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局内部,气氛犹如暴风雨前夕那沉甸甸、压抑得让人窒息的铅灰色云层,重重地压在每个人心头。审讯室的门紧闭着,像是一道道沉默且冰冷的屏障,将室内与外界决然分隔。头顶的白炽灯发出细微而持续的嗡鸣声,这声音好似一种无声却又急切的催促,又仿佛是在为这场紧张到极点的调查,默默烘托着那愈发凝重的氛围。昏黄的灯光倾洒而下,照亮了每一个人紧绷如弦的脸庞,投下深浅错落的阴影,仿佛将他们内心深处的不安与紧张,无情地放大了数倍。
李警官严格依照君逍遥的要求,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他逐一引领着三名死者的父母、老师以及关系亲近的同学朋友,进入不同的审讯室。每一个被带进来的人,神色皆各有不同,或是紧张得额头微微冒汗,或是满脸疑惑、眼神中透露出迷茫,又或是沉浸在悲伤之中难以自拔。他们全然不知等待自己的会是怎样的询问,更不确定自己所知晓的那些琐碎之事,是否会成为解开这桩离奇且惊悚案件的关键钥匙。
此刻,君逍遥正戴着耳机,全神贯注地置身于监控室,眼神锐利如猎鹰,在各个监控画面之间迅速切换。他的目光紧紧锁定在屏幕上每一位被询问者的一举一动上,犹如一位细致入微的观察者,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稍纵即逝的细微表情变化。第一位接受询问的是死者A的母亲,她静静地坐在审讯室的椅子上,双手死死地攥着衣角,指节因过度用力而泛白,仿佛那衣角是她在这陌生而紧张环境中的最后一丝依靠。
当警员抛出“您知道孩子最近参与宗教社团的事吗”这一问题时,她的瞳孔瞬间急剧收缩,那一瞬间,仿佛所有潜藏的情绪都在这极细微的动作中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然而,几乎是在同一刹那,她的嘴角却勉强扯出一丝微笑,这笑容僵硬而不自然,像是强贴在脸上的面具:“我……我不知道,孩子平时不太跟我聊这些。”
君逍遥的眼神瞬间锐利如刃,他迅速伸手拿起笔,在本子上疾书:“假笑,瞳孔收缩,典型的隐瞒反应,她必定知晓某些关键信息。这样的表情与动作变化,清晰表明她在刻意回避此问题,背后定然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或许她对孩子参与宗教社团的具体情况有所了解,只是出于某种难以言说的原因,选择了缄口不言。”
紧接着,君逍遥熟练地切换到下一个画面。画面里,死者B的同学正在讲述与死者的过往点滴。当提及“他在艺术展上和人争执”时,这位同学的喉结明显地上下滚动了一下,仿佛在努力吞咽着内心的紧张与不安,眼神也不自觉地飘向天花板,似乎在极力回避与警员的对视,口中嗫嚅着:“就……就是普通的学术分歧。”
君逍遥立刻敏锐地圈出这个细节,低声自语道:“吞咽口水、回避眼神,在涉及关键事件时出现如此明显的逃避反应,这场争吵背后恐怕隐藏着截然不同的隐情。他这些微妙的微表情与肢体动作,无疑表明他对这个问题有所隐瞒,这场看似寻常的争吵,绝非他所描述的那般简单。或许争吵背后,隐藏着与案件紧密相关的重大线索,我们必须深入挖掘,绝不能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与此同时,在另一间审讯室内,方木正凭借他那特有的耐心与亲和力,循循善诱地引导着死者C的导师回忆死者生前的种种细节。导师微微皱眉,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镜片后的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担忧与疑惑,缓缓说道:“他最近确实很反常,总是说要完成一件能改变世界的大事,还频繁提到‘审判’‘救赎’这些词,让人摸不着头脑。”
