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读书人的风骨呢?(新书求收藏)

换源:

  【朱祁镇在成长的道路上,被两个人深深塑造。】

【其一是为其授业解惑的司礼监太监王振,王振原是知识分子,因文笔优秀奉旨进宫教授太监们的学问。】

【他的地位逐步攀升,开始涉足政治。】

【然而,张氏清楚看到王振崛起所蕴含的威胁,故在正统二年命他自尽,但在小皇帝及众臣的求情下,王振逃过一劫。】

【张太皇太后在世时,王振始终恪守宦官本分,从未有过反叛之心。】

天幕将一个太监拿出来大讲特讲。

说明这个太监对朝局的影响巨大。

朱棣心中闪过一抹疑虑。

他招呼过身旁的塞哈智。

“你去查一下,现在宫里有没有一个叫做王振的宦官!”

“属下遵命!”

【正统七年,禁宫气氛紧张肃然,大明朝的太皇太后张氏步入了生命的尽头。】

【此刻,御医们匍匐在慈宁宫门前,面露忧虑,不敢抬头,太皇太后的身体已然衰老不堪,病情严重,已无力回天。】

【于是,她召见两位重臣,杨士奇和杨溥,并命令宦官询问朝廷有无重要事宜未决。】

【但还没有等到宦官的回答,她已经溘然长逝。她在遗诏中要求大臣们要用心辅佐朱祁镇施行仁政,态度十分恳切且真诚。】

【明英宗朱祁镇对她的逝世深感悲痛,将她尊称为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

【同年十二月,张氏被埋葬在献陵。】

朱棣的眼睛也不由的有些湿润。

一个女人。

临死前还关心国家政务。

不愧是千古后妃的楷模。

朱棣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唉,若张氏能多活几年,也许不会发生土木堡一事,我大明的国祚当可增加个几十年!可惜,可惜了呀!”

随即,他又开口自嘲。

“我朱明王朝竟要依靠一个女人,当真令人哀叹!”

群臣皆都不答话。

【张皇后是明朝鲜见的女性政治家,对仁宣之治贡献卓著,明仁宗与明宣宗相继离世后,她挺身而出,稳定朝局,若无此举,大明恐将陷入危机之中。】

【太皇太后张氏去世后,朱祁镇的贴身太监王振面临的控制障碍消除掉了。】

【杨荣早已去世,杨士奇因为儿子杀人引咎辞职,杨溥年老体弱,精力衰竭,朝中新人威望欠缺,王振轻而易举就将权利揽入怀中。】

【顺从他的人会得到提拔,违逆他的人则会遭受惩罚,那些管理们纷纷争前恐后巴结王振以谋求晋升。】

【朱祁镇对王振的所作所为给与了支持,甚至尊敬地称呼他为先生。群臣为了保全自身,就连王侯公主们也纷纷对王振尊称翁父,大臣们更是争先恐后认王振为干爹。】

“混账!畜生!善恶不分,忠奸不辩,不配为我朱家子孙!还有那些朝中大臣,读书人的风骨呢?竟甘心认一阉人为父?荒谬!真是荒谬!”

杨荣和杨士奇的脸色也不好看。

尤其是后者,他没想到自己的结局竟是如此。

因为儿子杀人而引咎辞职?

不行!

今晚回去先打断那个逆子一条腿!

此时。

在紫禁城的一个角落里。

一名十八九岁,长相文弱的宦官吓得面如土色。

身边的宦官纷纷离得他老远。

似乎离他近了会沾染上恶疾一般。

此人正是王振,一个落地秀才,为了生计阉割入宫。

“不!不可能!这....这不是真的!”

王振刚要继续看看自己的结局如何。

一个高大的身影挡在他的面前。

“你是王振?”

王振一眼认出,这是锦衣卫指挥使塞哈智。

“是....奴.....奴婢是王振!”

塞哈智一挥手。

“带走!”

在其他宦官的注视下。

已经瘫软成烂泥的王振被两个锦衣卫拖走。

.

【王振爱权贪财,性格古怪且情绪多变。】

【正统十四年,瓦剌的头领也先携带贡品,满怀期待的来到明朝的边界,希望以此换取明朝的慷慨赏赐。】

【然而,宦官王振却吝啬的削减了五分之四的赏赐,这一行为如同一颗火星,瞬间点燃了瓦剌的怒火。】

【同年七月,瓦剌大军如同狂风暴雨般席卷而来,兵分四路,直取明朝的内地。】

【王振就此蛊惑朱祁镇御驾亲征,朱祁镇不顾众多大臣反对,毅然决定亲自出征瓦剌,他幻想着能够像朱棣那样立下赫赫战功。】

【王振和朱祁镇急功近利,两日里拼凑出号称50万的军队,实际仅有20万。粮草和武器短缺,便仓促出征。】

【诸多文武官员一同出行,然而军政大权都由王振以人掌控。】

朱棣已经无力吐槽了。

这不是胡闹吗?

他每次北征都需要提前准备。

这小子征瓦剌竟只准备数天工夫?

连粮草和武器都短缺。

这特娘打的什么仗?

“娘希匹的!这个畜生以为打仗是儿戏吗?堂堂皇帝受宦官蛊惑,怪不得能做出叫门这样的蠢事来!”

众臣子也觉得匪夷所思。

朱棣是何等的脾气。

他们尚且因为真理敢与之叫板。

但一个宦官,却把他们拿捏的死死的。

为什么?

他们死也想不明白。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