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旨!奴才领命!这次王承恩没有再提出反对意见,皇帝都已经向地方萧强和官员放权了,这些藩王至少还是太祖太宗的子孙,是正统的老朱家血脉。
况且这些年流贼肆虐,中原地区许多藩地都被占领,各系藩王死伤惨重,那些幸存的王爷大多流落到淮安、凤阳等地安置,官府还要负责他们的吃喝。
恢复藩王们的部分权力,还能让他们自食其力,也算是为朝廷减轻负担。
还有,朱由检好像又想起了什么,开口说道,传旨赦免朱聿键,解除对他的幽禁,恢复其唐王爵位,重新掌管唐藩。
派人去传令时,给唐王带个朕的口谕:
当年,叔祖一心为国,兴兵勤王,无奈朕考虑到祖宗家法不可违背,将叔祖圈禁六年,如今朕已经知晓错误,希望叔祖不要怪罪朕,好好振作起来,为大明尽忠。
朱聿键出自唐藩一脉,是朱元璋二十三子唐王朱桱的后人,是朱元璋的九世孙,按辈分算,是朱由检这个朱元璋十一世孙的叔祖。
他在崇祯五年承袭唐王爵位,却锋芒毕露,一心想为大明效力。
崇祯九年,女真人入侵北直隶,他上疏请求入京勤王,而后在未获允许的情况下,擅自招募军士千人出发。
最终他的军队未能成功进京,只是在半路上与农民军打了几场仗,便被朝廷劝退。
待事态暂时稳定,朝廷便开始对他秋后算账,朱由检以藩王不掌兵为由,派锦衣卫废除了他的王爵,并将他圈禁在凤阳老家。
如今六年多过去了,朱由检依照朱元璋的计策,要下放皇权,藩王们也是朝廷需要联合的对象,像朱聿键这种曾经想要有所作为的王爷,更是应当加以任用。
所以,朱由检想到以口谕的形式向他道歉,并好好勉励唐王一番,同时也是做给其他藩王看,表明他是真心恢复藩地权力,以共同应对危局。
王承恩躬身一拜,领命道:遵旨!奴才定会派得力之人前往凤阳,给唐王传谕时,定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朱由检点点头说道:还有一事,你去传太子……算了,你先去把这些旨意传达下去。
王承恩领命退下,朱由检再度斜靠在龙椅上沉思,已然下放了权力,另立朝廷势在必行。
让太子去南京最为合适,可他才十四岁,恐怕难以肩负重任,还是得找能臣辅佐才行。
来人!传太子,还有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华。
……
半个时辰之后,一位身着淡黄蟒袍、长相稚嫩的长脸少年,以及一位年逾七十、须发皆白但身姿笔挺的绯袍官员,在太监的引领下一同步入御书房内间。
他们正是奉诏前来的太子朱慈烺和李邦华。
“儿臣给父皇请安。”
“微臣李邦华拜见陛下。”两人同时行大礼参拜。
朱由检刚写完一道圣旨,放下手中的笔,直截了当地说:“若想挽救当前危局,唯有另立朝廷这一条路。”
“所以,朕已决定,立刻安排太子前往南京。”
“李爱卿忠诚勇敢、足智多谋,朕打算派你去辅佐太子。”
崇祯皇帝的话,如同当空炸响的惊雷,在两人耳边轰然炸开。
刚起身的二人吓得立刻重新跪倒在地。
“父皇!什么叫另立朝廷?儿臣实在不敢接受命令!恳请父皇收回成命!”朱慈烺脸色惨白,在他看来,另立朝廷之举,岂不是要和父皇分庭抗礼?
往根本里想,这和谋逆之举又有什么不同?
难道是父皇对自己不满意了?
一旁的李邦华考虑得更加周全,他进言说:“陛下请三思!微臣在来此的途中已经得知,陛下已经颁布旨意,将部分中枢大权下放给地方,同时解除了对藩王的诸多限制。
如今若再动另立朝廷的念头,此举风险极大。虽说或许能解眼下的燃眉之急,但后患实在无穷啊!”
朱由检无奈地长叹一声,说:“朕又怎么会不知道会有后患?只是如今朕已经别无选择。
闯贼的大军眼看就要兵临京城,女真人又在北方虎视眈眈、伺机而动。
朕身为大明皇帝,‘天子守国门’是朕不可推卸的职责,因此绝不能撤离北京。
只能麻烦太子前往南京,替朕分担社稷重任了。”
当年朱棣通过靖难之役登基后,为了抵御和反击元人的威胁,同时巩固自身统治、促进大明南北地区的融合,于是将都城从南京迁到自己的大本营——靠近北方边境的北平,并将其改名为北京。
从那以后,大明便有了“天子守国门”的说法。
朱慈烺和李邦华深知,皇帝说自己不能离开北京,另一层深意是他不愿做临阵脱逃的“逃跑皇帝”。于是,二人便不再强行反对。
朱由检接着说:“朕刚刚已经拟好圣旨,命令太子前往南京处理政务,统率陪都的全套官僚体系,主持南方大局。
太子年纪尚轻、阅历不足,李爱卿一定要多加辅佐。”
说完,朱由检站起身来,拿起桌案上的圣旨,亲自交到朱慈烺手中。
朱慈烺只觉得手中的圣旨重若千钧,当即和李邦华一同跪地叩拜,说:“(儿)臣领旨!”
朱由检仰头望向殿顶,深吸一口气,说:“如今局势已经糜烂到这种地步,朕若不幸遭遇不测,太子应当在南京登基即位,务必守住我大明的万里江山!”
听到父皇这饱含失落与不甘的嘱托,朱慈烺作为皇室子弟与生俱来的责任感顿时涌上心头。
他向父皇重重叩首,郑重其事地回答:“遵旨!儿臣定当不辱使命!”
此后连续多日,朱元璋都没在太庙偏殿见到朱棣,渐渐察觉出自己的儿子有意回避自己。
他愈发觉得朱棣登基的过程必定藏有许多不便言说的隐情,于是开始向朱由检施加压力,试图从他口中探知永乐朝的详细情况。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