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墡来到乾清宫西暖阁。
朱棣此时坐在御榻上,正与四名臣子谈论事情。
“孙臣见过皇爷爷。”
朱瞻墡郁闷的行礼。
昨天聊的好好的。
结果自己刚回东宫就受到背刺。
以后再也不跟他好了。
看到朱瞻墡,杨士奇几人也连忙站了起来。
“臣等见过皇孙殿下。”
朱瞻墡一怔。
他还没从见过这么客气的内阁大臣。
这些人今天都吃错药了吗?
朱棣笑呵呵的也没有阻止。
这几人都是人精,应该可以看出自己的布置。
杨士奇当然能够猜到。
朱棣给皇孙找了两个老师。
一人是大明第一功臣,为国朝续命两百年的于谦。
一个是未来的内阁大臣,三杨之一的杨溥。
这两人教授皇孙读书。
其用意不言而喻了。
“朕看你似乎有些不情愿?怎么?对朕给你找的两位师傅不满意?”朱棣似笑非笑的说道。
“孙臣满意,简直太满意了。”朱瞻墡哪里敢说不满意,只能打碎牙齿往肚子里咽。
朱棣没有戳穿朱瞻墡心里的不满。
他下了御榻,披上一件大氅。
“时辰差不多了,咱们到门口等候吧!天幕降临还有两天的时间,朕倒是颇为的不舍。”
众人都有这个想法。
天幕让他们知道大明未来两百多年的走势。
给他们提供了执政的思路。
让他们知道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众人刚到宫门口,便看到半空中的天幕闪过一抹光华。
【明末,东林党!】
来了!
东林党终于来了!
作为大明灭亡的原因之一。
朱瞻墡一直对东林党恨之入骨。
如果没有东林党。
也许大明的国祚真的可以超过三百年。
【明末东林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
【他在明末的朝堂上又扮演着什么角色呢?】
【时间来到明万历年间,当时发生了著名的“国本之争”,争辩的双方分别是万历皇帝和以顾宪成为首的东林党人。】
【由于皇后未生育,故在长子朱常洛和三子朱常洵之间发生了太子之争。】
“朱常洵?”朱棣对这个名字有些熟悉,好像在天幕里听到过。
“皇爷爷,就是福禄宴中的福王朱常洵。”朱瞻墡开口解释道。
“哦,原来是他?一个置大明存亡于不顾的藩王,竟还有成为太子的可能?”
【万历皇帝十分喜爱三子朱常洵,但以顾宪成为首的众大臣屡次上奏,要求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礼法,立长子朱常洛未太子,因此收到万历的记恨,随后被罢官革职。】
【顾宪成于是回到了家乡,建立了东林书院,自称“东林先生”,招贤纳士,尝尝在书院内讲学和讨论时政,逐渐形成了“东林学派”。】
【学院大门刻着一副为大家所熟知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东宫,正院。
“好!这才是有情怀的读书人,我大明有这样的读书人,何愁不兴?”
太子朱高炽高兴的说道。
他从小跟随大儒读圣贤书。
最是尊重读书人。
这样一幅对联深深的打动了他的心。
朱高炽甚至冒出一个想法。
他要在詹事府贴上这幅对联。
鼓励皇子们读书的热情。
【东林书院吸引了大批学者和被贬的官员,影响力日渐扩大,俨然成为江南地区民间的舆论中心。】
【这里的人也由学术团体,逐步转变成政治派别,被反对者称之为“东林党”。】
【1620年,朱由校继位初期,由于东林党人拥立父亲朱常洛继位有功,大肆启用东林党人,一时间东林日盛,众正盈朝。】
【这时的满朝文武多为东林党人,越来越多的人寻求加入,以求得一官半职,东林党人的心态也渐渐发生了变化,日渐骄纵,排除异己,党同伐异,大肆打击非东林人士。】
“哼!读书人揽权,危害甚于武人!”
朱棣恨恨的说道。
他便吃过读书人的亏。
否则也不能搞死解缙,将夏元吉杨溥等人关入诏狱。
朱瞻墡也赞同的点点头。
“皇爷爷说的对,读书人的胃口永远填不饱。”
“哈哈,好孙儿,竟与朕想的不谋而合!”朱棣高兴的说道。
杨士奇、杨荣、夏元吉和金幼孜顿感尴尬。
他们就是典型的读书人。
也都出身书香门第。
金幼孜轻咳一声。
“陛下,臣以为,大多数的读书人都是以天下为己任。也许会有少数人坏了读书人的名声,但瑕不掩瑜,多数读书人还是能够做到克己奉公的!”
朱棣却是一阵冷笑。
“哼!克己奉公?说的比唱的都好听!别以为朕在这紫禁城就是瞎子聋子,你们读书人的龌龊朕知道的一清二楚。”
金幼孜宦海沉浮二十年,累升至文渊阁大学士。
在朝堂中备受尊敬,就算是皇帝也不能侮辱他。
“陛下,臣自入仕以来,恪尽职守,丝毫不敢放松己身。陛下如此辱臣,臣愿....”
朱棣挥挥手,打断了金幼孜的话。
“行了,若尔等真是克己奉公,严以律己,不妨会同户部丈量司丈量各家土地。若报上来的数字与登记在册相符,朕愿意当众给你们认错!”
金幼孜吹牛逼的话戛然而止。
脸上露出尴尬至极的表情。
朱瞻墡心中偷笑。
这些读书人的领袖。
哪个家中不是藏着巨量的隐田。
没有一个人经得住查。
“怎么?都不说话了?若是查出尔等家中田产与登记不符,你们愿意用家中老少人头作保吗?”
金幼孜率先跪下,杨士奇、杨荣和夏元吉都跟着跪了下来。
“臣等万死!”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