对手的又一毒计,妄图抹黑他的声誉,阻碍改革进程。
这时,楚萱儿快步走进书房,眉头紧锁,“李恪,这谣言传得极快,短短半日,城内已有不少人议论纷纷。”
李恪咬牙切齿,“这帮小人,竟用如此下作的手段。”
楚萱儿担忧道:“如今谣言四起,百姓难免心生疑虑,这对改革十分不利。”
李恪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越是此时,越要冷静。我们需尽快找出证据,证明我的清白。”
几日后,朝堂之上。李世民端坐在龙椅上,脸色阴沉。
一位大臣站出来,义愤填膺道:“陛下,李恪贪污改革资金一事,如今满城风雨,臣以为必须彻查!”
李恪连忙出列,抱拳说道:“陛下,此乃污蔑之词,臣绝无贪污之举。”
李世民目光锐利地看向李恪,“李恪,如今证据尚未查明,你可有话说?”
李恪大声回应:“陛下,改革以来,臣日夜操劳,只为大唐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所谓贪污,纯属无稽之谈。”
另一位大臣冷哼一声,“空口无凭,谁能证明你的清白?”
李恪看向这位大臣,眼中闪过一丝怒火,“臣愿意接受调查,若真有贪污,臣愿以死谢罪。”
李世民沉思片刻,“此事关系重大,朕会派人彻查。在此期间,李恪你要配合调查。”
散朝后,楚萱儿走到李恪身边,轻声说:“李恪,你别太着急,我相信你一定能洗清冤屈。”
李恪苦笑着摇摇头,“如今形势严峻,那些小人绝不会轻易罢休。”
回到府邸,李恪立即召集谋士商议对策。
一位谋士说:“王爷,当务之急是找到造谣之人,顺藤摸瓜,揪出背后主谋。”
李恪点头,“不错,此事就交给你去办。另外,我们要加大改革成果的宣传力度,让百姓看到改革带来的实惠。”
几日后,调查有了些许进展。原来,那些谣言是从一家茶馆传出来的。
李恪带着侍卫赶到茶馆,找到了那个最先散布谣言的人。此人是个小混混,被人用银子收买,才编造谎言。
李恪厉声问道:“是谁指使你这么做的?”
小混混吓得瑟瑟发抖,“是……是一个黑衣人,他给了我十两银子,让我在茶馆里散布谣言。”
李恪皱起眉头,“黑衣人?你可看清他的模样?”
小混混摇摇头,“他蒙着脸,我没看清。只记得他身形瘦弱。”
李恪心中一动,身形瘦弱?难道是赵铭?
这时,一位大臣急匆匆赶来,“李将军,陛下紧急召见。”
李恪和楚萱儿对视一眼,随即跟着大臣进宫。
在御书房里,李世民面色凝重地看着李恪,“李恪,又有新情况。有人举报你在改革项目中私自挪用款项,证据确凿。”
李恪瞪大双眼,“陛下,这是陷害!那些所谓的证据,肯定是伪造的。”
李世民拿出一份奏章,递给李恪,“你自己看看吧。”
李恪接过奏章,仔细查看。上面列举了几笔款项,声称是他私自挪用。但李恪清楚,这些款项都是用于改革项目的正常开支。
李恪激动地说:“陛下,这些款项都有详细的账目记录,臣可以一一核对。”
李世民摆摆手,“朕已派人去查账。在此之前,你先留在府中,不得随意走动。”
李恪无奈地退下。回到府邸,他心急如焚。他知道,这是那些小人的又一次阴谋,想要彻底扳倒他。
楚萱儿安慰他,“李恪,别慌。我们一定会找到证据,证明你的清白。”
李恪点点头,“如今只能寄希望于查账结果了。”
几日后,查账的官员回宫复命。
李世民坐在龙椅上,听着官员的汇报,脸色渐渐缓和。
官员说:“陛下,经过仔细核对账目,李恪并无贪污挪用款项的行为。那些所谓的证据,是有人故意伪造的。”
李恪心中一喜,连忙出列,“陛下,臣就说这是污蔑。”
李世民看着李恪,“此次是朕误会你了。那些小人竟敢如此胆大妄为,朕定要严惩。”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又有一群大臣联名上书,指责李恪虽然没有贪污,但改革导致朝廷内部矛盾激化,百姓生活并未得到实质性改善。
李世民看着奏章,眉头紧锁。他把李恪召进皇宫,严肃地说:“李恪,如今反对改革的声音越来越大,你如何解释?”
