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皇孙之言,老成谋国(新书求收藏)

换源:

  【但是在皇权至上的时代,臣官之间结党是君主十分忌惮的,对皇权构成巨大威胁。】

【因此,宦官魏忠贤在朱由校的默许下,走上了历史舞台。】

【他上台后,开始构建自己的“阉党”,对东林党人开始了大肆打击和清洗。】

【直到崇祯帝继位后,东林党人才开始昭雪。】

虽然天幕说的并不清楚。

但朱棣和几名臣子都是聪明人。

从中听出了不一样的东西。

东林党人不再试读书人的领袖。

而是成为了结党营私祸害朝堂的一方势力。

那个宦官魏忠贤则是皇权放出去的一条狗。

起到了对东林党人制衡的作用。

崇祯帝继位,东林党昭雪。

意味着平衡被打破了。

如果没记错的话。

崇祯便是大明最后一位皇帝。

那么.

大明的灭亡。

东林党人在其中做了什么呢?

【魏忠贤和东林党,真小人与伪君子!】

【崇祯帝生前到底经历了什么,才让他愤恨的留下“文臣人人可杀的诅咒”?】

此言一出,四名臣子脸色皆变。

他们不但是文臣。

还是文臣的领袖。

这些话,几乎把他们一棒子都打死了。

过了半天。

朱棣才阴恻恻的说道:“虽然这话有些武断,却也不是没有道理!”

“陛下,文臣当众确有蛀虫,但大多数都是为国为民。陛下万不可被此言所误导。”杨士奇就差痛哭流涕了。

朱棣本来就对文臣有所不满。

这下子直接降到冰点了。

朱棣冷哼一声。

“哼,这才是最可怕的!打着为国为民的旗子行龌龊之事,甚至一心为国为民,却办糊涂事!齐泰黄子澄之流不就是如此吗?他们认为自己做的事情都是为了广大百姓,为了大明江山,结果呢?”

杨士奇有些为齐泰黄子澄说话。

但却没有这个胆子。

齐泰黄子澄的初心是好的。

但过于自以为是。

觉得他们自己是心怀天下。

其实他们的做法才是真正的奸臣所为。

看到杨士奇等人齐齐色变。

朱棣的脸色这才好了一些。

“行了,朕不是说你们,朕只是有感而发罢了。文臣无知,危害更甚于武将!”

【公元1627年11月,秋风落叶,万木萧瑟。紫禁城内的崇祯再三与锦衣卫确认大宦官魏忠贤的死讯。】

【在得到无比肯定的答复后,崇祯如释重负。】

【此时,这位17岁的少年天子万万没有想到,在干掉阉党这群真小人以后,大明江山却被一群伪君子拉入了万丈深渊,这群人就是东林党。】

【东林党魁顾宪成真正厉害的地方是为东林书院找来了资方,也就是江南士绅集团。】

【这群超级富豪们,从出几个闲钱,资助些寒窗苦读的穷秀才,发展到为东林一派提供政治黑金。】

【可以说,东林党就是江南士绅集团的白手套。他们投桃报李,以爱商恤民等高大上的接口,拒绝朝廷向士绅征税。】

【也就是在征税的问题上,东林党与大宦官魏忠贤产生了巨大的矛盾与冲突。】

朱瞻墡忍不住嗤笑一声。

这些东林党人属实该死。

正是因为他们一直帮着士绅集团说话。

导致大明末年的税赋收不上来。

各地藩王一毛不拔。

导致朝廷连军饷都发不出来。

可以这么说。

大明宗室的泛滥是导致明朝灭亡第二个原因。

东林党则是最主要的那个原因。

“孙儿,你笑什么?”

朱瞻墡一滞,这才想起来自己是在宫中。

“呃,那个.....孙臣在想,崇祯皇帝灭掉魏忠贤的阉党,一定觉得自己剪除了朝堂祸害,为大明百姓做了一件好事吧?他根本不会想到,正是灭掉了魏忠贤,导致朝堂失衡。阉党虽坏,但在那种环境之下,许是国家最大的忠臣。”

朱棣心中一震。

朱瞻墡说的这番话也正是他所想。

只是从这个16岁的皇孙嘴里说出来。

令他极为震撼!

他从小将太孙朱瞻基当做接班人来培养。

若是说出这番话,他并不惊讶。

但其他皇孙可就不一样了。

朱瞻墡的这番话,恰恰证明他有帝王的心思!

朱棣表面上不动声色,但内心是极为高兴的。

四位臣子也用不可思议的目光看向朱瞻墡。

这位历来名声不显的皇孙殿下当真厉害。

竟从只言片语从看出了朝堂的平衡之道。

“呵呵,你说的没错。既然魏忠贤被称为阉党,所做之事定也是激起了民愤,若你是崇祯皇帝,会继续放任他们相互制衡?”

“崇祯皇帝刚继位时,皇权必然会受到阉党和东林党的影响,那个时候的阉党相较东林党势大,若是孙臣的话,应该打压阉党,然后再提拔一派,让三家来制衡朝堂。位置坐稳之后,哪家对朝堂和社稷的危害最大,将其连根拔起,最终让另外的两家狗咬狗去吧!总之,不能让任意一家独大!”

朱棣眼前一亮。

让三家制衡朝堂虽然会暂时让朝堂乌烟瘴气。

官员每日忙于党争,于国事无益。

但在非常时期可以保得住江山。

留得青山在,便不愁没柴烧。

皇孙之言,老成谋国呀!

四位臣子也很意外朱瞻墡的回答。

他们以为皇孙会着手平衡两个派系的争斗。

没想到另辟蹊径,从两虎相争到三方争霸。

这个皇孙。

太可怕了!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