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晋王和燕王还有周王比较担心,但还是在运粮回去的途中,将秦王要发粮的消息散步出去,果然在第一时间,就有很多的人,前往秦地借粮。
但令人意外的是,这些借粮的人群中,几乎没有发生抢夺的事件,因为他们派人来了秦地之后,才发现秦王的粮食,根本是借都借不万的,那一仓仓的粮食,就算让他们吃上几年也不成问题。
很多人在见着那堆成山一样的粮仓时,整个人都傻眼了,一时间都对秦地的百姓羡慕不已。面对这样的干旱,他们都快饿得只能靠树皮充饥了,但是秦地的百姓呢,他们不但没有吃树皮,而且还有吃完的粮食,这反差感一下就来了。
一时间,这些前往秦地借粮的人,都不想回自己的潘地了,要不是秦王拦着,这秦地的人口,可能一瞬间就能翻几倍。
是啊,秦地这么富饶,谁不想成为秦地的百姓呢。
可以说,这次开仓放粮,虽然按照大明的律法,朱樉不能私自收留其他封地的百姓,但自从他方粮救济各地的大明百姓之后,一时间秦地之富,到时传遍了全国各地,而秦王的名声,更是让很多人都知晓了。
以前,他们只是听说秦王是一个顽固子弟,但现在看来,这不被皇上看中的二皇子,自从做了秦王之后,倒是皇上几个皇子中,最深受百姓赞扬的,一时间,有很多的人,都夸赞秦王是一个仁义的潘王。
不得不说,就连朱樉也没有想到,当初他只是简单地发展了一下秦地的农业,并且培育了他前世穿越过来的优质水稻,没想到,在秦地这些百姓的耕作下,倒是让粮食成倍的增长,而且,再上一些百姓因为比较勤劳,所以独自开垦一些荒地,这让秦地的粮食又增加不少。
确实,虽然秦地这个地方,在别人看来很穷,土地也不肥沃,但在有一些地方,因为靠近边关的缘故,这些地方倍开发出来之后,确是十分适合种粮食的,因为这些地方虽然看上去比较贫瘠,但土地里富有的矿物元素却非常的多。
原本就是多产的粮食,在种下去之后,更是长得十分好。
所以,当丰收的时候,就连朱樉都没有想到,这些粮食,基本上能够比得上整个大明所有百姓一年的粮食。
就在秦地这么一个小小的地方,就种出了这么多的粮食,而且还正好解决了整个大明这次所遭遇的干旱危机,可以说,现在人们只要一谈到秦地,就会谈到秦地的粮食,而谈到秦地的粮食,就不免谈到秦地的潘王朱樉。
可以说,一时间,在大明百姓心中,朱樉的位置竟然在不断地攀升,甚至都快接近老朱了。
当听说大明大多数地方都得到了粮食之后,朱樉这才将手中的册子放下来,这几日,他都在一关注着大明各地的受灾情况,只要是受灾严重的地方,朱樉都一时间让人将粮食运送过去。
毕竟,有些偏远地方,因为消息不灵通的缘故,他们都还不知道秦地现在正在开仓放粮。
“刘主薄,却粮的地方,你都派人送了过去没?”
朱樉身旁的刘主薄,自从得知他要放粮之后,这几日一直都没有休息,一直在秦王的书房,帮着处理事务,现在算是在朱樉的调教下,成为他的得力助手。
“回秦王殿下,根据您的意思,大明受旱灾严重的地方,我们都让人送去了粮食,经过这段时间的赠粮,各个地方的旱灾都有所缓和,一些潘王为此,还特地传信来,向秦您表示感谢,其中,还有些潘王,说到了明年秋收的时候,或许会向皇上请奏,前来拜访您,”
刘主薄站在一旁,认真汇报着最近从各地传来的折子。
“罢了,让他们来拜见我,我那父皇,不得打死我才怪,上次那税赋一事,他都还没有差清楚呢。”
对于老朱查自己税赋一事,秦王也早就听到消息,不过他也没有急于向老朱汇报情况,毕竟如果他主动向老朱汇报情况了,说不定那老主还会觉得想功高盖主呢,现在大明的太子可是自己大哥朱标,自己这父皇,眼里是没有别人的,当然也不容许别人的势头盖过他和太子。
总得来看,这件事情,就让自己这父皇慢慢查才是最好的。
说着,朱樉倒是想知道,最近父皇派来的那位刘大人,不知道在丰城过的怎么样了。
有时间,倒是可以去见一见他。
这可是父皇派来的钦差大臣,虽然是暗访,但也不至于就将别人冷落在那里才对,只是,最近这段时间,他一直忙于各地救灾的事情,也就没有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
不过,有一件事,朱樉倒是知道的。
那刘大人,好像因为污染丰城的水源,丰城的府衙并没有罚他五百两银子,而是罚他去种树了,据说一两银子一颗树,要种满五百颗树才能离开,这老爷管家两人的体力,怕是没有三两月是种不完的了,看来,他们查自己的事情,又得往后拖了。
要是父皇知道他派来的刘大人和自己的管家正在丰城植树造林,不知道父皇会有什么感想。
现在,朱樉倒是希望他们能够快点查清自己,这样自己也免得被父皇整天怀疑,还拍了锦衣卫来抓自己。
想着,朱樉不禁算了一下时间,自从上次锦衣卫前来抓他没成功,现在这个时间,也因该早就回到京都了,不知道听了锦衣卫的回报之后,父皇会对自己怎么想。
而且除此之外,自己这开仓放粮一事,算是帮父皇解决了燃眉之急,父皇再怎么生气,也能够将功补过吧。
不过,也算了,毕竟他只是一个潘王,被父皇防着也是正常的,防着就防着,他做自己的事情就行了。
朱樉是这样想的,他计划是建立一个海上的大明,让大明的名号,彻底响彻全世界,这才是他因该做的事情了,其他的事情,他管不着,也不想管。