李恪抱拳说道:“陛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虽然出现了一些问题,但从长远来看,改革必将让大唐走向繁荣。”
一位大臣反驳道:“李恪,你说得轻巧。如今朝廷动荡不安,百姓怨言不断,这就是改革的后果。”
李恪看向这位大臣,“请问大人,您所说的百姓怨言,可有具体事例?改革以来,农田水利得到改善,商业贸易更加繁荣,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成果。”
大臣被噎得说不出话来。
李世民沉思片刻,“李恪,你继续推行改革,但要注意方式方法,尽量减少反对的声音。”
李恪点头,“陛下放心,臣会努力协调各方关系。”
离开皇宫后,李恪回到府邸,陷入了沉思。他知道,那些心怀不满的大臣不会轻易罢手,接下来的路会更加艰难。
这时,楚萱儿走进书房,手里拿着一封信,“李恪,刚刚收到这封信,好像是匿名的。”
李恪接过信,打开一看,脸色瞬间变得十分难看。信上写道:“李恪,你若再不停止改革,下一次就没这么好运了。”
楚萱儿担忧地看着他,“李恪,这肯定又是那些小人的威胁。”
李恪握紧拳头,“他们越是威胁,我越不能退缩。改革是大唐的未来,我一定要坚持下去。”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李恪下定决心继续推进改革时,边关传来急报。
一位信使匆匆赶到京城,跪在李世民面前,“陛下,北方突厥部落集结大军,有进犯我大唐边境之势。”
李世民脸色一变,“突厥竟然敢在此时进犯,真是可恶。”
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
一位大臣说:“陛下,如今国内改革尚未完成,不宜与突厥开战,不如议和。”
另一位大臣反驳道:“议和只会让突厥更加嚣张,我大唐应出兵迎敌,彰显国威。”
李世民看向李恪,“李恪,你对此事有何看法?”
李恪沉思片刻,“陛下,如今改革正处关键时期,不宜大动干戈。但突厥若进犯,我们也不能示弱。臣建议先派遣使者前往突厥,探其虚实,同时加强边境防御。”
李世民点头,“此计甚好。李恪,你负责派遣使者之事。”
李恪领命。回到府邸,他立即挑选了一位精明能干的使者,交代了任务。
使者出发后,李恪密切关注着边关的动态。然而,就在他等待使者消息的时候,又一个坏消息传来。
管家慌张地跑进书房,“王爷,不好了,城里突然爆发了瘟疫。”
李恪心头一紧,“怎么会突然爆发瘟疫?情况如何?”
管家说:“已经有不少百姓感染,病情十分严重。”
李恪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深知,在这个节骨眼上爆发瘟疫,无疑是雪上加霜。
他站起身来,“立即召集郎中,调配药材,全力救治百姓。同时,封锁城门,防止疫情扩散。”
楚萱儿担忧地说:“李恪,如今内有瘟疫,外有突厥威胁,我们该如何是好?”
李恪咬咬牙,“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不会退缩。我定要带领大唐度过难关。”
就在李恪全力以赴应对瘟疫和突厥威胁时,那些心怀不满的大臣又开始蠢蠢欲动。他们聚集在一起,密谋着新的阴谋。
赵铭阴沉着脸说:“如今李恪忙于瘟疫和边关之事,正是我们下手的好机会。”
一位大臣附和道:“不错,我们可以在朝堂上弹劾他,说他无力应对当前局面,要求陛下撤掉他的职务。”
另一位大臣说:“光弹劾还不够,我们还要想办法让百姓对他失去信心。”
赵铭冷笑一声,“这有何难?我们可以散布谣言,说瘟疫是改革带来的恶果,是李恪的失职。”
众大臣纷纷点头,觉得此计甚妙。
于是,新一轮的谣言开始在城里传播。百姓们原本就对瘟疫恐慌不已,听到这些谣言后,对李恪的不满情绪也逐渐增加。
李恪得知这些谣言后,心中十分愤怒。但他无暇顾及这些,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救治百姓和防御突厥上。
在他的努力下,瘟疫得到了初步控制。郎中们研制出了有效的药方,感染人数逐渐减少。
同时,边境的防御也得到了加强。军队严阵以待,随时准备迎接突厥的进犯。
然而,那些心怀不满的大臣并没有就此罢手。他们不断在李世民面前诋毁李恪,说他在处理瘟疫和边关之事上不力,导致朝廷内外局势不稳。
李世民听得多了,心中也不免产生了疑虑。他把李恪召进皇宫,严肃地问:“李恪,如今朝廷内外议论纷纷,说你无力应对当前局面,你有何解释?”
李恪看着李世民,坚定地说:“陛下,臣一直在竭尽全力应对瘟疫和突厥威胁。如今瘟疫已得到控制,边境防御也已加强。那些谣言,皆是小人的污蔑之词。”
李世民沉思片刻,“朕希望你能尽快解决问题,稳定局势。否则,朕也难以堵住众人之口。”
李恪抱拳,“陛下放心,臣定会不负所托。”
离开皇宫后,李恪感到压力巨大。他知道,那些小人不会轻易放过他,而他必须在短时间内取得更大的成果,才能让李世民和百姓重新信任他。
这时,使者从突厥回来了。他向李恪汇报了突厥的情况。
使者说:“王爷,突厥此次集结大军,确实有进犯之意。但他们内部也存在矛盾,并非铁板一块。”
李恪眼睛一亮,“这倒是个机会。我们可以利用他们的内部矛盾,分化瓦解他们。”
于是,李恪开始制定新的策略。他一方面继续加强边境防御,另一方面派人潜入突厥,煽动他们的内部矛盾。
就在李恪为应对突厥和稳定国内局势而忙碌时,一个神秘人出现在京城。此人行踪诡异,似乎在策划着什么阴谋。
一天夜里,李恪正在书房里研究对策,突然听到窗外传来一阵轻微的声响。
他警觉地站起身来,抽出佩剑,轻声喝道:“谁?”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