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你老实告诉本侯,你嘴里究竟有几句真话?

换源:

  “砰”的一声,院门重重地关上,只剩叶升一人,目光如饿狼锁定猎物般紧紧盯着林萧。

“林大人,本侯久闻大名,”“您就是那位无论什么罪名都肯认的文弱官员林萧吧。”叶升活动着四肢,缓步朝林萧逼近。

林萧对叶升叫出自己的名字并不意外,这些高门武勋向来人脉繁杂,探听消息易如反掌,

“叶侯爷是觉得,本官认罪连累了您的家人?”

叶升冷哼一声,捏紧拳头运起内力,准备对林萧动手,“你这懦夫,说什么都没用,若不是你胡乱认罪画押,我一家老小何至于落到这般田地?!

今日本侯便先取你性命,以解心头之恨。受死吧!”

话音未落,他便挥拳朝林萧的要害部位猛击而去。

“哈哈哈哈!”林萧强撑镇定,屹立不动,面上露出讥讽之色,“叶侯爷当真以为,是本官害得靖宁侯府至此田地?

您就别自欺欺人了,从当年您与胡惟庸结交之时起,叶家的命运便已注定,胡惟庸伏诛那日起,皇上便没打算放过您。”

叶升闻言,动作骤然停顿,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

“你?你!休要胡言乱语!本侯与胡相……胡逆根本没什么深交,况且胡逆伏法至今已十二年,案发当年锦衣卫便审查过本侯,最终查明本侯与胡逆罪行毫无关联,本侯是被冤枉的!”

林萧见叶升停下了动作,心里暗暗松了一口气。

不动手就好。

只要动口,自己便安全了。

“如今的形势和过去不同了,这十几年里,但凡和‘胡党’二字扯上关系的官员,有一个算一个,哪个有好下场?他们又有哪个一开始不是被查明与胡惟庸无关?

那些位高权重的武勋,像韩国公李善长,还有陆仲亨、唐胜宗、费聚、赵雄等一众侯爵,哪个不是时隔十年被翻出旧账,被扣上‘与胡惟庸共谋不轨’的罪名?

都过去十年了,哪里还能查到‘不轨’的证据?根本就是查无实据!还不是锦衣卫说什么就是什么,皇上说什么便是什么!冤枉您的人,比您自己都清楚您有多冤枉!”

叶升彻底崩溃了。

他收势停手,仰头望向天空,面色苦涩,似乎已经认命。

“原来一切早已命中注定,躲不过,根本躲不过啊。都是淮西乡党,陛下为何就不念及同乡之情?可恨我叶升,为大明出生入死,最终却要落得身死族灭的下场……”

林萧确定叶升不会再对自己动手,心中大为安定,于是端起茶盏泡了一杯龙井,递到叶升手中。

“侯爷,喝口茶吧。”

叶升警惕地瞥了林萧一眼,接过茶杯一饮而尽,随后重重叹息一声,呆立在原地沉默不语。

林萧也不多说话,径自坐回竹椅之上。

此刻无声胜有声。

过了很久,叶升情绪稍微缓和了一些,走到桌边想给自己续茶,晃了晃茶盏,却发现没水了。

“侯爷稍等,让我来。”林萧起身接过茶盏,换上新茶叶,从暖炉上取下热水壶,重新为叶升斟满茶水,整套动作流畅自然,“侯爷请用茶!”

“站久了,还是坐着喝吧。”

林萧将竹椅搬到叶升身旁,又转身回房搬来另一张椅子。

与将死之人相处,尤其是像叶升这种身怀高强武艺的,必须要有十足的耐心,以免对方受到刺激而误伤到自己。

叶升将林萧的从容淡定看在眼里,不禁心生诧异。

“林大人既然已经认罪,结局未必会比本侯更好,可您为何如此气定神闲?

您不会不清楚,帮锦衣卫做伪证胡乱指认的人,都不会有好下场吧?那蒋瓛的承诺,简直如同儿戏一般。”

林萧微微一怔,显然叶升把自己当成了被蒋瓛蒙骗的棋子。

“侯爷明察秋毫,我怎会不知道蒋瓛是什么德行?与他们合作,无异于自寻死路。实则,我本就是胡惟庸……不!是胡相的人,命运早已注定。”

林萧自然不会说出自己一心求死的念头,于是便以锦衣卫强加的“胡党”身份,来解释自己胡乱认罪的行为,为此,他还改称胡惟庸为敬称“胡相”,以坐实自己的胡党身份。

叶升却眯起眼睛,满脸狐疑。

“本侯怎么不知道胡相心腹之中有你这号人物?再说林大人你太过年轻,胡相去世那年,你至多不过十五六岁吧?说吧,你究竟为何自认胡党?到底是谁指使你的?”

林萧……

险些忘了叶升与胡惟庸交往密切,他可是如假包换的胡党成员,而自己却是个冒牌货。

“其实,我幼时受过胡相恩惠,若无胡相资助,我绝无今日……”

叶升冷笑一声,打断道:“可听林大人的口音,分明是江浙人士,那可是已故诚意伯刘基等浙东派的地盘,胡相身为淮西派首脑,怎会去资助你?

你老实告诉本侯,你嘴里究竟有几句真话?”

林萧……

当初只顾着认罪,却忘了籍贯是党羽划分的重要标志,这锦衣卫办案也太不严谨了,连叶升这样的武夫都能看出破绽,只能说,想混入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圈子,实在太难!

叶升对林萧仍存疑窦,林萧胡乱认罪画押,还认领胡党身份,处处透着蹊跷,于是他以林萧的江浙籍贯为切入点,质疑其胡党身份的真实性。

这便牵扯到洪武初年刘基与胡惟庸的政斗。

诚意伯刘基乃是大明开国伯爵,浙东派领袖,浙东派是太祖为制衡淮西派而扶持的文官势力,其成员多为江浙籍士人。

但淮西派势力强大,最终还是压倒了浙东派,就连刘基本人,也在洪武八年不明不白地死去。

淮西派得势后,并未放松对浙东派的打压,恨不得堵死江浙籍士人在朝中的晋升之路,身为淮西派首领的胡惟庸,更没理由去资助一个江浙籍的年轻后辈。

因此,叶升的怀疑并非毫无根据。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