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书房里。
方孝孺想了想:朱棣正在收骸骨,那是死人的事,我现在就该把杂交水稻推广出去,这是活人的事!
到时候,你朱棣收完骸骨,我的水稻也出来了!他可不想跟其他穿越人一样,有好东西总是交给皇上。
一念至此,
他当即决定,让门生弟子门到各地去种,只要秧苗出来,那些农户全都看得出来不简单,就会跟着种了。
很快,弟子和门生们陆续赶到。书房里很快就挤满了人,大家议论纷纷,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方孝孺走到众人面前,清了清嗓子。
“诸位!”
他的声音洪亮,一下子就让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
“今天叫你们来,是有一件重要的事。”
他指了指桌上的稻种,大声说:
“这是杂交水稻!”
“亩产至少七百斤以上!”
啊?
什么?
“七百斤?!”
“这……这怎么可能?”
弟子们顿时炸开了锅!
要知道,这个时代的水稻,亩产不过二三百斤。七百斤,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方孝孺对他们有绝对的权威,也不想解释,直言不讳地说:
“你们在京城的,就在京郊试种。”
“在外省的,就在外省试种。”
“记住,一定要按照我教你们的方法去做!”
弟子们虽然迷惑不解,但想到老师上次搞出了土豆,已经拯救了天下人的燃眉之急,这次也不会例外,这个杂交水稻一定是良种!
“老师放心,我们一定尽力!”
“对!我们一定把这杂交水稻种好!”
“……”
方孝孺点了点头,又说:
“稍后,我会派人把稻种送给你们!”
“你们一定要认真!当一件大事来做!”
“明白吗?”
众弟子一起行礼:
“我等明白。”
……
当天晚上,方孝孺让常威手底下的死士们,把一车车的稻种送到弟子手上。
最后又把雨化田叫到了书房。
“雨化田。”
“属下在!”
雨化田躬身待命。
“我这里还有一些杂交水稻的种子。”
方孝孺指了指桌上的一个布袋。
“你把这些种子,分发给咱们‘喷子团’的成员。就是那些在各地书院担任山长、副山长的人。”
“让他们也试种起来。”
“是!”
雨化田接过布袋,眼中闪过一丝兴奋。
“主人放心,属下一定办妥!”
他转身离去,身形如风,瞬间消失在院落中。
……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杂交水稻推广运动”,在全国各地秘密展开了。
方孝孺的弟子、门生,“喷子团”的成员……都在各自的领域,努力地推广着这种神奇的作物。
与此同时,朱棣那边,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瘗战地暴骨”的工作。
各地的官府,都接到了朝廷的命令,开始组织人手,收殓战场上的尸骨。
一时间,全国各地,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
一边是收尸骨,一边是种水稻。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同时出现在大明的土地上。
方孝孺站在书房的窗前,望着远方,心思也想得很远——
自己和朱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收尸骨的功已经是我的……
到时候,你尸骨收完,我的杂交水稻也出来了……
他喃喃自语,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自信的笑容。
……
这天黄昏,
方孝孺正在莫愁湖边散步。只见湖面波光粼粼,微风拂过,带来阵阵清凉。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感受着这难得的惬意。来的时候是乱世,现在却已经初定了。他也不由地感慨。
突然,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
雨化田的身影出现在他面前,神色匆匆。
“主人!”
“何事如此慌张?”
方孝孺眉头微皱。
“禀报主人:昨日,皇上和道衍出行郊外,途中说到‘内阁’,属下不知何意,特意上报。”
雨化田躬身禀报,语气中带着一丝疑惑。
“内阁?”
方孝孺一愣,随即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对啊!
朱棣是要搞内阁的!
怎么把这事忘了?
他之前就想清楚了,要推翻朱棣这种人,必须要贴身肉搏,首先就是要进入权力中心。而设立内阁,其实就是个绝佳的跳板。
毕竟,朱棣要集权,那是谁也挡不住的,这人就这样!他的种种集权手段,最后才把大明带入了死胡同
而要改变朱棣,那是千难万难!那就不如先顺着他,先进入权力中心,然后才能发挥系统的威力……
“朱棣啊朱棣,你既然要搞内阁,那我就给你个台阶……光靠你和道衍,是突破不了祖制的……”
想到这里,
方孝孺忍不住笑了——、
这世上,唯一能够在这件事上,帮朱棣一般的,就只有他方孝孺了!
毕竟,大明朝野,无论官绅还是百姓,人人都知道,太祖曾经有遗训:不允许设立宰相。
这,就会成为一个极大的障碍。朱棣又是个篡位的,想要突破这个门槛,几乎是不可能的。
除非……
有一个德高望重的人,站出来,提出谏言。他再顺水推舟,才有可能免除天下的口舌。
而这个人,除了他方孝孺,还能有谁?
……
与此同时,乾清宫内。
朱棣正和道衍相对而坐,品着香茗。
两人神色凝重。
“大师……”
朱棣放下茶杯,缓缓开口:“这内阁之事,你怎么看?”
道衍微微一笑,捻动着佛珠。
“皇上啊,此事……时机已到了……”
他顿了顿,又接着说。
“之前之所以推迟,是因为朝局不稳。”
“如今,皇上大体已经赢得了民心。正是设立内阁的好时机。”
“嗯……”
朱棣点了点头,但忽然又觉得不太容易,沉吟说:“可是……太祖有遗训,不许设立宰相……朕恐怕会引起天下人的非议啊……”
呵呵,
“皇上,此事……贫僧也想过了。”
道衍微微一笑,娓娓说:“太祖当年,在奉天殿拉弓射箭,命令后世不得设立宰相……可见这道门槛,的确很难突破……”
“但是……”
“但是什么?”
朱棣眉头一挑,赶紧追问。
“但是……如果有一个德高望重的人,站出来,提出谏言……天下人自然就没有话说了,要说,也是说这个人,不会说皇上……”
嗯嗯,
朱棣重重点头,喃喃说:“德高望重之人……这样的人,会帮朕吗?”
朱棣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个身影。可想来想去,却始终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选。他也不是没想过方孝孺,但那个老古板又怎么可能支持设立内阁?
这时,
道衍忽然说:“皇上,此事,建文朝臣不便说,永乐朝臣也不便说,只有尚存的太祖朝臣来说,方可堵住悠悠之口啊……”
哦?
朱棣立刻想起来——
耿炳文、李景隆、郭英!
让他们这几个太祖旧臣来提,自是最恰当不过。
“好!”
“大师啊,朕就叫杨士奇去探一探!”
嗯嗯,
道衍感觉这事还有点谱的。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