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稳居幕后,操纵时局!

换源:

  时值六月,酷暑难当。

使团乘坐着长江水师的战船,行进在烟波浩渺的长江上。

炽热的阳光穿透白云自天而降,映照在江面上,荡漾起一片粼粼白光。

船桨来回往复。

激起的水珠被江风裹挟着吹拂到李景隆的脸上,害得国公大人只能不顾形象地伸手抹了把脸上的汗和水。

“呼……”

李景隆长长吐出一口浊气,悬着的心终于彻底落下了。

在燕军大营的几个时辰。

对于他李景隆而言,无异于一种煎熬。

不过好在,结局是好的。

他总算是不负众望的完成了此行的任务,达到了目的。

当然。

并非是建文帝朱允炆的给他的和谈任务。

“我这条命,算是保住一半了……”

李景隆悠悠叹息一声。

抬起双手拍了拍自己的脑袋,嘴角微翘,露出一抹淡淡的苦笑。

不管此行如何惊心动魄。

但最终他还是完成了任务,算是初步的把自己这条性命给保住了。

想到这。

李景隆长久以来沉重的心情不由得得到疏解。

倚栏而望。

看着烟波浩渺,滚滚东逝的长江。

一阵意气风发。

“我若不死,可成大事!”

“此事之后,天高海阔,万里坦途,我李景隆必然不会再辜负父亲的盛名了!”

李景隆合手一拍。

想起自己那威名赫赫,却英年早逝的父亲,心中默默下定决心,一定要重新做人,成就一番伟业。

可就在这时。

“噗…哈哈……”

一阵突兀的笑声,突然将这份意境打破。

“谁?!”

李景隆大惊失色。

慌忙朝着四周张望一圈,却除了自己带来的棺材之外,再无一人一物。

“奇怪……”

“难不成是我这两天辛劳过度,出现癔症了?”

李景隆暗暗嘀咕一声。

随后转身离去,去船后找了捧清水洗了把脸,让自己清醒几分。

而在他走后。

摆放在甲板上的棺材里,却传来了悉悉索索的交谈声。

“欸,这李九江可真是好玩。”

“这好了伤疤忘了疼,忘了当年俺是怎么把他给锤烂的,你说是不是,马和兄弟?!”

棺材中。

两个大汉并排躺在一起。

这时候还未被赐姓郑的郑和抿了抿嘴。

努力把身子往旁边靠了靠,然后长舒一口气,浑身上下被挤得难受无比。

朱高煦身高九尺,体型魁梧。

而他郑和,虽然没有朱高煦那般身材,但也是一名大汉。

质地还算上乘的棺材。

在这一刻,承受了他不该承受的一切……

“我倒觉得李景隆还是很有水平的。”

作为李景隆苦主的郑和为他说了句公道话。

“虽然在郑村坝他却是大败,但那场大败的根本原因,其实应该归结到后勤上。”

“他本人还是有些手段的,殿下莫要轻视了他。”

早年间被朱元璋封为高阳郡王的朱高煦点了点头。

算是认可了自己这马和兄弟的说法。

“对了!”

“你说俺爹让咱俩偷偷进城,找安王叔干嘛?”

郑和闻言,刚想摇头。

但实在是被挤得难受,最终也只能罢了。

“我不知道。”

“王爷没跟我细说,不过,倒是嘱咐我和殿下您进城之后,万事都听安王殿下的!”

“听他命令行事!”

“至于为什么,我哪知道,反正听王爷的就对了……”

说罢。

郑和强行将双腿换了个姿势,压的棺材板子一阵咯吱咯吱作响。

“这马上就要攻南京城了,俺本应该跟在俺爹旁边,替他扛着大纛,或是带头冲锋才是。”

“唉!”

“欸,你说俺爹是不是糊涂了?!”

郑和:……

郑和心中一阵无语。

心想这种问题殿下你问问合适吗?!

朱高煦见他不回话,便要开口接着继续询问,却忽然被郑和一把捂住口鼻。

“噤声!”

郑和轻声提示。

话音刚落,战船就一阵剧烈的颠簸,随后人声从棺材四周传来。

半刻钟后。

棺材被重新放在板车上,使团也即将再度起程。

李景隆蹲在江边。

掬起一捧江水,洗去手上的汗渍,吹着微微的江风歇息片刻。

就在这时。

一道人影忽然出现在他身旁。

李景隆扭头看去,发现来人正是如今建文朝廷的长江水师统领,右都督佥事,陈瑄!

“见过曹国公!”

陈瑄容貌寻常。

只是那颌下长髯却是非凡,显得很有一番沉稳气象。

李景隆跟他虽然不算多熟。

但早年间在洪武朝的时候,因为李景隆主持西藏商贸,陈瑄也曾经在蜀地平叛,二人也因为公事见过不少面。

所以也算得上旧识。

“原来是陈佥事啊,可有事?”

李景隆笑呵呵的开口询问。

不过。

下一刻,他却陡然笑不出来了。

因为陈瑄走到他面前,轻声说道:

“不知国公大人和燕王殿下商量得如何?”

李景隆的笑容瞬间凝固在脸上,眼中闪过一丝警惕和震惊。

环视四周,见无人后才问道:

“陈瑄,你这是什么意思?”

陈瑄的脸上看不出任何表情变化。

“国公大人,我也是为了大明江山社稷考虑啊!”

“实不相瞒。”

“燕王手中并非没有水师,长江是守不住的!”

陈瑄伸手指了指远处,停泊在水寨中的各类战船,继续苦笑道:

“国公大人,您并非不知兵的人。”

“您觉得这长江水师,能挡住燕王的二十万虎狼之师吗?!”

李景隆闻言,一时间怔然。

“你究竟是何意?!”

“靖难!”

陈瑄回答得很干脆,毫无一丝拖泥带水。

“昨夜有人给我递消息,与我阐明利害,劝我趁势投降了燕王!”

“然后呢?”

李景隆追问道。

“开始我还在犹疑。”

“然后就又看到字条的反面写着,让我今天看看您是否顶着脑袋回来。”

“要是您死了,那万事皆休。”

“要是您没死,那便证明了此事已成必然,燕王必定靖难成功!”

李景隆彻底懵逼。

伸手接过陈瑄递过来的字条,却见上方的文字很是熟悉。

所书之人。

正是自己的表叔,安王朱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