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里人心惶惶,不过郕王府内倒是一片宁静。
今日朱祁钰起了个大早。
昨晚安眠无梦,终于是睡了个好觉。
融合了朱祁钰的记忆和知识之后,再加上他的前世掌握的历史走向。
相比于前几日的紧张不安,此刻的他已经镇定了许多。
他能想象的到,朝廷大败,瓦剌人将要叩关的消息传开后,京师百姓会如何的惊惧不安。
但是他更加知道,越到关键时刻,越要更加的镇定。
以前常读历史,王朝兴衰看的多了,现在也不过只是,一群游牧名族想要谋取一些好处罢了,现在的蒙古诸部还没还没能力彻底威胁到大明。
更何况他还有于谦,对于北京保卫战,他比谁都有信心!
虽说现在京城内有些混乱,但是他对于眼下大明文官集团的能力还是信的过的,安民理政是他们的拿手本事。
至于他这个监国么...
那就是养好身体,该吃就吃,该喝就喝,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啊。
对朱祁钰来说,尤其如此!
如果历史上的景泰帝,有副好身板,有个儿子,那一切都会不一样啊!
吃过了造反,又在汪氏的监督下,喝了一碗实在难以下咽的汤药,这才慢慢悠悠的出门,赶往了皇宫了。
皇帝也是要上班的啊!
自东华门入文华殿,金英已在殿门口等了半天了。
看着不急不躁的朱祁钰,金英也是只得哭笑连连:这爷是一点不急啊......
“王爷啊,快进殿吧,奏折已经堆积如山了,尤其是这两日,边镇军报,兵部调兵入京,户部钱粮支出......”
“都等着王爷您批阅呢。”
朱祁钰走进殿内,随意选了两分奏折读了读,就两分就看的他头昏脑胀。
倒不是奏折所报事务多么复杂,而是这些文官写的奏折实在是太过啰嗦,七弯八绕,两句话就能说明白的事半天进入不了正题。
本来是个小事,非要引经据典,絮絮叨叨!
难怪明朝除了极个别皇帝,大部分皇帝要仰仗内阁和司礼监,就和叙述的方式,看了能不头大么。
就他手上这份,乃是京营官军和九门巡视官兵发生了摩擦,险些发生械斗。
看了几份,都是类似的小事,这时朱祁钰突然问一旁的金英问道:“以前陛下都是怎么处理这些的?”
“回王爷,陛下年纪小的时候,大事多由三位老大人处理。”
“陛下亲政之后么......”
说道这金英顿了顿,好像有些犹豫。
“怎么了?接着说啊。”
听了朱祁钰的话,金英才再次开口:“后面就以司礼监为主了......”
朱祁钰听完也是大致的明白了:司礼监为主,那不就是王振说了算么。
接这他将奏折放回桌上,说道:“通知通政司,以后的奏折先送内阁,票拟之后在送过来。”
金英听完,也是有些傻眼,问道:“全部么?”
看到朱祁钰点头确认,金英咬了咬牙,还是追问道:“王爷,这不符合祖制啊,这内阁也只是当时陛下年幼,临时组成,现在若是要行程制度,恐怕与祖制不符......”
朱祁钰抬起头,盯着金英,有些好奇。
“你倒是敢说。”
金英听后,连忙下拜:“臣多嘴了。”
朱祁钰站起身来,扶起金英,示意无妨。
金英这番话的潜台词,他很明白。
当初洪武皇帝撤了宰相,大量的政务全都压到皇帝的身上。
为的就是将权利集中,削弱文官的势力。
但是他可以日夜批阅奏章,还能保持精力充沛,后面的皇帝可没这能力。
所以从宣宗开始,司礼监就开始帮着皇帝处理政务了。
可惜到了朱祁镇,前面三杨还在的时候还好,三杨纷纷离世,这大权可不都落在了司礼监和王振的手上。
后面眼看司礼监确立权利过大,为了抑制这种情况,才将票拟的权利赋予内阁,这样渐渐的也使内阁逐渐做大,凌驾于六部之上。
现在的内阁对比后面几代,还没有什么权利,只负责提供咨询意见而已,内阁的名字也没确定,称呼为文渊阁。
金英说的没错,票拟和批红都是皇帝的权利,现在朱祁钰这样做,就等于将皇权分离了出去,使的文官集团权利进一步变大。
但是……
作为一个未来人,朱祁钰明白权利的细化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用一人治一国,实在是有力不逮。
如果这个皇帝足够勤劳,那自然是没有问题,但是一旦出现一两个昏君,那真是天下之灾,百姓之祸。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不如提前将制度定好,起码从历史上看,内阁票拟,皇帝批红,这个制度是有一定优势的。
更何况,人有力穷时,古往今来累死的皇帝可不少。
像朱元璋这中,事必亲躬还能长寿的皇帝,那可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
为了自己的健康,权利还是要分出去的好!
(求鲜花!求评价!)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