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幕外,百官倒吸了口凉气。
因为他们的时间线,已是胡惟庸案爆发过后了。
自然都清楚胡惟庸是什么德性。
那可是吃老朱的,用老朱的,最后还造老朱反的狠角儿。
朱元璋也因此气的够呛,直接把胡惟庸赤身绑在了山林里,让蚊虫叮咬至死。
“老四怎么知道胡惟庸不是善类?”
朱元璋倒吸了口凉气,深感诧异。
要知道,荧幕上的时间线,距离胡惟庸原形毕露的日子还早着呢!
难道,这老四真的有未卜先知的能力?!
就在朱元璋心头满是震撼的时候,一旁的朱标笑着走了过来,拍了拍朱元璋的肩膀道:“父皇,看来四弟识人的功夫,要比你厉害多了啊。”
“滚犊子!”
当着朝廷百官的面,朱元璋毫不留情的骂道。
胡惟庸案可是他的一大心魔,要知道,这是继杨宪之后,他第二次被丞相骗。
要造他们老朱家的反!
而两人都因为同一个原因,就是嫌弃他老朱没文化!
被父亲骂了的朱标,倒也不怒,反倒继续笑道:“父皇,你这些天不还在为谁来出任丞相一职而头疼吗?喏,四弟给你出了个主意。”
朱元璋明白,老大说的主意,就是荧幕上的朱棣所说的,废除宰相制度!
说实话,他也考虑过这件事。
可一来,宰相制传承了上千年,岂能说废就废?
其二,百官极力反对废相的事,他身为皇帝多少要听取百官心声的。
这其三就是,宰相起到为皇帝分担国事的作用。
如果没了宰相,那国家的所有事情,上到国策和天灾,下到哪个地方官吏出了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被皇帝和监国太子给全揽下来,事无巨细!
等于说,失去了一个对国事大小的筛选。
这是很让人头疼的。
念及此处,朱元璋看了看身旁这个体虚的太子,不由的轻叹了一声。
闹不好,自己这儿子,走的比他一个老头子还早呢。
可眼下,大明没有宰相的事实,正血淋淋的摆在他眼前。
他不得不再次把目光,放到了荧幕上。
他也想听听,那边的朱棣对于废相一事上,会有什么不一样的见解。
【“胡闹!”在听完朱棣的见解后,朱元璋差点没气晕过去。】
【“自古皇权,相权相互掣肘,怎么能让皇权一家独大?要是碰上明君时代还好,这要是碰上了昏君,那大明岂不是完蛋了?!”】
【无论哪个世界的朱元璋,都认为相权无比的重要。】
【虽然他大老粗一个,不懂的东西也很多,但他知道什么叫帝王权衡之术。】
【万事万物,都必须相互掣肘,互相制衡,不能任其一家独大!】
【而废除相权,无疑是让皇权一家独大,殊不知,皇帝犯的错误,不比宰相犯的要少!】
【一旁的朱标也是反驳了这一观点:“四弟,宰相制沿袭了上千年,是有它道理的,你不能说废就废啊。”】
【对于两人的观点,朱棣实在是不敢苟同。】
【他继续说道:“古往今来,沿用宰相制的王朝,哪个没有灭亡?古有商鞅变法,不也才奠定了大秦的强盛吗?”】
【“够了!!”朱元璋有些愠怒的说道:“王朝兴亡是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因素造成的,与宰相制有什么关系?你不要再说了!”】
【被这么一训斥,朱棣只好闭上了嘴。】
【他神情复杂,眼中有不甘有轻蔑也有反感。】
【对于他这个独断钻行的父皇,他实在是提不起任何的效忠之心来。】
【一系列误国误民的国策,迟早要把大明的大好江山玩没掉!】
【不如让自己上位,还大明一片万年盛世!】
【念及此处,朱棣再次劝道:“陛下,您可以不听取儿臣的建议,但千万别立胡惟庸为相,这是儿臣最后的忠告。”】
【朱元璋闻言,皱了皱眉道:“还给咱忠告,你在教你老子做事啊?”】
【一旁察觉到不对劲的朱标,也不由的询问道:“四弟,这胡惟庸可是与你有过节?”】
【朱棣摇了摇头。】
【不等朱标继续问话,朱元璋却是抢先说道:“没有过节,你干嘛不让人家做丞相?要不你推荐个人选?”】
【“儿臣不知。”说着,朱棣郑重行了一个君臣礼,声音陡然提升一个八度,高声道:“但儿臣以性命担保,绝对不能让胡惟庸出任中书左丞相!”】
【“儿臣愿死谏!!”】
————————————————————————————————————————————————————————————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