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臣愿死谏!!”】
随着荧幕上的朱棣说出这番话后,朝堂之上,百官震撼。
龙椅上的朱元璋,亦是心中一片骇然。
先不说朱棣料事如神。
就凭他敢于死谏的这份坚定,恐怕纵观古今,也没有几个大臣敢这么做的吧?
他明知道自己劝不动朱元璋,可还是毅然决然的得罪胡惟庸。
这份魄力,只怕是海瑞来了,高低也得称赞两句吧?
“难道....四弟真的知道未来之事?”朱标喃喃道,实在不敢相信,朱棣竟然这么坚定。
要知道,此时的胡惟庸,不过是一个朝廷小员,根本就是不起眼的人物。
要不是因为是李善长的门生,朱元璋甚至都不会在意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
事实证明,这个小角色确实有能力。
可对于君臣之道嘛,额.....
【“死谏?”朱元璋冷冷的瞥了朱棣一眼,有些愠怒的说道:“你的命就能够担保大明的未来吗?有些错,不是你一句死谏就能够弥补的,你懂吗!”】
【朱元璋本意,是让自己的儿子珍稀自己的命,不要随随便便就说死谏之类的话。】
【可在朱棣听来,这却是对他莫大的不信任。】
【自己都说死谏了,却换不来自己父亲的一句考虑一下。】
【朱棣心都凉了半截。】
【“父皇,儿臣最后一句劝。”朱棣深吸了一口气,目光幽幽道:“就算废相也不能立胡惟庸为相,此人日后会毁了大明根基的!”】
【朱元璋和朱标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眼神中看到了讶异。】
【前者毫不犹豫的问道:“你这么讲,可有证据?”】
【“这....”朱棣思索片刻后,终究还是没有说出原因:“没有证据,只是我自己这么认为而已。”】
【他总不可能真对朱元璋说,自己是一个穿越者,来自几百年过后,知道历史事件的走向吧?】
【这样也太扯了,而且朱元璋也不见得会相信自己。】
【见朱棣拿不出证据,朱元璋更加怒了:“胡闹!你虽贵为皇子,可也不能凭自己的臆想,诬陷朝廷官员!”】
【“儿臣没有,儿臣说的是事实。”朱棣叹了口气,继续劝道:“如若不然,父皇真的可以考虑废相一事。”】
【“废除宰相,将相权分解成一个专门的内阁机构,由十到二十人各司其职,这样不仅能降低宰相的容错率,还能够轻易掌控他们,岂不是两全其美的好法子?”】
【“要是真让胡惟庸上位,父皇!只怕他又要重蹈杨宪的覆辙啊!”】
【朱棣这话,无疑是在暗中提示朱元璋,大明应该建立一个内阁了。】
【内阁的好处,无疑是宰相制所不能替代的。】
【只可惜,对于老朱而言,内阁终究是超时代的产物。】
【他看不穿事情的本质,也同样看不到长远的未来。】
【而且,现在杨宪很令他火大,谁提这名字,他就跟谁急!】
【朱棣此言,无疑是在火上浇油。】
【“好啊,重蹈杨宪覆辙,咱就看看他是否真的要造反!”】
【朱元璋越说火气越大,甚至身子都在微微颤动,“老四,回你的封地去吧,这里不需要你了。”】
【说着,朱元璋强忍着怒火,自顾自的转身离开了。】
【朱标见状,连忙上前劝道:“父皇,好歹让四弟在宫中住上一段时间再走啊。”】
【“咱见着他心烦,老大,给咱送客!!”】
【话落,朱元璋的背影消失在了大殿深处。】
【而朱标也是满脸无奈,打算上前送送自己的这位四弟。】
【“太子殿下身份尊贵,还请留步,臣自己能走。”说着,朱棣一脸淡然的转身走向了大殿外。】
【独留朱标一人愣在原地,喃喃道:“四弟这是怎么了,他生父皇的气也就罢了,我这个当哥哥的哪儿惹他不高兴了?”】
【其实,他不知道的是,朱棣根本就没生他的气。】
【朱棣只是觉得,以后少和大哥来往,也不想打什么感情牌。】
【这样,以后造起反来,他才能够狠得下心,从自己这位大哥手中夺下江山!】
与此同时,荧幕外,百官骇然。
“内阁制?嘶,好像确实比宰相制要好得多啊!”
“确实,我也想了下,这个内阁制真如燕王殿下所说的那样,不仅能分解宰相权利,而且还能大大降低宰相做错事的几率!”
“是啊!宰相终究只是一个人,可内阁制一旦建立,就是很多人同时筛选和决断国家大事,这样一来,就很难犯大错误了!”
“没错!筛选出来的都是大明的精干人才,他们对于国事的判断上,可不像是那群愚民,盲目从众,他们都有自己独到的观点和见解!”
……
……
——————————————————————————————————————————————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