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新河码头那些洋商手里的作物?!”姚广孝悟性极高,一点就通。】
【朱棣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说道:“没错!正是在洋商手里购买的。”】
【“土豆,玉米,辣椒都不是大明特有的作物。”】
【“虽然这些作物在偏远的地方,也有人种植过,但并没有普及。”】
【“所以,还是让本王来将其发扬光大吧!”】
【话落,姚广孝终于知道这些作物的来源了。】
【而蓝玉也是一脸尴尬,当时,他在警惕四周,并没有注意到朱棣在购买种子。】
【现在真相大白了,朱棣真就是在就藩前,就把自己以后要走的路给铺垫好了。】
【难怪,他敢于和杨宪正面对抗,甚至扬言置其余死地!】
【原先两人还不相信,可现在来看,他朱棣绝对有这个实力了!】
与此同时,朝堂上已经开始叽叽喳喳的讨论起来了,。
没错。
新河码头。
沿着南京城的江东门,一直往东边走,就能到达新河码头。
而且,步行只需半天时间!
也就是说,这些高产作物在他们的眼皮子底下,都没人发现!
这简直就是一个莫大的讽刺啊!
关乎一个国家,甚至一个民族兴亡的作物,居然就这么暴殄天物的,埋没在了新河码头上!
不仅百官惊愕,就连龙椅上的朱元璋,也是一脸的愤懑。
他指着人群中的户部尚书,直接开口骂道:“你还在瞅啥?是不是要让咱用八抬大轿请你去新河码头?!”
咯噔!
户部尚书心头顿时凉了半截,他哪儿还敢怠慢,连滚带爬的跑出了奉天殿。
他知道,要是自己没在码头那边,找到土豆,玉米这些作物种子,他就真的可以提着自己的脑袋去见朱元璋了。
也就在老朱气头上的时候,刘伯温却是平静的走上前,恭声说道:“陛下,臣从此次事件中,看出了一项国策的弊端。”
哗!!
话音落下,百官哗然。
一个个都用难以置信的眼光,看向这个行为举止异常的诚意伯。
他脑子没坏吧?
陛下可是在气头上啊!
你居然火上浇油,当着他的面,说国策有弊端!
这不是脑子坏掉了又是什么?九族消消乐了解下?
龙椅上的朱元璋,也是被气笑了,他用鹰隼一样锐利的目光,打量着刘伯温道:“刘基,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咱的国策有误,好啊,咱倒想听听,咱的国策哪里有误了!”
朱元璋对于刘伯温的称呼,都从诚意伯改为了刘基,到了直呼其名的地步了!
足以可见,他是有多么的愤怒了!
可即便如此,刘伯温丝毫没有退缩,相反,他还继续往前走了两步,大有一副无惧生死的凛然风骨。
即便是砍头问罪,他也要坚持心中的对与错!
“陛下!那个世界的四皇子说,土豆等高产量作物不是大明的本土作物,也就是说这些作物只有经过洋商之手,才能够到达大明!”
“而外物通过运输,能进入大明的途径,无外乎马车运输和船舶运输!”
“现在陛下的禁海令一下,外物就只能通过马车运输货物进大明,这无异于是给大明上了道枷锁,画地为牢了啊!”
李善长:“!!!”
汪广洋:“!!!”
詹徽:“!!!”
徐达:“!!!”
汤和:“!!!”
傅友德:“!!!”
一时间,文武百官都用错愕的目光看向刘伯温。
眼中除了震撼就也还是震撼!
不是,阿珍,你来真的啊?!
你以为龙椅上的那位爷,是其他皇帝?这位可是杀人都不眨眼的存在啊!
砰!!
台阶上,太子朱标应声跪拜在地上,替自己的老师刘伯温求情道:“父皇,诚意伯乃无心之举,还望不要与之计较!”
朱元璋怒极反笑,道:“老大,这刘夫子说的那么有理有据,你觉得他是无心之举?”
话落,他又把目光放向了下方的刘伯温身上,用极为冰冷的语气,说道:“来,说说吧,依你之见,该如何纠正这一弊端?”
话落,满堂寂静。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目光死死的看着眼前这位诚意伯。
他们的心里,在呼喊着一万个不要。
因为他们知道,一旦刘伯温抗争到底,那就是死路一条!
然而....
就见刘伯温在众人无比震撼的目光中,缓缓走上前,躬身一拜道:
“禁海一事,涉及江山国本,已不是纠正能够挽救的了。”
“臣恳请陛下,撤除禁海令,还大明一片星河灿烂!!”
————————————————————————————————————————————————————————————————————————————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