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手绘海图,为海外扩张埋下伏笔!

换源:

  其实。

在之前看见郑和的时候,朱楹就已经猜出眼前这汉子怕是以为宦官。

原因很简单。

这汉子没有胡须和喉结。

在得出这个猜想之后,朱楹也思索着这人应该是朱棣信任的哪个宦官,并且他心中还冒出过郑和的名字。

只不过。

郑和这名字刚冒出来,朱楹就给直接压下去了。

“我华夏最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相貌气质应该就像周瑜周公瑾那般雄姿英发,英武非凡!”

方才朱楹心中就是这样想的。

在他印象中。

郑和就应该像九年义务教育的课本里,站在乘风破浪的大明宝船上,率领着庞大的舰队,行驶在万顷的大海上。

面对海盗及作乱的番国时,当指挥若定,挥斥方逑。

这副模样深深刻在朱楹的脑海中。

以至于让他一时间有些难以相信,眼前这魁梧且面黑的汉子,居然就是大名鼎鼎的郑和!

“不过。”

“史载郑和武艺高强,是朱老四那般鬼见愁人物的护卫,同时又能披挂冲阵,持刀砍人!”

“如此形象,倒也合适……”

想到这,朱楹不禁释然一笑。

“叔父,马和兄弟武功甚是高强!”

“就像表哥这样的。”

朱高煦伸手指了指旁边的李景隆,继续说道:

“马和兄弟能一回打十个!”

“当然了,比俺还是要差一些的,俺最少能打二十个!”

李景隆:……

曹国公一脸无辜。

什么时候他堂堂的当朝勋贵第一人,大明曹国公成了个计量单位了?!

就在这时。

方才沉思良久的郑和,忽然走到朱楹身前,深深弯腰,郑重行礼。

“敢问殿下方才所说的“法兰西”,可是那极西之地的番国?”

“正是如此。”

朱楹微笑点头。

自唐末宋初开始,华夏的对外贸易形势便趋向于海上贸易。

正是所谓的海上丝绸之路。

华夏的航海前辈们,在行商贸易之外,还往西不断进行探索,最远处到达印度洋西侧一带。

而在这之后,蒙古势大。

随着一次次的蒙古西征,西方的消息也传到华夏,以至于法兰西等国在华夏也并非无人所知。

当然。

也仅限于知道个国名罢了。

“这法兰西等国,虽在极西之地。”

“但若是走海路,经过数十万里,也可以到达这些极西之地的番国,与他们进行贸易往来。”

“如此。”

“天下间的白银必定会滚滚而来,我大明也自然会变得无比富庶!”

说罢。

朱楹哈哈一笑。

脑海中依然浮现出无数白银滚滚袭来的景象。

“什么?!”

就在朱楹幻想未来之际。

刚才在旁边静静倾听的郑和忽然大叫一声,脸上顿时写满了吃惊与难以置信。

“走海路?!”

“大食国的故地,应该就是海路的终点,再往西只能转为陆路了啊!海路怎能到达极西之地?!”

郑和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如何不能!”

“来人,且去给本王到后院池塘岸边取些干燥的沙土过来!”

朱楹大手一挥。

不多时,就有几个家丁仆役把些许干燥的沙子送了过来。

“你且看!”

朱楹蹲在地上,用手抚平沙土。

“此地为大食国故地,同时也是历代海贸的终点所在。”

“没错。”

郑和点头。

“此地再往西,就只能转陆路了。”

“然而上岸之后,满是荒凉戈壁与沙漠,路途艰难,成本极高,所以以往的海贸就终止于此!”

郑和说的,正是所谓的伊朗高原和中东地区。

在华夏古代。

称所谓的阿拉伯帝国为大食国,伊斯兰教,也被称之为大食法,而在传统海贸线路中,这地方就是海上贸易的终点与尽头。

“非也,非也……”

朱楹微微摇头,淡然一笑。

“向西海路不通,但若是向南呢?!”

说着。

朱楹伸手戳在沙土上,猛地向下方划去,继而绕过一个转角,复又往上划去。

正是非洲东海岸与好望角!

“由此南下,在陆地尽头绕过一个夹角,并转向北上!”

“如此。”

“沿着陆地往北航行,不出数月,就能到达真正的极西之地,踏上法兰西等番国的土地!”

说罢。

一个极其简陋的海图就出现在几人面前。

不知何时,徐增寿来到朱楹府中。

随行还带着不少仆役,正搬着许多礼品朝王府后院走去,想必是来找朱楹谈事,顺道给他妹妹,也就是安王妃带些礼物来着。

几人看着简陋的海图,一时间神情各异。

朱高煦满脸懵逼。

以他那焚书坑儒般的文化水平自然理解不了这海图,于是在看了一会之后,便径直回到棺材里睡觉去了。

徐增寿和李景隆二人则是大眼瞪小眼。

二人虽然都是大明勋贵二代里的文化人,所以能看懂一些,但不多。

只有郑和看懂了。

哪怕海图再简陋,再粗糙。

但是本就对航海有着无限热爱,和有着在这个时代堪称丰富的海洋知识的他,却是能够理解,明白!

“原来…是这样……”

郑和喃喃自语。

“原来从此南下,复行数万里后北上,即可直达极西之地!”

“哈哈,原来如此!”

郑和忽然大笑一声。

眼神炽热地看着简陋的海图,仿佛要把这图像深深地刻印在脑海之中。

就在此时。

远处忽然传来王府仆役的声音。

“殿下,宫中有翰林待诏求见殿下!”

众人闻言,皆是一惊。

蹲在地上仔细盯着海图的郑和霎时回神,伸手抹去沙土上的痕迹,随后瞬间跃起!

三步踏出,继而跳入不远处的棺材之中!

在跳进棺材躺好的前一秒,还用单手一拉棺材盖,使其死死盖上,严丝合缝!

在场众人:!!!

“卧草,好身手!”

朱楹感慨一句,心中颇受震撼。

李景隆在旁边抿了抿嘴,心想该死的表弟朱高煦似乎没胡扯,这郑和好像确实能打他十个……

“叫他进来罢!”

不多时。

自宫中奉旨而来的翰林待诏便来到几人眼前。

“拜见安王殿下!”

“见过曹国公,徐公子。”

这名翰林官员微微行礼,继而抬头,复又言道:

“陛下有旨,明日召开大朝会!”

“还请殿下前去!”

“好!本王知道了!”

朱楹挥了挥手,示意他可以滚蛋了。

翰林官见状也不墨迹,再次行礼之后,就要转身径直离去。

“欸,对了,你叫什么?”

朱楹忽然开口询问。

翰林官脚步一顿,回过身来,恭敬答道:

“回殿下。”

“下官翰林待诏,解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