那些争权夺利的事情,他也懒得去做。
实现大明的富强,这才是最伟大的计划。
“嗯,刘主薄,那个兵造办的事情,你加紧督促,然而除此之后,你去组织一批老中医,按照我给的配方,研制一种药物,过一段时间,我要去燕地,帮助燕王解决这场瘟疫之灾。”
自从燕王来了之后,从他口中听说燕地爆发瘟疫之时,朱樉就在开始准备研制对抗瘟疫的药物了。
这在古代,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在朱樉的眼里,确是能够改变的,只是稍微有一点难度而已,因为虽然秦地现在基础的经济已经发展起来了,但是一些特殊的医药技术,还是因为这个时代的水平有限,只能慢慢的来。
所以,他选择了用草药的方法来对抗这场瘟疫。
“好,秦王殿下,我这就令人着急秦地的所有的医师,研制您这药丹。”
“嗯,刘主薄,这医药不同于兵造办造兵器,所有的过程,都必须严格监督,除此之外,草药的晾晒,一定要按照这些医师的吩咐来做,切记不可大意。”
“秦王殿下放下,我一定丝毫敢懈怠,竭力做好一切的事。”
“那你尽管去做吧,我不出几日就将带着这些药物前往燕地。”
“是,殿下。”
在被朱樉交代了一番后,刘主薄便匆匆地离开了大殿。
现在,说实话,现在的进度,对于朱樉来说,也确是是有些慢了,要不是发生了这场旱灾,可能他早就带着兵打到了北元王庭了,只是因为现在大明的百姓都还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他只能缓一缓,所以兵造办的速度,也就慢了下来。
不过,现在各地已经有了粮食,而且根据他对天文的估算,这干旱因该不会坚持多久,至少在明年开春之前,就会的得到彻底的缓解。
到那个时候,整个大明又将生机勃勃。
只是现在,还是以解决百姓的困难为主,所谓的攘外先安内,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如果大明的百姓自己都过得民不聊生,那你就算建再多的功绩,也是对百姓的一种伤害。
这其中,有一个列子,那就是当初汉武帝打匈奴的时候,虽然那个时候,汉武大帝把匈奴杀得人仰马翻,将其逼到了瀚海的位置,但实际上,在这样大的丰功伟绩面前,大汉的百姓,确是承担了更沉重的代价,很多地方的百姓,简直是民不聊生。
虽然因此解决了外患,但百姓却过得比汉武大帝击破匈奴之前还要难一些。
这就说明,战争是需要一个度的。
打仗,不是要把别人打光,而是要打服,打得别人甘愿臣服,那就足够了。
而当然,臣服的条件是打痛别人,这样才能解决边疆之患,让大汉的子民,不再遭受袭扰之苦。
所以说,总结一切,所有的战争,其实都是为了百姓,而在这样的前提下,自然是不能以牺牲百姓的代价,而取的其他的战绩的。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朱樉要把所有粮食都拿出来,赈济百姓的原因,其实这些粮食,燕王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是朱樉准备为出海征战的粮食,有了这些粮食,就算秦地的百姓几年不种粮食,那都够吃了。
不过,在经历了这个旱灾之后,朱樉只得重新筹集粮食,等所有事情都准备好了之后,再准建立海上大明的计划。
而在此之前,就是先帮助自己这四弟燕王朱棣,先解决燕地的瘟疫,然后再北伐,完成千秋大爷,之后再是出海远征。
毕竟,海上大明这个想法,一听就令人热血澎湃,既然都穿越了,那为什么不出去看看呢,当然,这种看是带着大明海军去的。
此刻,朱樉站在秦王府的书房内,从窗外透过去,满眼都是秦地广阔的疆土,他不禁心想,当他把大明海军建造完成,将大明的旗帜挂满海洋时,不知道自己这位父皇会是什么想法。
什么日月山河所照,皆为大明国土的雄心壮志,别人只是说说,而他则是真正能够做到。
而且,他还是最不被看中的秦王朱樉,以前在京都的时候,大家都以为他顽固,昏庸无道,骄奢淫逸,但等到他实现这个宏伟愿望那天呢?
或许,所有的大明子名,都将为他证明。
朱樉没有继续留在大殿的书房之内,而是转身向秦王府外走去,他慢慢地走过秦城内热闹的集市,穿过那些小贩的吆喝声,踏上一条条台阶,最后走到那座高耸的城墙之上。
此刻,他仿佛就如同千年前那位秦王一样,俯瞰着自己脚下的土地。
以前,他为秦王,现在他为秦王,两人虽然不同处一个时代,但却都有一个相同的志向,那就是让这中原的百姓,彻底的融为一体,让彼此成为彼此的信仰。
不知为何,一时间,站在城墙上的朱樉,竟然仿佛如同看见了那个伟大的身影,他正高举着长剑,剑指远方,而他的脚下,正是大秦的千军万马。
不登高楼,不明先生之志。
哪怕在这一刻,作为穿越者的朱樉,也深深体会到了那种震撼,而这种震撼,更是坚定了他实现大明大兴的决心。
秦王之志,即是秦王之志,也是秦王之志。
而他朱樉想在所做的,正是向着那个最终极的目标前进。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