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谲谏成功,奖励喷子团

换源:

  方孝孺进言“特赦”之事,在民间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茶馆里,人声鼎沸。

“嘿,听说了吗?皇上这次可是下了狠心了!”一个茶客压低了声音,神秘兮兮地说。

“啥事儿啊?这么热闹?”旁边的人立刻凑了过来。

“还能有啥事儿?特赦呗!”茶客一拍桌子,“以后啊,功臣犯了死罪,也得跟老百姓一样,先定罪,再由皇上决定赦不赦!”

“这……这不是跟没说一样吗?”有人挠了挠头,一脸疑惑。

“嘿,你这就不懂了吧?”茶客得意地笑了,“这叫把事情摊开了!以前那些个免死金牌,算个啥?有了那个,那些功臣还不得上天?”

“现在不同了,赦不赦,皇上说了算!他们还敢胡来?”

“有道理,有道理!”众人纷纷点头。

“还是方先生厉害啊!这法子,绝了!”

“可不是嘛!既给皇上留了面子,又给那些功臣提了个醒!”

“方先生,真是智慧过人啊!”

酒肆里,几个酒客也喝得面红耳赤。

“要我说,这特赦就是比免死金牌好!”一个酒客打了个酒嗝,大着舌头说。

“咋说?”旁边的人问。

“你想啊,这特赦,它就是不一样啊!那些功臣要是犯了事儿,还是一样要吃牢饭!受的罪是一样的!到时候赦不赦免,还不一定。这还不好吗?要我说,只要一样都吃牢饭,就够了!”

“对对!”

“嗯,有道理!”

“这方大人,真是高人啊!”

“那是!要不怎么说人家是读书人呢!”

“来,为了方先生,干一杯!”

“干!”

街头巷尾,人们也都在议论纷纷。

“这下好了,那些功臣再也不敢胡来了!”

“是啊,皇上圣明啊!”

“还是方先生高明!!”

“……”

……

郑赐府邸,气氛却与外面截然不同。

建文朝的臣子们,一开始还不敢聚会。

毕竟,方孝孺搞什么特赦,也不知道天下人怎么看?可过了两天,他们发现,外面的百姓竟然都支持特赦。

于是,

他们也壮着胆子,偷偷地聚在了郑赐家里。

“奉和还是棋高一着啊……”王钝率先开口。

“是啊,杀了那么多靖难功臣,本来以为仇恨深重,没想到,一个劝谏特赦,靖难功臣反而感激他……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啊……”

尹昌隆一脸的不理解。

“照我说,方奉和这是救了太祖功臣啊!”黄福喃喃自语,“皇上以后……只能一碗水端平了……”

哼!

“正因为如此,皇上才更恨方孝孺……”郑赐语气冰冷,眼中闪过一丝忧虑。

众人面面相觑,一时无语。

是啊,方孝孺这一招,看似两全其美,实则……是将朱棣逼到了绝境。

以后,朱棣若是想偏袒靖难功臣,就只能暗中动手脚了。可是,暗中动手脚,又岂能瞒得过天下人的眼睛?

到时候,恐怕……

“唉……”

众人再次叹息,心中充满了担忧。

这朝堂之上,风云变幻,实在是……太凶险了!

……

方宅,书房。

“叮!”

一声清脆的系统提示音,在方孝孺脑海中响起。

【恭喜宿主成功谲谏,朱棣同意施行特赦制度】

【获得奖励:喷子团5000人】

“好!”

方孝孺猛地一拍桌子,眼中精光四射。

“正愁没有喉舌,这就送上门来了!”

他当即打开“喷子团”的介绍——

原来,这喷子团,其实就是一支训练有素的水军队伍。

他们可以通过授课、讲学、书籍、说书、讲相声等等方式,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百姓的想法。

“这……这不就是笔杆子吗?”

方孝孺心中一阵激动。

“说是软实力,实际上……非常硬核啊!”

来自现代的他,深知舆论的力量,有时候比刀枪还要厉害。

尤其是在这个时代,百姓普遍文化水平不高,更容易受到舆论的影响。

“有了喷子团,将来对付朱棣就更容易了……”

他看过不少大明问,深知儒生舆论非常厉害,往往逼得皇帝动弹不得!

比如那个正德,京城才下了一个月大雨,群臣就要让他下罪己诏……

将来,也可以对朱棣如法炮制啊!

……

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

大明朝在经历了靖难之役的动荡之后,逐渐恢复了元气。

各地百姓,也慢慢从战争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开始重建家园。

然而,朱棣的心情,却始终郁闷不已。

这天,他又带着道衍,来到了京郊的山区狩猎。两人骑着马,缓缓地走在山间小路上。

周围,是茂密的树林,不时传来几声鸟鸣。

“大师……”

朱棣勒住马缰,转头看向道衍。

“朕……最近总是心神不宁……”

“哦?”

道衍微微一笑,捋了捋胡须。

“皇上……可是为了那些太祖功臣?”

“唉……是,又不是……千头万绪啊……”

朱棣叹了口气,点了点头。

“皇上……”

道衍沉思片刻,缓缓开口。

“皇上啊,靖难成功也快一年了……大乱初定,百姓的心也慢慢在收了……皇上可曾想过……重开科举?”

“重开科举?”

朱棣一怔,随即摇了摇头,叹息说:

“读书人误信邪说,对朕,还是不认啊……”

说到这里,

朱棣深感无奈,两腿一夹,纵马向前。

道衍赶上来,大声说:

“皇上,读书人才是天下的根基啊!”

“马上取天下,不可马上治之!”

“皇上!读书人的心,就是官绅的心,长期离心离德,也绝非安定之道啊!”

嗯……

朱棣沉默了。

“皇上……何不……重建各地书院、私塾?”

“皇上可广赐千金,礼聘那些可靠的读书人,让他们宣讲皇上靖难之苦衷……岂不跟有效?”

“如此一来……既能安抚人心……又能压制那些邪说怪论啊………”

哦?

有道理!

朱棣并不回答,心里在想:重开书院,那是早晚得事,如果那些授课讲学的都靠得住,当然就可以重开……

一念至此,

他纵马驰骋,大声喊:

“好!”

“就依大师所言!”

“明日就下诏!”

“重建各地书院、私塾!”

“让那些读书人……都给朕……好好读书去!”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