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
紫禁城,乾清宫。
巳时,早朝结束。
朱棣站在乾清宫前的石阶上。
杨荣、杨士奇、金幼孜、夏元吉等人站在他的身后。
了解了自他之后大明发生的大事。
朱棣迫切希望找到应对的良法。
想到昨天发生的事情,他嘴角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
“恳请天幕给朕一个了解瞻墡孙儿的机会。”朱棣心道。
巳时一刻。
天幕如约而至。
似乎听到了朱棣的心声。
天幕上出现了一行大字。
【大明最强皇叔朱瞻墡!】
东宫,别院。
王昶惊讶的张大了嘴巴。
“殿下!快看呐,今儿个天幕说的是您!”
朱瞻墡的原身在历史上并不出名。
他对自己穿越的这具身体不算了解。
闻言也露出了好奇的目光。
王昶喜形于色。
身为皇孙身边的贴身太监。
主子越有出息。
身为奴婢的他们活的更滋润。
..
【他没皇帝病,却生了皇帝命。】
【一辈子没做过皇帝,却干了不少皇帝干的事。】
【最终以73岁的高龄善终!】
【他就是明朝最牛皇叔,襄王朱瞻墡。】
东宫,别院。
朱瞻墡撇撇嘴。
73岁算什么高龄?
后世这个年龄算是刚刚步入老年人的行列。
九十多岁的大有人在。
王昶奉承道:“恭喜殿下,您的寿数比太祖高皇帝还要长呢!”
....
紫禁城。
朱棣深刻的意识到。
一个73岁的皇帝。
对大明王朝意味着什么。
只是不知瞻墡孙儿性情如何?
可惜自己知道的有些晚了。
若是在他刚出生的时候便知道此事。
抱到宫中让自己悉心教养。
不会比太孙朱瞻基差。
可惜他只有两年的时间。
只能慢慢的观察了!
.....
【俗话说的好,不想当皇帝的藩王不是好藩王,但明朝的襄王朱瞻墡偏偏是个例外!】
【朱瞻墡生于永乐四年,是仁宗朱高炽的第五子,宣宗朱瞻基的同母胞弟,生母是一代贤后诚孝昭皇后张氏。】
【永乐二十二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朱棣驾崩,天下动荡。】
【太子朱高炽继位,朱瞻墡受封襄王。】
【当时朱棣的二子汉王朱高煦和三子赵王朱高燧对皇位蠢蠢欲动。】
【仁宗朱高炽在位之时,尚能稳定局面。】
【但在几个月后,随着他的驾崩,大明帝国再次陷入混乱。】
朱高炽做了那么多年的常务副皇帝。
必是有能力的。
朱棣也深知这一点。
经过了一夜的缓冲。
他对于太子仅在位十个月已经想开了。
以朱高炽的身体状况。
只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继承朱高炽皇位的后世之君,才是大明王朝稳固的重点。
杨荣、杨士奇等人显然也知道这个道理。
故而看的格外认真。
原本他们对太孙朱瞻基极为满意。
一切都要推倒重来。
就算朱棣不顾一切仍旧让朱瞻基继位。
他们也会死谏!
【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二人想趁机夺权。】
【万幸的事,朱高炽几个二子都成长起来了。】
【朱高炽驾崩之时,朱瞻基正在应天府。】
【当时朱高炽想要还都应天府,于是派朱瞻基考察还都事宜。】
朱棣脸上露出震惊之色。
还都应天府?
老子辛辛苦苦迁都到北方!
你个败家玩意竟然想推翻朕的谋划。
他的内心生出了滔天怒火。
朱瞻基把朱高煦做成瓦罐鸡他都没这么生气。
还都一事。
是他所不能容忍的!
“马钰!”
“奴婢在!”马钰战战兢兢的站了出来。
“你去一趟东宫,当面申斥太子,命他一个月内不得出东宫半步,读书思过!”
“是,奴婢这就去!”
“哼!这个畜生,以为朕死了就不知道这事了吗?他没想到会有天幕降临吧?”
......
东宫,正院。
朱高炽脸色煞白。
“这....这可如何是好?”
朱高炽对迁都北方一直心怀怨言。
心里也一直存有登基还都的想法。
没想到这件事会被天幕说出来。
“唉,天幕害人不浅呀!”
朱瞻基深有体会!
皇太孙当的好好的。
谁知道天幕降临改变了这一切。
......
【朱瞻基得知父亲驾崩后,随即马不停蹄的奔赴京城。】
【在朱瞻基返回京城之际,一路困难重重,汉王朱高煦派出杀手,企图半路将其截杀。】
【这个时候,正在京城还未就藩的朱瞻墡被派上了用场。】
【为了以防万一,当时张太后下令朱瞻墡临时监国。】
【对于张太后而言,朱瞻基是自己儿子,朱瞻墡也是。】
【让朱瞻墡在京城监国,算是做两手准备。】
【明朝初年,监国权利极大,远超太子。】
【朱标、朱高炽当年监国,权利丝毫不亚于真正的皇帝,所以朱瞻墡监国之时,整个朝堂立马转换成辅佐皇帝的模式。】
【正是监国的经历,将彻底改变朱瞻墡一生的命运。】
朱棣不住的点头。
“太子有个好太子妃呀!临危不变,做出了最正确,最有利于朝堂的决定!”
“朱高煦这个逆子,竟然截杀朕的孙儿,怪不得瞻基把他做成瓦罐鸡,一点不冤!”
“叔叔抢侄儿的皇位,有失体统!”
朱棣脸部红心不跳的说道。
似乎忘记了自己的皇位是如何得来的。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