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策马踏入宣府卫所校场时,眼前景象让他攥紧缰绳——三百余名士卒面色菜黄,身形佝偻,铠甲松垮地挂在身上,活像一阵风就能吹倒。
他早知道边境苦寒,却没想到永乐盛世的光芒,竟照不进这北境之地。
此地百姓常年靠野菜稀粥果腹,人均寿命不过三十五岁,许多人连麦面的滋味都没尝过。
军户土地贫瘠,产出连糊口都难,逃荒者十之有八,能留下的老弱病残,如何扛得起刀枪?
“参见指挥使大人!“
士卒们参差不齐的声音,比校场的荒草更显凄凉。
朱瞻基翻开名册,瞳孔微缩:“三卫编制五千人,为何只剩这寥寥?“
“回大人,自三年前起,兵源就再未补足。“老吏捧着账本,手指微微发抖,“本地青壮要么逃荒,要么……“他压低声音,“被大户买去充作私兵了。“
朱瞻基望向远处山峦,几个衣着鲜亮的年轻人正骑着高头大马,手持弓箭追逐野兔。
他们身形矫健,与校场病弱的士卒形成刺眼对比。
“那些人为何不参军?“
赵老头神色尴尬:“大人有所不知,这些都是本地豪绅子弟。每到征兵时,他们便以‘家中独子’‘体弱多病’为由,花银子买通……“
“朝廷明令,唯有有功名者可免兵役!“朱瞻基冷笑,“他们哪个中过举人?“
赵老头急得直搓手:“大人,这些人家与官府盘根错节,若贸然得罪,战时粮草供应……“
“等瓦剌打进来,他们的金银田产保得住?“朱瞻基猛地抽出佩刀,“去,把那几人给我带过来!“
话音未落,李四已率领二十名玄甲军疾驰而去。
马蹄扬起的尘土中,校场士卒瞪大了眼睛——那些骑兵的铠甲锃亮,战马膘肥体壮,与他们手中锈迹斑斑的铁枪恍如两个世界。
“反了天了!知道我姑父是谁吗?“被押来的少年公子哥还在叫嚷,“我爹是宣府同知!你们敢动我?“
朱瞻基看都不看他,淡淡道:“按军规,逃避兵役者,杖责三十。“
皮鞭破空声响起时,公子哥的惨叫回荡在校场。
朱瞻基望着颤抖的士卒们,高声道:“从今日起,凡体魄强健者,无论出身,一律入编!若有人敢阻挠——“他的目光扫过脸色煞白的赵老头,“休怪本将军法无情!“
……
“懂规矩就好。在本殿下跟前撒野,灭门都是轻的!“朱瞻基扫视着噤声的公子哥,故意将“本殿下“三字咬得极重。
众人如遭雷击,齐刷刷抬头。
为首的少年声音发颤:“您、您可是赵王殿下?“
“睁大眼了——本殿下朱瞻基!“
校场瞬间鸦雀无声。
这些偏远卫所的官宦子弟,虽没见过天颜,却也听过这位皇殿下的传闻——边境战事因他而起,连赵王都栽过跟头。
此刻跪在地上,方才的骄横荡然无存。
“起来吧。“朱瞻基踢了踢地上的马鞭,“本殿下只想问一句,瓦剌犯边,朝廷诏令适龄男丁入伍,你们为何在此游猎?“
公子哥们面面相觑。
这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戳中要害——逃避兵役在大明是重罪,可哪朝哪代,达官显贵的子弟不是变着法子躲进兵营?
京城勋贵子弟从军是镀金,他们这些小官后代,谁愿拿命去拼?
“殿下明鉴!“一个圆脸少年硬着头皮开口,“小人愿立刻召集家丁,凑齐三卫人马,绝不让殿下为难!“
朱瞻基挑眉冷笑。
他岂会不知这些人打的算盘?
私奴上战场,平日里受欺压,战时倒戈都有可能:“倒不必劳烦诸位。不过每名士卒的铠甲兵器,少说要六十两银子……“
这话如巨石投入深潭。
三千卫所兵,那就是近二十万两白银!
众人脸色瞬间煞白——他们家族一年进项不过千两,这数字,砸锅卖铁也凑不出。
“殿下……这、这实在……“
“怎么?“朱瞻基逼近一步,“本殿下顶着抗旨的风险,给你们留条活路,反倒成了敲诈?“
他突然拍了拍少年肩膀,语气一转,“上报朝廷,你们逃避兵役,全家都得充军。现在出些银子,既能保平安,又能落个‘捐资助军’的美名,这笔账,你们不会算?“
众人瘫倒在地,冷汗湿透衣襟。
赵老头在旁看得暗爽——以往新来的官儿,都是变着法盘剥百姓,如今这位殿下专捏权贵,倒让他们这些小吏和百姓看了场好戏。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