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庙之中,朱元璋处理完政务后,早早便来到偏殿等候。不多时,推门声响起,朱慈烺走了进来。
未等其行大礼,朱元璋便急切问道:“那林萧的档案记录,可曾查到?”
朱慈烺抵达后,朱元璋便迫不及待地询问起林萧在后世史书中的记载。然而,朱慈烺的回答令他大吃一惊。
“启禀太祖爷,关于林萧的记载寥寥无几,仅有只言片语留存。”
朱慈烺汇报道,“林萧,其籍贯与出生年份均无确切记录,洪武二十一年考中举人,被任命为开化县令。
洪武二十五年三月,调任礼科给事中一职。
此人性格刚直,敢于直言进谏,深受陛下赏识,同年八月初晋升为礼科右给事中,不久后便身染重病……此后便再无任何记载。依臣孙推测,他很可能遭遇了不测。”
明太祖朱元璋听闻此言,陷入良久沉思。怎的?这年轻人竟这般福薄命浅?
自己刚提拔他,正打算重用其才学,他便身染重病,且史料中再无半点后续记载。
难道他就此病逝了?这究竟是自己看走了眼,还是上天怪他言语冒犯,特意降罪于他?可若真是如此,为何史书中竟无片言只语留存?
不妥,朱元璋神情肃穆道,朕向来极其看重国史的记载与传承,诸如官员的人事档案、履历记录等皆应作为重中之重妥善保管。
朕为此还曾颁布严旨,为何竟会出现记录缺失的状况?
史料若有缺漏,我大明的辉煌历程该如何承接古代文明,又怎能传扬后世?你们后世的朝廷实在是太轻视此事了。
朱元璋乃推翻元廷统治、建立大明王朝的开国之君。
为凝聚华夏民心,同时为大明政权的合法性正名,他承认元朝的法统,却不认可元廷文化的正统性,认为其文化属游牧蛮夷之文化,难称华夏正统。
为塑造华夏文明正统继承者的形象,他宣称大明继承的是唐宋文化。
而要承接这一文化,不仅需革除元朝的一些陋习,弘扬华夏儒学,通过大规模修撰国史来加以宣扬亦是重要举措。
毕竟详尽的历史记录能让天下百姓知晓大明是如何继往开来,并指引未来的发展方向。
朱慈烺见太祖爷动了肝火,赶忙解释道:太祖爷消消气。
林萧终究是洪武年间的普通官员,记录不详、档案损毁,实在是在所难免。
您不妨再给臣孙一些时日,臣孙定当仔细查访,或许还有其他文卷记载着相关信息...
朱慈烺心中有苦难言。他初次听到林萧这个名字时,便觉十分陌生。
要知道,大明每一朝但凡有突出贡献的大臣,都会被大书特书,甚至会被当作名臣典范来教导他们这些储君。而林萧这个名字却如沙粒般微不足道,他此前从未听闻过。
在查阅相关信息后,他发现林萧的资料缺失得有些异常。
结合太祖爷所处的时间节点,他立刻判断出林萧的记录很可能是被人为抹去的。
而有能力违背太祖爷旨意、抹去官员档案记录的人,唯有太祖爷自己。
毕竟当时痛失懿文太子的太祖爷,已然拉开了大规模清洗的序幕。但他不想揭露祖宗的过往,只希望自己的回答能蒙混过关。
然而,朱元璋这次是真的动了雷霆之怒:什么叫洪武朝普通官员档案损毁实属正常?什么叫或许还有其他记载?你这是在暗讽朕未能妥善保管史料档案吗?
给朕把话讲明白!还有,你休要想找借口离开或转移话题,否则休怪朕不客气。
臣孙......呃,臣孙绝无此意。朱慈烺被怼得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意识到刚才说错了话,看来老祖宗这次是要打破沙锅问到底了。
此事并非涉及太宗爷靖难之役的事情,还是如实坦白为妙。
太祖爷明察!朱慈烺跪倒在地,说道,其实并非后世朝廷不重视史料保存,而是原始档案本就存在缺失。
从洪武二十五年起,陛下采取强硬手段处置了一大批大臣,部分官员更是被直接下令抹去记录,消除其存在的痕迹,以此作为惩罚。
当然,部分高官和有功之臣的记录后来得以重新记载,但那些涉案却履历简单的普通官员,由于知晓他们的人甚少,信息缺失后便无从补充完整,林萧便属于这种情形。
朱元璋听闻此言,浑身猛地一震,满脸皆是难以置信之色。
什么?!自己处置了大批大臣?!还抹去了官员的记录?这岂不就是林萧那小子曾说过的自己在擅杀大臣?
而且林萧也曾说过让自己抹去他的人事记录,难道他说的这些事,自己都做了?!这如何能让人相信?
孙儿,你如实告诉朕,朱元璋声音有些发颤,朕杀了多少大臣?
朱慈烺从未见过太祖爷如此失态,赶忙跪倒在地,咽了咽口水,说道:臣孙不敢欺瞒,有......数万人之多。
他们都是罪大恶极、罪无可赦之人......说着,朱慈烺的声音渐渐低沉下去,自己都觉得有些心虚,哪会有这么多罪无可赦的人呢?
朱元璋闻言,嘴唇不住颤抖,眼神变得恍惚游离。
竟然有数万人之多?!自己竟然真的大肆杀戮?如此一来,岂不是真的应了林萧所说的,朝廷会出现人才匮乏的局面,有才能的官员会因畏惧而不敢出头,今后无人愿意为皇家效力?
原来崇祯朝和义兴朝的混乱局面,根本就是自己大肆杀戮种下的恶果,林萧的劝谏竟然真的应验了!
不过,幸而上天庇佑,让自己得到后世子孙的提醒,还有林萧那小子及时劝阻,自己今日没有大开杀戒。
如今尚有机会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切。
据记载,林萧会身患重病?不行,如今正值缺才之际,必须保住他!得尽快安排太医为他诊治。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