方木一边全神贯注地聆听,一边在笔记本上如飞般记录着。他的脑海中,一幅关于死者C的清晰画像正逐渐成形:死者C长期深陷自我否定的泥沼,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使得他在接触神秘学后,犹如在黑暗中抓住一根虚幻的救命稻草,逐渐滋生出极端思想,不知不觉间将自己代入了“救世主”的角色。方木停下笔,稍作思考后补充分析道:“这类人往往内心极度渴望指引与认同,极易被带有强烈价值观的人影响,恰似在茫茫黑暗中漂泊的船只,一旦瞥见看似能引领方向的光芒,便会不假思索地追随。凶手或许正是洞悉了他这种心理弱点,巧妙设局,将他引入这场罪恶滔天的阴谋之中。”
而在解剖室内,秦明正手持放大镜,以一种近乎虔诚的专注,仔细观察着死者膝盖处的钉孔。他的眼神中满是专业的执着与坚定,仿佛要从这些细微到几乎难以察觉的痕迹中,解读出凶手作案的每一个步骤。“钉子的角度几乎完全一致,误差不超过五度,”他对着助手说道,声音严肃而沉稳,“凶手在固定死者时,必定使用了某种精准的定位工具。这绝非临时起意的犯罪,而是经过精心策划的恶行,每一个细节都彰显出凶手的处心积虑。”
随后,秦明在翻检死者指甲缝时,又有了新的重大发现。他小心翼翼地从指甲缝中取出一些极其微小的物质,轻轻放在放大镜下,眼神瞬间凝聚。“除了黑色碎屑,这里还有少量植物纤维,很可能是在搬运过程中沾染的,这意味着案发现场或搬运工具附近存在绿植。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植物纤维,也许就是我们揭开案件真相的关键线索之一,它们或许来自凶手作案的第一现场,又或许来自搬运尸体时所使用的工具。”
夜幕如一块巨大的黑色绸缎,缓缓笼罩了整个城市。大街小巷被黑暗吞噬,唯有警局会议室里依旧灯火通明。君逍遥、方木和秦明三人在会议室碰头,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疲惫,但眼神中却燃烧着坚定的决心。秦明将解剖报告和证物袋郑重地摊放在桌上,神情严肃得如同即将宣判的法官:“凶器是极为锋利的解剖刀或雕刻刀,从伤口的细微痕迹可以清晰看出,凶手对人体肌肉走向了如指掌,宛如一位技艺精湛的外科医生。死者被麻醉后,通过某种精密工具精准固定位置,现场那充满仪式感的布置,绝非临时起意,而是经过反复演练的结果。这表明凶手不仅具备专业到令人胆寒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有着超乎常人的耐心与时间,来精心策划这场残忍至极的犯罪。”
方木缓缓翻开厚厚的询问记录,表情凝重得仿佛承载着千斤重担:“三名死者尽管性格迥异,但都处于心理上的脆弱时期。死者A内心深处极度渴望认同感,这种心理驱使他在宗教社团中苦苦寻觅;死者B因贫困的家境而滋生出自卑心理,这种自卑让他对外界的影响毫无抵抗力;死者C则整日沉迷于幻想,妄图在神秘学那虚幻的世界里找寻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他们在接触神秘学后,逐渐形成了偏执且扭曲的价值观,这极有可能是被凶手选中的核心因素。凶手犹如一个隐藏在黑暗中的猎手,精准地捕捉到他们内心的脆弱,将他们一步步引入自己精心设计的陷阱。”
君逍遥轻点鼠标,调出微表情分析记录,投影仪将画面清晰地投射在白板上。白板上,那些被精准标记的微表情细节,犹如一个个沉默的证人,等待着诉说隐藏的秘密。
“根据微表情的细致判断,共有七人存在说谎的重大嫌疑。其中死者A的母亲、死者B的同学,以及美术系的郑助教最为可疑。”君逍遥指着白板上的画面,语气笃定地说道,“郑助教在被问及紫罗兰图案时,不仅肩膀瞬间绷紧,这是身体对敏感问题的本能紧张反应,表明他对这个问题有着非同寻常的敏感度;手指还无意识地在空中比划花瓣形状,这是长期接触相关图案后形成的下意识反应,绝非偶然。而且,通过对他履历的深入调查发现,他曾修读过神秘学课程,这与案件中出现的宗教符号高度关联。从种种迹象综合判断,他与案件的关系绝非表面这般简单,很可能就是我们一直苦苦追寻的关键人物之一。”
窗外,雨点开始淅淅沥沥地敲打玻璃,发出清脆而富有节奏的声响,将会议室的灯光晕染成一片片模糊而柔和的光斑。嫌疑人员名单虽已初步确定,但三人心里都清楚,真正严峻的挑战才刚刚拉开帷幕。这些嫌疑人中究竟谁才是真凶?他们与死者之间又隐藏着怎样错综复杂的隐秘联系?真相,依旧被重重迷雾所包裹,等待着他们去层层揭开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