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5 万民皆耳闻

换源:

  “他,他怎么敢的!”

禁军统领章程金捏紧拳头,目光含惧,杀之而后快的心情更加迫切。

鸣冤鼓是真的不假。

但沉寂十余年无人敢奏。

怎么,难道大伙儿不想吗?

是不能!

更是不敢!

朱元璋铁腕治国,励精图治数十载,天下变好很多。

既然变好,就不“该”有冤屈。

李澈贸然敲响,表面上打得是鼓,实际上打皇帝的脸!

所以,此端万万不可开。

禁军悍不畏死,又有强兵利刃在手,李澈绝无胜算,偏偏朱元璋金口玉言,不许击杀诰冤之人。

咚!

咚!!

咚!!!

……

沉重如铁的鸣冤锤,居然能砸出“三长一短”的韵律,一遍遍刺激着围观者。

章程金脸上血色飞快崩逝,听见声律后,原本肃然的面目再也绷不住。

“这人哪来的牛劲啊!”

“给我查,他到底是谁?!”

虽然远远一见,但总觉得此人气质非同小可。

……

朝堂之上。

声响远扬之际,锦衣卫探子返回诏狱,向指挥使蒋瓛轻声汇报了近况。

“鸣冤鼓响?”

“李澈亲手敲的?你亲眼所见?”

蒋瓛不死心,又问了一遍,结果依旧震撼人心。

蒋瓛眉头紧皱,自己正因为主办蓝玉案忙到四脚朝天,又出现新的幺蛾子。

应该说,是个显眼包。

亏他先前曾以为,李澈是个聪明人。

但情报告诉他,这小子飘了,飘得太狠了!

当上大理寺卿没几天,就妄想干涉朝廷要案。

“李澈一个文弱书生,怎么可能敲得动……”

“文弱?他可不文弱啊!”

探子声音瞬间拔高,欲倾诉而后快。

他把抬棺一事娓娓道来,并且点明,是李澈个人所为。

“棺材铺的什么都招了,说亲耳听见,李澈要为某个高官喊冤。

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属下有理由怀疑,八成是为了蓝玉案!

指挥使怎么看?”

还怎么看?

赶紧面见陛下!

很快,蒋瓛驰骋快马赶赴皇宫,路过南门时,特意驻足片刻。

只因,那震天响的鼓声,连绵不断。

而“始作俑者”,还打得兴起,连长发披散都不管了。

“李澈你当真疯了!”

“跑来这儿撒野,没三思过?看来你真的很想落入锦衣卫手里。”

李澈这人有点不多,但还剩一个,就是一点就透。

他三思过了啊。

第一,朱元璋要为年幼的皇太孙清扫朝局,几乎板上钉钉!

届时血流成河,多我李澈一个也未尝不可。

第二,蓝玉非得死么?

蓝玉是淮西勋爵不假,但手握的兵权也是朱元璋亲手赐的!

有用的时候好兄弟,无用的时候百般提防。

对蓝玉这等纯臣。显然不太公平。

第三,常言道:身正不怕影子斜。

如果朱元璋经得起考验,即便把鸣冤鼓敲烂,又咋了?

是心虚吗?

是畏惧吗?

是急着堵住天下人的嘴?

扶持皇太孙的法子千千万,难道只剩这一个?

李澈双手腾空,呈现思考状,也想清楚了。

现在的朱元璋,不同当年了!

寄托厚望的儿子突然离世,只能把大明江山托付朱允炆,那还是个孩子啊。

不将淮西勋贵铲除干净,朱元璋是不会安心的。

好不容易能戳朱元璋肺管子,错过了得多可惜?

自己要是失败,将来还得待在大明,不知下次机会是何年何月了。

所以,咋样才能再恶心人一点呢?

“嗯,指挥使说得有道理。”

李澈停下的手,让蒋瓛以为他退缩了。

“知道就赶紧滚……”

下一秒。

嘹亮嗓音破空而出。

“臣,李澈,为凉国公蓝玉请命!”

“所作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为鬼雄!”

听清声音后,一众锦衣卫德目瞪口呆,更别说蒋瓛,看着李澈的目光透着复杂。

“你……还唱起来了……”

一声声控诉,赫然流淌在歌声中。

寻常人涉猎不足,不知道李澈口中的唱词,乃是取材屈原《九歌.国殇》。

此曲,为的是哀悼。

那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亡灵。

昔日,十五万楚国少年葬身他乡,死后无人入殓!屈原就亲自谱歌,以慰鬼雄。

今日,蓝玉血洗元朝余孽不过三年,竟锒铛落狱!

他唱的是歌吗?

明明是在控诉!

分明是想内涵!

企图让天下人知道,当今圣上忘恩负义,凉了忠君爱国的将士心肠。

蒋瓛双拳紧握,恨不得登时拔剑,却受制于皇命,不得斩杀鸣冤之人。

最终,蒋瓛无奈松开。

“真是个死脑筋的读书人,死十次也不冤。”

他略过李澈,朝大殿赶去。

这猖狂的动静不仅惊动京师,

陛下肯定也有所耳闻了!

……

大殿外。

挤满了一众官员。

六部之首几乎全到齐了,除了两个被牵连入狱的大官。

全拜锦衣卫所赐,但凡牵扯进蓝玉案者,通通落难。

对于这批功高震主的老臣。

老朱贯彻最熟悉的操作——物理裁员!

而不想弄脏手的最佳选择,自然是借用锦衣卫蒋瓛的手了。

蒋瓛匆匆赶来,引来无数侧目。

旁人从没见过指挥使面白如纸的模样。

“臣求见!”

蒋瓛跪地请求,却被侍卫拦住。

听耳报神传,陛下正在与太孙密谈,勒令任何人不得打扰。

随着咚咚咚的声音力透宫墙。

蒋瓛浑身发软,难得地被恐惧爬满。

他极目眺望,感觉事情走向越发不妙。

陛下,再拖下去就要逆天了啊!

文臣生大宝谏,万民皆耳闻。

万一李澈天挑动矛盾,让世人乃至军中不满,有人妄图效仿皇上怎么办?

官员们急得焦头烂额,大殿内却异常安静。

朱元璋瘫坐在榻边,半幅身子都软了。

李澈的种种行为,他从棺材铺时就有所耳闻。

朱元璋心知肚明,但并没有动手阻拦。

谁让自己亲口承诺过,谁敢干涉鸣冤者就灭一族,所以才让李澈一路绿灯,如入无人之境。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