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楼房雏形已成,百姓激动坏了!

换源:

  ……

赶往方山的路上,朱樉则开始思考捡漏的另一个方向。

培养和发掘人才!

之前系统提示朱樉,要朱樉多多培养和发掘人才,可以达到千倍差价以上。

要说起来,培养和发掘人才,这的确称得上捡漏!

而且是大漏!

足以决定历史走向的大漏!

例如韩信。

项羽不能明白韩信的价值,放走了韩信。

这个漏就被刘邦捡到了。

有了韩信的帮手,刘邦便得以平定天下。

就这个差价,估值绝不止千倍!

多少名臣名将如果没有伯乐相中他们,也只能郁郁此生,泯然于凡俗之中,谁也不记得他的名字。

这个方向很可以考虑一下。

比如洪武十年,至少还有三名响彻后世的名将未被发掘。

尚未封侯,现任大都督府佥事的蓝玉。

唯一一个造反成功的藩王,他朱樉的四弟,朱棣!

以及尚未出生,日后堪比项羽的猛将,朱高煦!

朱樉心中已有了一些谋划。

眼下先把小区盖好卖出去再说。

……

朱樉赶到方山之后,召集工匠,讲授如何用混凝土盖房。

工匠们已有基础,学习的很快。

于是朱樉便以工匠为火种,传授方村村民。

然后再以方村村民为骨干,招募工人。

一边拆除方村的间间房屋,平整码头附近的田地。

一边打地基,搅和混凝土水泥,配合上青砖和竹筋,一层层的开始按建筑蓝图盖房子。

就这样轰轰烈烈开干起来!

无论是工匠们还是方村村民们,都铆足了劲,想要把这个工程做好。

工匠们知道这是一场难得的机遇。

他们又不傻,看了住宅小区的建设蓝图,再实际干一段时间,自然能明白,这住宅小区绝对是千古未见的大工程!

要是干得好,他们这些地位卑下的匠户,说不定能借此飞黄腾达!

而方村村民更是在给自己盖房子。

怎么可能不拼命。

朱樉为此不得不调集数名侍卫来工地上。

不是为了做监工。

而是要时时刻刻监视着,不能让这些建筑工们干活太拼命。

建筑工已经算是技术工种,培养起来不容易,朱樉以后需要用的地方多了,不能把他们累坏。

当然。

由于这些工匠和村民们,都是第一次接触水泥,第一次盖楼房。

朱樉自己也是第一次当包工头。

混凝土建房放在明初,又不能和后世条件完全一样。

故而在具体施工的时候自然会遇到一些问题。

还好系统给予的技术很全面,朱樉和工匠们讨论一番,集思广益,便能将问题解决掉。

……

一晃一个半月过去。

在众人的昼夜不舍的努力下,五栋住宅楼盖到了第三层。

乍看上去,已经有点样子。

许多建筑工平生第一次接触混凝土房,尽管只是毛坯,却足以使他们激动不已!

每天晚上在毛坯房里打地铺,总是能睡到笑醒!

因为大明一般人家,住的都是土胚房。

土胚房顾名思义,便是泥土砌成的房子。

没采光,通风差,很潮湿,易漏雨,不保暖。

这些问题也就罢了。

最要紧的是。

土胚房会塌的!

一旦连日下雨,很容易冲塌土胚房。

即便是一年四季天气良好,土胚房也要时时修补。

若是不住人的土胚房,过不了几年就会倒塌,这是常见之事。

而混凝土水泥房,只坚固这一个优点,就足以胜过土胚房全部!

就足以成为普天之下,几乎所有普通老百姓梦寐以求的房子。

那些出身方村的建筑工们,他们最大的困扰就是不能多干活。

会被侍卫拦着。

明明好日子就在前面招手,浑身上下一股股兴奋劲,热血沸腾,却不能往死里干活,别提难受了。

这些建筑工对于朱樉的感激之情,更是已难以言表。

跟着二皇子做事,真的是太痛快了!

这要不以死相报,那都不是个东西!

尽管建筑工们激动不已,然而对于这建成的三层楼房,朱樉却早已习以为常。

毛坯没装修的样子,还不如后世的老破小。

这逼格还远远不够。

估计不好吸引那些达官贵人的注意力。

对此,朱樉也做了好几手准备。

如在《西游记》里展开潜移默化。

修改和原创一些《西游记》里的剧情,以刻画高楼的逼格。

让报社李掌柜刊发。

说起来,这段时间里,朱樉不光是盖房子,其他事也干了不少。

像是报社那边,朱樉就交代李掌柜注意吸收选拔一些记者出来。

……

ps:新书快上架了,读者姥爷们应该知道很重要,作者就不多说啦!

喜欢这个故事的读者彦祖们,求数据!求数据!

Orz求鲜花!求打赏!求评价票!求月票!求催更票!求一切!!!

有数据,就拼死爆更!有数据,就拼死爆更!有数据,就拼死爆更!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