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搜集各路新闻。
这样日后便是没有《西游记》连载,仅凭新闻,也足以让《应天半旬报》保持影响力。
而且搜集新闻本身,就是在搜集情报。
因为情报的本质在于分析。
不需要去刺探私密的信息。
只要将已知的信息加以整理分析,便能得出需要的结论。
这段时间里,李掌柜汇报说效果很好。
有八个游手好闲,喜欢嚼舌根,但有点小身份的公子哥毛遂自荐,来当记者。
这些公子哥们平日里百般无聊,最喜欢的事就是在三味书屋二楼侃大山,吹牛逼。
当记者极对他们的脾性。
各路小道消息那是手到擒来。
搞得《应天半旬报》销量又增加不少。
朱樉不禁感慨,兴趣爱好果然是第一生产力。
……
又过了小半个月。
朱樉日常忙碌于盖房子,建小区。
除了偶尔还关注一下烧窑那边打磨透镜的事外,连宫中都没回过几次。
由于长期混迹于工地,朱樉浑身上下已经成了个土人。
让老朱和马皇后当面来认,第一眼都未必能认出来。
朱樉挺期盼着早日完工的那一天。
可以惊艳世人!大赚特赚!
当然,现在才四层楼高。
也没精装修。
在朱樉眼里还是不怎么样。
但这一日。
三味书屋的李掌柜,却寄来了大出朱樉意料的信。
李掌柜在信中语气焦急!
因为方山码头新建楼房的事,在应天府已经传的沸沸扬扬,几乎众所周知!
朱樉皱眉阅读此信。
在朱樉看来,这楼房也才建了四层,也就十三四米高,放在明初还不太显眼。
应该不至于吸引太多视线啊。
李掌柜却在信中写到,就几名记者搜集的新闻来看,当今朝堂之上,对于方山码头突然建起来的建筑群,反响极大!
因为这些楼房建得飞快。
才不过两个月的工夫,居然已经盖了十多米之高!
而且并非是容易松动的木楼,是极为坚固的石楼!
如同堡垒一般!
有人曾经来刺探过,以大石砸之,大石头都砸烂一块缺口,而楼房墙壁居然只有微微破损。
如此之短的时间内,铸成如此坚固的高楼!
这种事就像是一碗水倒进油锅一样,一下子就能引起极大的轰动!
现在是闹不清是谁有这么大的手笔,居然可以盖出这般楼房!
故而还没人敢直接对方山工地出手。
而且李掌柜根据手下记者搜集的新闻来看。
圣上对此事亦是十分关注。
但有件事很麻烦。
尽管方山建筑群,就建在二皇子朱樉的土地上。
但由于胡惟庸陈宁等人谣言的缘故。
几乎没人认为方山建筑群是二皇子搞的。
反而还是二皇子一大罪证!
李掌柜在信中以愤恨的语气写道。
胡惟庸陈宁等人紧抓住朱樉拆迁之事大做文章。
说朱樉拆迁一分钱也不给,把这些孤苦无依的百姓们,从他们的家中活生生撵出去。
要不是建筑方收留,这些方村百姓们得活活冻饿而死!
胡惟庸还说,朱樉这人一贯习惯坑蒙拐骗,低买高卖。
这定然是见有利可图,将方山这块地皮高价卖给了某位富商。
胡惟庸甚至还说,这位富商,正和他胡惟庸有点关系。
开发方山码头的,正是这位富商!
胡惟庸说的有鼻子有眼,又很符合朱樉一贯的形象,不少人半信半疑。
有的人去小区工地上刺探真实情况,但这些建筑工们因为和朱樉签有保密协议,不会吐露关于这工程半个字出去。
这样一来,还真让不少人相信了胡惟庸的说辞。
李掌柜的信写到这里时,气得字迹都变得潦草。
又焦急万分。
说前段时间还好,近来胡惟庸见二皇子没有反击,便更加大肆宣扬谣言。
现如今已经闹得满城风雨。
别人还好,就怕圣上认为二皇子真是拆家毁室之徒!
李掌柜恳求反击!
朱樉看完这封信,第一个想法便是。
估计老朱很快就会派人把自己叫到武英殿上,狠狠训斥。
不过正好,在建成楼房之前,该跟老朱谈一谈怎么分成的事。
至于胡惟庸的谣言。
朱樉则是呵呵一笑。
正愁没有机会拉胡惟庸下水,这是胡惟庸自己送上门来,不宰白不宰!
……
ps:新书快上架了,读者姥爷们应该知道很重要,作者就不多说啦!
喜欢这个故事的读者彦祖们,求数据!求数据!
Orz求鲜花!求打赏!求评价票!求月票!求催更票!求一切!!!
有数据,就拼死爆更!有数据,就拼死爆更!有数据,就拼死爆更!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