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大朝会!

换源:

  大明建文四年,六月初八。

拂晓时分。

皎洁的残月尚且挂在半空之中,远处地平线的尽头,淡淡的光亮正渐渐晕开。

大明皇城外。

数以百计的青袍官员在此汇聚。

如同数百只苍蝇围在一起一样,在这昼夜交替之际,嗡嗡作响。

这些人大多都出自于翰林院和都察院衙门。

在洪武朝时。

都察院的言官们还好,翰林院的翰林学士等等却是纯纯的牛马,无权无势俸禄还少,虽说从翰林院出来后或许可当大官。

但是众所周知。

在洪武朝当大官,可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不过。

现在是建文朝了。

时代变了。

作为从年号字面上,就能看出来与他爷爷背道而驰的朱允炆,甫一登基,方孝孺等翰林院官员就瞬间得到重用。

所以如今,翰林院的地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只是大明王朝真正的高级官员,却不在此地。

而是在洪武门内御道两侧的六部、五军都督府等衙门的值房中。

洪武门内,御道西侧,五军都督府。

与往日开大朝会前,一大堆勋贵一代、二代们大声吆喝,攀谈不同。

今日的五军都督府内,却是出奇的很安静。

这对于大部分受教育水平,基本可以说是胎教肄业的勋贵们来说,很不寻常。

“欸,你说今天怎么突然开大朝会了?!”

一名勋贵二代伸手捅了捅旁边的同僚,歪头凑在他耳边轻声询问。

“谁知道呢?”

“管他的,反正八成最后一回了,且等着吧!”

那人低声回答几句。

按理来说。

大明王朝的大朝会一般都是在每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其他重要日子举行。

很少临时组织开会,除非有大事发生。

因此。

今天这场大朝会,本身就很不寻常了。

结合如今的当下形势,这些洪武朝的勋贵们大多心中已经有了些许猜想。

燕王殿下都快打进来了。

说不定。

这就是他们在建文朝,参加的最后一次大朝会了……!

“见过安王殿下!”

值房的角落。

朱楹和李景隆此刻正坐在这,徐增寿也凑了归来,坐在朱楹左手边,三人都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模样。

昨天傍晚,李景隆出使归来。

在得知此行诸事顺遂之后,朱楹心情瞬间大好。

于是。

把朱高煦和郑和安排妥当之后。

安王殿下自然不能亏待了功臣,所以当天晚上就拉着曹国公和小舅子徐增寿,一起出去喝了酒。

至于去哪喝的。

那自然是南京城最好的去处之一,教坊司了……!

在喝完酒之后。

自然而然地也就有了下一步的娱乐活动。

夜游(宿)秦淮河!

故此。

三人如今这副模样也就不奇怪了……

“好困啊……”

朱楹打了个哈欠,叹息一声。

“早知道今天会这么困,昨天我就不应该喝完酒后又去了秦淮河!”

“该死,都怪你!”

朱楹忽然抬起胳膊,给了李景隆一肘击。

“表叔,干嘛啊?”

“都怪你,非得那天跟我说凝香阁的姑娘很润,不然的话,表叔我也不至于这么没精神!”

李景隆:……

曹国公揉了揉有些发疼的胸口。

扭头有些幽怨地看了自己表叔一眼,心想秦淮河是你自己去的,那姑娘的房间也是你自己进的,关我屁事?!

不过想归想。

李景隆却没胆子当面吐槽朱楹。

一来人家是自己的长辈,二来人家到底是亲王,三来人家还是自己的救命恩人。

想到这。

李景隆顿时心中生出疑惑。

伸手戳了戳闭目养神的朱楹,环视四周,小心翼翼地轻声询问道:

“表叔。”

“你是怎么料到陈瑄脑后长反骨的?”

李景隆说的是昨日他在返程的路上,遇到水师统领陈瑄自爆身份的事情。

朱楹闻言呵呵一笑。

“本王能掐会算!”

“只要稍稍动一动手指,天下之事,便尽在掌握之中!”

李景隆撇了撇嘴,满脸不信。

“算了,不逗你了。”

朱楹收敛起玩味神色。

“我虽然不会占卜,但是我却清楚当下形势,由此也能猜测人心。”

“他陈瑄不过是个炮灰。”

“长江水师还剩下几条船?让他去当这个水师统领,难道不就是去当炮灰的吗?!”

正如朱楹所言。

之前一个月,盛庸基本上就已经榨干了江浙和直隶一带的所有军力。

如今。

建文朝廷兵源枯竭,军队战力严重偏低。

就连水师,也在朱棣的一次次大获全胜下所剩无几。

就陈瑄手下那几条船。

别说阻挡朱棣渡江攻南京城,就算是让他挡上几个时辰,恐怕都不大可能。

“陈瑄是个明白人,聪明人。”

“他又不是什么忠贞不二的建文忠臣,哪能拿着身家性命和大好前程跟朱棣作对到死?!”

“我不过是添了把火,让他提前投降了罢了……”

言罢。

朱楹拖过来一把椅子,毫无形象地抬起双脚便放了上去,再次闭上双眼,神游太虚去了。

而此时此刻。

皇宫大内中的建文帝朱允炆。

却完完全全没有他叔父这般的悠闲心情,而是像一只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在殿内来回踱步,甚是焦躁不安。

就在刚才。

朱允炆得知了一个不太妙的消息。

五军都督府佥事,长江水师统领陈瑄,有异动!

就在今日卯时。

陈瑄派遣心腹驾小舟渡江而去,在燕军大营停留两刻钟后才悄悄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