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献策献祥瑞,奏疏惊金陵!

换源:

  王承恩那双因为激动而显得格外明亮的眼睛,死死地盯着陈渊,仿佛要从他身上榨出更多能让自己平步青云的“仙家秘法”。

“陈公子,快!快与本官细说!那‘仙薯’究竟如何种植?亩产真能达到……那般境地?”他连声音都有些颤抖,生怕自己听错一个字。

陈渊微微一笑,知道火候已到。

他也不藏私,当即将后世经过无数优化的土豆种植技术,捡重要的,用这个时代能理解的语言,娓娓道来。

“王大人,这仙薯种植,其实颇有讲究。”

“其一,选种。并非整个仙薯都可作为种子,需选取芽眼饱满之处,切块,每块约莫鸡蛋大小,确保至少有一两个芽眼。切好后,用草木灰裹上一层,既能防腐,又能促进生根。”

王承恩听得连连点头,身后的书吏更是奋笔疾书,唯恐漏掉一个字。这些可都是要写进奏疏,上达天听的“仙法”啊!

“其二,选地与播种。”陈渊继续道,“仙薯不喜粘土,最爱沙壤。虎头坡那等沙地,便是上佳之选。深耕之后,按行距一尺,株距半尺,将种块芽眼朝上,埋入土中约三寸即可。”

“至于产量……”陈渊顿了顿,看着王承恩那几乎要喷火的眼神,淡然道:“仙人曾言,此物若得天时地利人和,精心照料,亩产三千斤,并非虚言。但凡间俗土,灵气不足,初次种植,水肥若能跟上,亩产千斤,当是保守之数。”

亩产千斤!

哪怕是“保守之数”,也足以让王承恩激动得浑身颤栗!

大明朝最好的上田,一年两熟,加起来也不过五六百斤!这“仙薯”一季就能产千斤,若是推广开来,天下百姓何愁饥饿?这功劳,简直比天还大!

陈渊似乎嫌刺激得不够,又慢悠悠地补充道:“而且,此仙薯不仅高产,更有一桩好处——育种极易。一块仙薯能切出数块种薯,种下一季,便能收获百倍千倍之种,推广起来,事半功倍。”

“好!好啊!”王承恩激动地一拍大腿,脸上的皱纹都笑成了一朵菊花,“陈公子,你真乃我大明之福星!本官……本官代天下百姓,谢过公子!”

说着,他竟真的起身,对着陈渊深深一揖。

陈渊坦然受之。这一拜,他还真当得起。

“大人不必多礼。”陈渊扶起他,话锋一转,“仙薯虽好,还需有水。那神井虽解了燃眉之急,但若想长远惠及全村,乃至全县,还需有些规划。”

“哦?公子有何高见?”王承恩立刻来了精神,洗耳恭听。

陈渊胸有成竹地说道:“学生以为,可在神井下游,依山势修建几条简易的引水渠,将井水引导至各处田地。有条件处,更可挖掘小型蓄水塘,平日里将多余井水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如此,方能将这神井的效用,发挥到极致。”

这番话,条理清晰,眼光长远,哪里像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能说出来的?

王承恩看着陈渊,眼神中除了贪婪和激动,第一次,多了一丝真正的敬畏。

他越发肯定,这陈渊,绝对是得了仙人真传的!否则,如何能有这般经天纬地之才?

他仿佛已经看到,自己凭借这些“仙法”和“祥瑞”,在朝堂之上大放异彩,加官进爵,封妻荫子,走上人生巅峰的辉煌未来!

【叮!成功输出超越时代农业及水利知识,对地方大员决策产生重大影响!抬杠点 400!当前总点数:1450!】

【叮!恭喜宿主获得新成就:“农业奠基人(初级)”!效果:宿主在进行农业相关规划及指导时,说服力提升,更容易获得他人认可。】

系统提示音,再次证明了陈渊这番“献策”的价值。

“好!太好了!”王承恩激动得在堂中来回踱步,“本官这就命人,将公子所言,一字不差地记录下来,附在奏疏之后!”

他转过头,对陈渊道:“对了,陈公子,那两颗你让本官带走的仙薯,本官一直妥善保管。此番上奏,本官打算将此二薯作为‘祥瑞实物’,一并呈上,你看如何?”

“但凭大人做主。”陈渊微微一笑。

这正是他想要的结果。有实物为证,这祥瑞的分量,才更足!

“好好好!”王承恩连说三个好字,当即下令:“来人!传所有书吏、幕僚,立刻到后堂议事!本官要草拟奏疏,八百里加急,上奏天听!”

命令一下,整个县衙都动了起来。

王承恩亲自坐镇,将陈渊奉为上宾,遇到不解之处,便立刻向他请教。

陈渊自然是对答如流,时而引“仙人语录”,时而用浅显道理,将各种现代农业知识,巧妙地融入其中。

灯火通明,一夜无眠。

终于,在第二天清晨,一份凝聚了无数人希望与野心的奏疏,完成了最后的润色。

王承恩仔仔细细地看了三遍,确认无误后,才郑重地盖上了上元县的大印。

奏疏之中,他严格按照与陈渊的约定,将陈渊发现并献上“仙薯”与“神井”列为首功,对其“沟通仙人、福泽乡里”的功绩,更是用了无数溢美之词,大书特书,生怕朝廷看不到陈渊这位“奇人”的存在。

当然,他自己作为地方主官,“领导有方、发现祥瑞、及时上报”的功劳,也写得是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来人!”王承恩将密封好的奏疏,连同那两颗用锦盒精心包裹的土豆,交给一名心腹驿卒。

“八百里加急,不得有误!务必亲手将此祥瑞,呈于通政司!”

“遵命!”

驿卒领命,不敢怠慢,立刻翻身上马,马蹄翻飞,绝尘而去。

望着那远去的烟尘,王承恩的脸上,露出了前所未有的期待和激动。

这封奏疏,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

它将会在那座天下权力的中心——应天府金陵城,掀起怎样的惊天波澜?

那位一手缔造了大明王朝,此刻正为国事操劳的铁血帝王朱元璋,在看到这份来自上元县的“祥瑞”和“仙法”之后,又会是何等反应?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